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噢nini

有一句话叫“

少年英主老昏聩”,刘禅大抵就是这样的人。刘禅之所以被后人争议不断,就是因为大家对他的一生没有分开看,所以得出了以偏概全的结论,要么说刘禅昏庸无能,要么说刘禅是个英主,没有传说的那么笨。那么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人?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知子莫如父,刘备临死时对刘禅有过评价:听闻诸葛丞相称赞你聪明而有度量,高于众人的期望。如果真的如此,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要努力呀!

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由此可见,在刘备心中,他明白诸葛亮夸刘禅是言过其实,因此勉励刘禅要加强自我修养,多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以继承大业,执掌朝政。

刘禅在刘备死后,尊诸葛亮为相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那么刘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刘备死后,蜀汉分两派,一派为蜀地当地的官员,一派为荆州外来的官员。而能够平衡两方关系的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因此,有诸葛亮主政,方才能保持蜀地太平。即使如此,还是发生了多起叛乱,牂牁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反叛,南中地区也相继叛乱。后来叛乱被平息。

还有一重要事项就是攻还是守的问题,作为益州的本地官员,当初迎刘备入蜀是为了强大益州,而非统一天下,因此他们的主要论调为守。而作为外来势力的刘备集团,以诸葛亮为首,他们的主要论调为攻,目标是统一天下。是战还是守,基调由诸葛亮来倡导,最终由刘禅来拍板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刘禅极力赞成诸葛亮的建议,以攻为首,在数年间多次发动对魏的战争,保持了数年蜀汉在战争态势上对魏的优势。

诸葛亮死后,局势很动荡。首先是杨仪和魏延争权,刘禅在关键时刻,听取了费祎、蒋琬等人的意见,果断的站在了杨仪这一边,斩杀了魏延,稳定住了局势。其次大臣李邈趁机诋毁诸葛亮,说诸葛亮穷兵黩武,空耗国库,致使蜀地民疲物凋,应该放弃战争,保境安民。刘禅听后大怒,处死了李邈。

而后,刘禅继续保持诸葛亮时期的基调,以攻为守,让蒋琬代替诸葛亮主政来稳定局势,顺利完成了去诸葛亮时期的政权稳定。

蒋琬死后,刘禅开始亲政。此时主守势力抬头,很多将领张翼、廖化等都不太支持北伐,文臣中也有许多人主张保境安民。刘禅力排众议,继续支持主战派费祎、董允、陈祗等人,但是迫于众大臣的压力,北伐规模开始变小,主要集中在陇西一代进行局部战争。

多年的战争劳而无获,尤其是姜维在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期间,比诸葛亮更加热衷于北伐,发动战争甚至比诸葛亮时期还要频发。但是大多数战争都是损兵折将,劳而无功。最后刘禅有点灰心,再加上年龄老态,不再有雄心壮志,于是刘禅开始躲进深宫,让黄皓专权。

其实黄皓对于刘禅来说只是一个宦官而已,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即使在黄皓和姜维之间发生矛盾时,刘禅还是站在了姜维这一边,让黄皓向姜维道歉。但是姜维有点想多了,姜维认为黄皓在朝中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生怕自己回朝后遭到报复,于是请求留在沓中屯田,刘禅无奈,于是同意了。

从此时起,刘禅的执政开始进入老年昏聩期。钟会在关中部署兵力,有南下汉中的迹象。姜维给刘禅写信告知,提醒刘禅急早派兵加强防守汉中的兵力,但是黄皓却告诉刘禅魏兵不会进攻汉中。刘禅此时选择相信黄皓,错误自此犯下

后来,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几乎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汉中。随后邓艾偷渡阴平,占领了江油,然后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威胁成都。

刘禅在最后时刻再次头脑清醒,急忙组织了人生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在会议上有人主张逃,有人主张战,有人主张降。大儒谯周力排众议,为刘禅分析了大形势,认为投降是最好的出路。刘禅采纳了众人的意见,最后献城投降。

刘禅的晚年过的很安稳,以至于有乐不思蜀之说。因此刘禅背上了千古骂名,人称“付不起的阿斗”。

刘禅就是这样一个人,年少时和大臣同进同退,是个合格的君主。经过多年的折腾,没有什么效果,自己也心灰意冷,于是变成了老年昏聩的君主。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需要分时期来说,不能简单的给刘禅贴标签,说他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少年及中年的阿斗还是很有作为的,但是到了晚年,斗志丧失,变成了昏聩之君。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孙权也是这样的人,因此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刘禅一人!


每日趣评

刘禅,刘备的长子,蜀国的皇帝。据说他母亲晚上做梦,梦到吞下了北斗星而怀孕,所以又有小名叫“阿斗”。


刘禅做了几十年的皇帝,最后将父辈们奋斗了一辈子的江山拱手相送,而被后人誉为“扶不起的阿斗”,以形容他的庸碌无为。


然而,有书君却认为刘禅虽不是一个有大作为的皇帝,但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一、治国有方,在位时间最长


17岁的刘禅于公元223年登基称帝,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在位时间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诸葛亮辅佐刘禅十来年后,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在群雄争霸、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刘禅的蜀国没有发生内乱,也没有被其它国家吞并,还能存在这么久,说明刘禅还是有相当的才能的。


二、饱读诗书,遇事有主见


为了培养刘禅,刘备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从小就让他读《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又让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还让他学武,学射箭。诸葛亮评价刘禅“仁爱机警,德行好,尊重学者。”


刘禅是一个很有主见的皇帝,对于诸葛亮的北伐主张,他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为了尊重诸葛亮,刘禅还是全力支持他。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叫停了耗费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刘禅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既满足了大臣职位高升的心理,又杜绝了大臣权力太重问题。


蒋琬死后,刘禅开始自理国事,独掌大权,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来大小事情由丞相裁决的政局。



三、用人不疑,宽宏大量


刘禅小时候由于战乱,被父亲遗失在外,是赵云七进七出将他救回,他从小跟随父亲四处奔波,对父亲身边的大臣们非常依赖信任,登基后册立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之女,还尊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死后,官员李邈上书诬蔑并欲清算诸葛亮,被刘禅当即处死。刘禅对诸葛亮就如亲生父亲,生前对他孝顺有加,死后为他立太庙,安顿好他的子孙。可见他重情义,恢宏大气。


对于降将,刘禅也做到用人不疑。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山路难行,在途中迷了路。刘禅得知后派人去接应,待见到夏侯霸后还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杀死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最后封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对于罪臣,刘禅也能做到宽容大度,不牵连其他人。魏延造反,却诬造杨仪造反。刘禅提出疑问“以魏延你自己的能力,足够对付杨仪,为什么要自断出路?”刘禅将魏延杀掉后,没有将他一概否定,也没有追究他的家人,而是感恩他之前的功劳,给他赏赐了棺材,这在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


四、乐观豁达,大智若愚


刘禅由于过度相信宦官黄皓,以至于耽误了战机,魏国大举伐蜀,刘禅唯有举手投降。刘禅被俘到洛阳后,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特意大摆宴席,并请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大臣看后伤心落泪,唯有刘禅笑颜逐开。


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还想念蜀地?”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于是就有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许多人包括司马昭都认为刘禅是个不思进取,没心没肺的无用之人。其实不然,刘禅是大智若愚,他很清楚目前自己的形势,根本无力抵抗,唯有顺从,才能保全自己,保全一群大臣,保全蜀国的子民不用因为战争而生灵涂炭、流离失所。


试想一下,做了忘国君,痛失家园,成了千古罪人,谁的心里会好受!刘禅心中肯定悲痛万分,可是他是一国之君,身系千万子民的生命,他必须为他们负责,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唯有忍辱负重,乐观面对。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刘禅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一个有智慧、宅心仁厚、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有书共读

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充满着诡计与狡诈的三国斗争形势之下,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例如曹操,例如周瑜……我们常说大智若愚,这句话可以用在一直被我们小看的阿斗身上。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邵正在旁边听了,都觉得太不像话。但司马昭认为自己看清了刘禅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刘禅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理由是:刘禅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全是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亮岂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因此,从历史的真相来看,刘禅决不是个庸主。


史记英雄传

叹口气,替阿斗翻案也不是上面这俩答案的翻法。先捋一下罢丞相捎带蒋琬、费祎权力分属问题。

汉末制度,事归台阁,三公具位,换句话说,尚书台才是国家权力中枢。因此,录尚书事,也即总领尚书台事便可职无不总。

扒拉扒拉汉末三国另两家几位录尚书事的:曹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全尚。

皇帝临时抱佛脚产物的全国丈暂且不提,这几位是干啥的,一目了然。三马同槽揽权时并非丞相,但有一点必须必,那就是录尚书事。录了尚书事才是货真价实的权臣。至于剩下的职称,是叫丞相也好,叫司空也罢,叫抚军大将军神马都没有本质区别。

懂得制度,才能明白刘备一登基即命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的分量,不懂制度,才会纠缠于开不开府,冒出大耳朵不完全信任孔明的大新闻。

嗯,我说的就是易中天。此公聊了半天蜀汉政治,说了半天诸葛、蒋琬、费祎,却没一句涉及录尚书事问题,可见此公完全不了解官制。研究历史却不懂制度,即便是玩票都谈不上资深,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于是阿斗收权说流布一时。

捎带一说,在记忆中早年有学者为阿斗翻案,提过废相说。论坛大战,亦有人以此作为阿斗不满孔明集权之旁证。反正易大教授使用他人观点不说明也不是一回两回,甚至解释三顾茅庐与孔明自荐问题都是据十多年前的论坛剩料为己有,又欠缺史学常识,见风就是雨,拉到篮里就是菜,闹出笑话也在所难免。(为一些看官拟问:以XXX之尊咋会跑网上找论点?——╮(╯▽╰)╭)

再回到蒋琬、费祎,蒋琬掌权时的职位为何?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此时费祎的职位为何?

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这叫蒋琬、费祎共掌朝政,蒋琬掌政,费祎统军?

是的,费祎传后头紧跟着一句: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易教授于是想当然耳,但查一下实为本纪体的后主传:

(建兴)十三年……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延熙)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

这前后两句就隔了八年有余╮(╯▽╰)╭

再看看费祎分权原因: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至少蒋琬疾病,不能理政是主因,看不出后主因素。倘若后主打算分权,这八年多干嘛去了?蜀汉中枢真正分权,是在蒋琬身后,标志便是(姜维)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其后董厥、樊建、诸葛瞻等均【平】尚书台事。

可见制度问题何等关键,不懂制度谈政治,难免牛头不对马嘴。替易中天挑臭虫也算是当初应景的“显学”,其实长篇大论说错两句无伤大雅,于基本制度一团浆糊,才是根本性错误,足以导致政治分析悉成鬼话抑或废话。论证的第一步就错了,还用往下看?一句泄底而已。

孔明身后无相,完全不必往分权上想,若是分权便不会令蒋琬独录尚书事。只要细读史料,答案自显:

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

这是辽东管宁当年的观点,我以为然。丞相成为诸葛亮的专有称号,与建兴年号不易同例,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至高尊崇。

阿斗固未在孔明身后即行分权,但此公并非打酱油,细读史料便知玄机: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叡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叡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可见,蒋琬并非立即大权独揽,而是历经考察,才堪大任,阿斗方授予全权。这像是提线木偶所为么?

再看其后搭的班子,费祎是保守派,姜维是激进派,共同特点是廉洁奉公,又可相互制衡。这又像是提线木偶所为么?

至于对外态度,众所周知,姜维与陈祗一条线,陈祗和谁一条线?陈祗因支持姜维北伐,与谯周对喷,而这位的政治名片便是上承主指,借问后主于北伐态度如何?

再看其后,满朝文武都对姜维不满,这位又好死不死去找黄公公的麻烦,结果如何呢?莫说丧家丧命,兵权削了没有?平尚书事的诸葛瞻等打算架空换马,黄公公又新结仇怨,若无皇帝罩着,试问姜伯约是如何全身退出成都的?

末了国破,姜维一计害三贤,只是因为心存汉室?拜托,这位当年可是正儿八经被迫降的魏臣。再想想?

再看一位:董允。

这位是蜀汉海刚峰,阿斗打算选美,被这位给批了。须知,比起曹丕之流选美选来一堆后妈,后主不过小清新而已。黄皓同志打算挣个政治前途,又被此公给碾压了。种种打脸,阿斗自然不爽,忍了很久,找姜维同志吐槽:“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问题来了。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现下阿斗受了这么多年窝囊气,咋董允同志打诸葛亮时代混到费祎时代,捎带官运亨通,位列“四相”?难不成阿斗果然是牌位?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
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别拿皇帝不当领导。神马安汉将军,神马车骑将军资深元老,阿斗一怒,呜呼哀哉,十足的法家风范。

对比董允便可发现,同样是批逆鳞,刘琰是资深酱油党,李邈是资深JY,换句话说,这俩杀之于政治稳定无碍抑或有利,有益则从,无益则去,阿斗扶不起乎?

阿斗晚年的确多昏,但看其中枢用人,姜维、陈祗、董厥、樊建、诸葛瞻,有哪个可以戴上奸臣帽子?能吐槽的无非一黄皓而已。陈祗之后,黄公公在外朝勾搭了谁?居然有如此能量,一人亡一国?若把账算到陈祗头上,感情黄公公连接上下,鼎立支持北伐?╮(╯▽╰)╭

黄公公固然很可能不是啥好东西,但把蜀汉灭亡的锅丢给一黄门背,嘿嘿:

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晋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以当时的实力对比,吴蜀不能居半,鼎立已然勉强。曹魏固然可以一次战损上万人却无伤大雅,甚至可以从容内讧,蜀汉施政略有闪失即招灭顶之灾。因此,亡国之锅阿斗固责无旁贷,但就此论其无能草包,未免太过。四十年圣明天子,古今可有一人?相较梁武帝、唐玄宗抑或你懂的晚年,阿斗算得可恕。

于虎争之际,偏居一隅,稳坐皇位四十年,外却强敌,内无变乱,众正盈朝,可议者一宦而已。明明生杀予夺,大权在握,却深谙白手套之道,以至于要细查史料方能分析出皇权干涉的蛛丝马迹,这种人是昏君?看官若是打工的,看看领导;若是老板,扪心自问,业绩手段比阿斗如何?若阿斗是中人之资,不如者即凡下;若阿斗是凡下,不如者即蠢材,如是而已。

末了一说,别以为老爹留下一贤明二爹,尊用便无需过脑,对,乌江边那个重瞳耍酷的,说的就是你,你二爹呢?╮(╯▽╰)╭

末了再说,孙伯符托孤张昭,吴中称谓之仲父,对,张府门口那个堆土纵火的长上短下罗圈腿,说的就是你,你二爹呢?╮(╯▽╰)╭——从善如流,补黑如左(~ ̄▽ ̄)~

觅心小镇

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并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许昌居住,被封为安乐公。

有一次,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蜀国的舞蹈,让你欣赏!”有这种美事,刘禅很高兴。

《三国志》为晋代陈寿所写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书,也是现在考证三国历史重要文献。

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他被冠以“扶不起的阿斗”之名广泛流传。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人们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观点。

大多数人认为刘禅的确是昏庸误国。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但也不是一个如此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理由是: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些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不是阿谀奉承的人,刘备更是精明,所以刘禅则不是愚蠢无能的人。

司马懿葬于洛阳首阳山,因临终嘱咐:丧事从简,不起坟头,不立碑,不设葬品,不栽树,不修陵道等,后称“高原陵”。

事实也是这样,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

还有,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他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不仅如此,还让他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也是很满意的。

蜀汉时期盛水器壶,为三国时期蜀国军队遗留物,现藏于恩施博物馆。

而且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醒,他规劝诸葛亮道:“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他的规劝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虽然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调,但刘禅却一直保持着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诸葛亮死亡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刘禅墓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一个乡村,如今就只剩下这么一个玩意儿。

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后来,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还有,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秫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等蒋琬死后,刘禅大权独揽,解决了蜀国多年大小事取决于丞相的局面。

对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解释: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人要懂得变通,这也许是刘禅的高明之处吧。


图文绘历史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刘阿斗是废材无能、没心没肺、昏君蠢货的代名词,坐在皇位上一事无成,还净拖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后腿。然而诸葛亮对于这位刘阿斗,一度的评价还颇高。据刘备的遗诏中说,诸葛亮曾经感叹,刘禅最近表现的智慧和度量大有提升,超过了期望值。刘备还就此评论说,阿斗乖乖,你真能如此,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事儿当然可能是诸葛亮为了顾及刘备和朝廷的面子,空泛地称赞一下刘禅,让病榻垂危的刘备高兴。但刘阿斗确实不能同历史上那些纯粹昏庸无能,祸国殃民的皇帝相提并论。

阿斗的父亲刘备大半生辗转中国,从河北省一路颠沛到湖北省,阿斗的母亲不是刘备正妻,而是姨太太甘氏,在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阿斗生下来一年就遇上了当阳大溃败,差点陷没在乱军之中,幸亏赵云拼死相救才得以存活,没两年又差点被继母孙夫人给绑票到东吴,称得上几经风雨了。

223年刘备去世时,刘禅年仅17岁,对一个皇帝来说,算比较年轻了。这位年轻的皇帝,从公元223年到公元264年,连头尾坐了42年的皇位,三国11位皇帝中名列第一。在这42年中,蜀汉始终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而且屡屡与强大的魏国处于军事对抗状态。按照通常理解,就是穷兵黩武,自取灭亡。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蜀国前期政通人和,后期虽然民众负担重,但政治依然保持整体稳定。

后三代的魏国、吴国,都是权臣横行,挟持君主。魏国的司马懿父子把持国政,吴国先后有诸葛恪、孙峻、孙綝擅权。“聪明”的孙亮被废黜帝位,而“勇敢”的曹髦被司马昭的家将直接杀死。

相反,外表昏昏碌碌的刘阿斗,却继续坐在君位上。他的国家,朝臣之间的争斗,其烈度远小于魏、吴后期动不动举兵造反。即使与吴魏的开国皇帝曹丕、孙权相比,阿斗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对待臣下,多数时候是相对温和的,更不怎么逼死臣僚。与吴国末代皇帝——暴君孙皓当然就更不能比了。

这些固然可以归功为刘备、诸葛亮在前期打下的基础,但刘阿斗本人的素质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样是决定性的。刘阿斗的治国,颇有“顺其自然”的味道。前期诸葛亮位高权重,而且行事谨慎,刘阿斗就老老实实把国政完全托付给诸葛丞相,自个放手吃喝玩乐。等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等先后遵行诸葛亮的遗命,为政同样谨慎,但才能、威望不如诸葛亮,阿斗就逐步把权力收回来,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发挥空间(诸葛亮死后,就不设丞相了;蒋琬死后,阿斗开始自己管理政务)。而在费祎之后是姜维掌握军权,阿斗对姜维的支持就不是百分百的了,同时任用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分权。

总之,刘阿斗并不能称为通常意义上的圣君明君,但知道怎样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帝位。他能看似昏昏碌碌地在皇位上坐42年,尤其后30年是在离开诸葛亮辅佐的情况下。至于最后在邓艾兵临城下时的不战而降,或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表演,更多都是属于明哲保身的手段。我们可以指责他的选择毫无气节,愧对老爹刘备和相父诸葛亮,但至少刘阿斗确实圆满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摘自老巴的作品《诸葛亮》,2017年出版)


巴山夜雨涮锅

刘禅,凡人,罢了;

目前针对阿斗众说纷纭,有认为阿斗“此间乐,不思蜀”,扶不起之主;也有些人认为阿斗是识时务,明哲保身,但有几人设身处地现在阿斗的立场,问过自己,你要是他,你面对当时的局面会怎么做呢?

晋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是!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郤正闻之,谓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刘禅在演戏,他的目的呢?活命!这是本能的趋势,当他面对虎狼环饲的局面时,他本能的会保护自己,因其性格偏弱的原因,第一反应会是向对方示弱,玩些拙劣的把戏以博众人一笑,缓和气氛,从而增加自己的存活概率,这是阿斗的逻辑,但是,他并不够聪明,他只是在本能的趋势下用最基础的当时展现他的求生欲,难道大家要问了,还有更高级的么?当然!可以参考跟阿斗同命运的吴少主孙皓。

庚寅,帝临轩,大会文武有位及四方使者,国子学生皆预焉。引见归命侯皓及吴降人,皓登殿稽颡。帝谓皓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贾充谓皓曰:“闻君在南方凿人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也?”皓曰:“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而皓颜色无怍。


看见了么!完全不虚!全面开怼。他怎么就敢这么嚣张,为什么?因为他比刘禅聪明,因为他知道他是西晋君臣“混一之功”的招牌,过过嘴瘾,实际上对西晋再无任何威胁,杀他没有好处反而名声差,所以即使他的处境比刘禅恶劣,照样表现的如此有骨气。

刘禅如果表现为孙皓的状态会被砍头么?当然不会!一则东吴未灭,留着刘禅在,好吃好喝招待,才能吸引吴国投降;二则司马氏正要凭借灭蜀之功篡位,有刘禅在,就是他们篡位的功劳簿,怎么可能杀你?所以说刘禅未能完全审视当时的局面,结果白白当了千年的阿斗,贻笑大方!

所以说,刘禅,一凡人而已,甚至还是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凡人~


魔典里情诗

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年幼时,命途多舛,多次被赵云所救。刘备入蜀之后,刘禅被立为太子。公元223年,刘禅即位,诸葛亮为相父,刘禅共在位42年,但是由于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步走向灭亡。

在民间,刘禅一直是一个有名的昏君加亡国之君。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甚至,在民间传说中,阿斗还有点智障。但是,仔细想一想,一个皇帝能在位这么长时间,如果没点过人之处,也说不过去。



诸葛亮曾夸刘禅“智量甚大”,所以,他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无能。刘备死后,刘禅就像对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诸葛亮大权独揽,对外北伐,对内找大臣照顾刘禅,诸葛亮对刘禅也是像一个父亲对儿子一样。这一切,对于一代君王来说,很多人都不能忍受,但是刘禅忍住了,他知道必须团结,王朝才能存活。虽然自己并不支持诸葛亮北伐,但是也没有说什么。这体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博大的胸怀。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丞相,这样,就再也不会出现大权被一人独揽的情况。人事任免,战事出兵等事都需要刘禅同意才行,他又通过改革把皇权揽住了,在位的几十年里,刘禅对于治国很有一套。最后,曹魏攻城之时,刘禅并没有抵抗,因为他注重国人的现实利益,如果奋力抵抗,曹魏便会屠城。成王败寇,被俘后的刘禅,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傻子,所以在后人的印象里,他就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昏君。


历史密探

个人认为刘禅是“扶的起”的。但前提条件是得有人“扶”。

刘禅当皇帝的前期,先是有诸葛亮,之后又有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辅佐,蜀汉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可见,只要有良臣辅佐,刘禅是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的。

但在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人都去世后,蜀汉国内已经缺少良臣了。如诸葛瞻,能力是不够的。姜维则一直在外征战,没有留在国内辅佐刘禅。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国政日益混乱、内部不合、失去人心。

刘禅本身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诸葛亮曾经夸奖过刘禅聪明过人。但这是在刘备病危的情况下说的。刘备一直忧虑刘禅能力不够,诸葛亮此时夸奖一下刘禅,是在安慰刘备。

不过刘禅却有一点好处,就是不贪权、不猜忌。诸葛亮独揽蜀国朝政,将刘禅完全架空。正常人都会因此愤怒的,但刘禅却并没有(可能也会有稍许不满)。可以参考一下汉宣帝、万历皇帝是怎么对待前任权臣的。

刘禅后来说出“乐不思蜀”的话,可见他是个很“心大”的人。后来蒋琬、费祎、姜维主政,权力都超过正常范围,但刘禅却对他们很放心。尤其是姜维,带着蜀国军队长期在外不回。换别的皇帝,姜维早就以谋反罪被杀了。这样不恋权的皇帝,是很少见的。

刘禅不恋权,也说明他没有野心、没有理想。最后他手握七八万大军,却不战而降,让人愤怒。


国史拾遗



后主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卒于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公园223年到263年期间在位,共四十一年。历史上,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神机妙算,忠君报国,雄才大略这些词都属于诸葛亮,而软弱无能,投降卖国,纨绔败家,乐不思蜀这些负面的评价都属于刘禅。这其实是一个在诸葛亮光辉的巨大阴影下生存的历史人物,他的任何成就,智慧,苦衷都被人主观地遗忘和抹去。

刘禅是由刘备之妾甘夫人所生,是庶出兄弟刘永,刘理三人中最年长的。公元212年,刘备入蜀,孙权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想将年幼的刘禅带走,被赵云阻拦,这也就成为了后来《三国演义》中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的原型。只不过《三国演义》里面讲的是刘备在新野大败曹军后,遭遇报复,在当阳县与妻儿失散,赵云拼命将阿斗找到,杀出重围。这些,其实都是演绎和杜撰。

关于刘禅幼年,曾还有拐卖一说,根据《魏略》记载,刘备在徐州战败后,与妻儿走失,这和《三国演义》中关羽千里走单骑,挂印封金的内容其实也是对应的。幼年刘禅到了汉中,被一个叫做刘括的人收养。后来刘备入蜀,派出简雍出使汉中,刘禅找到简雍并且准确描述自己儿时的经历,才被接回刘备身边。当然,后来裴松之根据《三国志》对这个说法予以了质疑。

从刘禅早年的经历来看,可以概括为颠沛流离。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老爹忙工作,没事就被扔外面街上不管其死活的留守儿童。

作为年少吃苦的留守儿童,和嬴政,康熙的童年经历其实是很像的,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来说,这样长大的人,就像从早就住校,混社会的孩子,自理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刘禅也知道在乱境中求生,寻找生父,所以足见他并不是个弱智无能。

刘禅继位以后,严格遵照父亲刘备的遗嘱,完全放权给诸葛亮,内政外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偏安于西南的巴蜀其实并没有能力和曹魏抗衡,更好的国策应该是严格把住关隘,然后利用天府之国的便利条件努力发展经济,偏安一隅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他们遭遇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诸葛亮要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就要去证明巴蜀是匡扶正宗汉室的主力军,就要不断的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耗尽国力一次又一次举国伐魏。说实话,蜀国就是这样被活活拖垮的。在此期间,刘禅什么都做不了,也不能做,因为法理上,匡复汉室并没有错,情理上,不能杀诸葛亮,诸葛亮是大大的劳模忠臣,所以只能任由他折腾了。诸葛亮死后,根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修养生息,积蓄力量。他这样做,其实也非常正确,诸葛亮死后,创造了蜀汉三十年和平稳定。然后又冒出来个姜维,又要北伐,刘禅与蒋琬对他进行了制衡。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据史料记载,刘禅因为相信黄皓,相信鬼巫,没有给姜维增兵,导致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黑点。后来诸葛瞻战败,刘禅在农历263年12月1日向曹魏投降。蜀汉亡国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活到271年。

其实从这里就看得出来,刘禅的一生,就是无奈,小时候爹做不了主,青少年活在相父的包办之中,相父又喜欢折腾,老年了,手下又跳赞,玩得让人不放心,对手又强大。最后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活到老死,你能说他是个傻子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