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景區裡的國人幾乎人手一個單反,而外國遊客基本上都用卡片機?

看到這個題目,覺得很有意思,巧,也說到了本人,於是進來談一下自己對"為什麼景區裡的國人幾乎人手一個單反,而外國遊客基本上都用卡片機?"這樣一個話題的看法。

(本人在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單反加衝鋒衣留影 作者攝)

既然單反不懂,為什麼要買單反,相機不是用的好好的嗎,這是為什麼?

簡單點說,相機還是比手機要更清晰一些。我自開始自駕遊以來,手機拍的照片感覺還是不夠理想,一直動腦筋想用單反。用了單反是不是就一定理想呢?這個我不知道。我以為,相機定然比手機要好吧,要不,相機怎能生存下去?這是初衷。既然玩,應該上一些東西。也是基本理念。

(本人在海南海灘留影 作者攝)

我姐夫,今年67-68了,這是真人真事。他親家買了個單反,建議他也來一個,他想想,行,咱也弄一個。親家是個半專業的攝影粉絲,姐夫不是。他買了一個一萬多的索尼。現在出門旅遊,會常帶了索尼,但,不太會用。甚至從相機將照片輸入電腦,這個也要孩子來完成。我問過他,單反好用嗎?他答:好用,相片特別清楚。我說有很多功能我們使用不了。他說,普通家電,我們也有許多功能使用不了,這不妨礙我們用它。同時,他建議我也來一個。我自然便跟進了。

(作者妻子在海南海灘留影 作者攝)

我買單反也是持好用這樣一種想法。我在西藏用單反照相和用手機感覺就不一樣,在大山裡,兩個指頭鉗手機,感覺太單薄。相機不同,端好了,畫面放中間,“嚓嚓”,搞定。那感覺有點類似咱中國人吃飯使用筷子。一雙不對勁的筷子,會讓你對滿桌豐盛菜餚大打折扣。單反照相的感覺,我想很多人需要。再就是雲霧上來,移動拍照、還有夜景,手機是不可以和相機相提並論的。

有人以為“國人都是買個單反為了顯擺”,這就沒意思了,今天,一個單反有啥好顯擺?不應當用這種老舊眼光看中國人。你想,如果真的一個單反便可讓人覺得榮耀,這不是窮得厲害嗎。

我使用單反,就覺得想用用,好比我用筆記本電腦,我60多了,肯定大多數功能用不上,只不過保管相片,在外旅遊看點新聞而已,但這不影響我需要一部高配製、高價格的電腦!這不是為了顯擺吧?為了好用!

至於說到“國人相對外國人還是普遍愛攀比”,更是老調調了。朋友,一個世界,一個人生,誰不在和世界比?你,哪一天又沒有比?沒有比,哪來的進步?

咱以前是不好和人家比,以前窮,比不了。現在躲藏什麼呢,只要喜歡,先用單反,再配卡片機,有新的花樣,還要買。有什麼不可?

今年過年本人環海南自駕遊,在大東海海灘游泳,我身邊、前後是一撥一撥年輕外賓。咱們幾個中國退休老傢伙,遊個泳裝備就比他們精良,小桌、飲料、單反、帳蓬一大堆。我感覺外賓的眼光是友好和羨慕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咱今天中國人不是以前的中國人。

我們在酒店和外賓隔桌吃飯,我注意到,中國人桌上點的菜幾乎都比外賓盤兒要翻倍多。這不是浪費,不是顯擺,這是一種豪氣。我並不排外,但我反感見到外國人腰身直不起來,躬作卑態。我認為和外國人談話,應該有能力表露出我並不比你差,這點要放在面上來和他們交道。

(本人在西藏拍攝風景 作者攝)

朋友提出問題:為什麼景區裡的國人幾乎人手一個單反,而外國遊客基本上都用卡片機?

呵呵,本來這不是一個事,現在被說成了事。我個人認為,這裡真的沒有為什麼。如果卡片機好用,我知道那個東西也賊貴,我明年去歐洲旅行一定會帶上,並且是單反加卡片機,當然還穿衝鋒衫。

謝謝悟空好問!


稀夫文字

確實有這種現象,但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偏激,要從多個角度理性看待。個人感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一、與畫質相比,他們更注重旅遊體驗,更看重旅遊帶來的身心愉悅



單反雖然有畫質優勢,但是體積重量大,便攜性差。對於在外旅遊的外國友人,長途跋涉,再攜帶沉重的單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遊體驗:



二、消費比較理性,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器材

從我個人經歷來看,外國人消費理念相對還是比較理性的,很少購置性能冗餘的商品,夠用能用即可,盲目追新的現象比較少見:

比如國外受到廣泛關注的奧巴品牌,主打43畫幅的輕便器材,市場銷售情況很不錯,但國內則比較受冷落:




三、與國外相比,國內經濟發展還是晚了一些,國人現在正處於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轉型期

現在國民經濟能力普遍好了,開始重視精神消費,攝影是一項愉悅身心的健康愛好,國內現在攝影愛好者的規模非常龐大,更專業的單反自然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四、傳統文化的影響:面子消費和攀比心理確實存在



中國人愛面子,你有啥我也要有啥,你的價值50萬,我的也不能便宜了。單反相機屬於高價值數碼產品,擁有一部單反,曾經是很拉風的事。出去旅遊自然要亮出來,這應該是不少購置單反的非攝影愛好者的心理所在吧。個人認為真的沒有必要,一個單反現在也不算貴,彰顯不了多麼尊貴的身份,如果確實不懂攝影、不愛好攝影,拍出來的可能還不如手機好看,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實在太累,還是理性些好。


小k印像

中國式攝影!這個詞瞭解一下!中國式攝影基本上說的就是中國國內的一些現象,而國外的話我確實不怎麼見到外國遊客拿單反,更多的拿著卡片機,還有更多人玩黑狗!

攝影的門檻很低,低得讓人唾手可得!比如說剛捧著單反的人可能隨手一拍,就是一張非常好看的照片!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更多的朋友加入了攝影大軍裡面,拍的好不好不重要,器材夠不夠拉風才是關鍵!旅遊必備單反,拿出去要拉風!經常看到一堆老法師掛著倆三臺機器,裝的不是小白就是紅線。

虛榮心

掛著機器看著別人投來的羨慕的眼光,虛榮心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出去旅遊是另一回事,面子掙夠了才是關鍵!而外國朋友很多都是用小卡片機、黑狗等等進行拍攝,給人的感覺雖然不專業,但是確實結結實實是來觀光旅遊的!小卡片機比單反看起來更加平易近人許多,這也是中國人好面子比不來的!


便攜性、方便性

我不怎麼出門旅遊的,但是我出去拍攝的話,基本上相機包裡面塞滿了機器、鏡頭、CF卡、電池!不光一個相機包,穩定器、冰燈、燈架等等一堆東西,基本上塞半個SUV後備箱!雖然這麼多東西老法師們肯定不會帶,但是基本的相機包還是有的吧,本來出門旅遊帶的衣服之類的已經夠多了,再徒增一個幾十斤的相機包也是夠受的了!小卡片機就不同了,簡簡單單的小相機包,估計只有平板電腦那麼大,便攜性是非常棒的。不需要換鏡頭,開機就可以拍,這也是外國朋友選擇卡片機的原因之一!

關注“光圈與快門”,更多精彩資訊等著你!


光圈與快門

謝謝相邀。

其實,不能這麼橫向比較。國內也遠遠沒有到人手一個單反的境地。外國人用單反的也很多,我經常看到很多外國人,揹著大單反旅行、拍攝。只不過問題在於:中國有很多人,拿著一個很好的單反,卻什麼都不會拍。而外國大多人用單反的人,要麼是攝影師,要麼就是真正熱愛攝影的,蠻少說拿著特別好的相機用來裝逼的。


我好幾次確實也是在景區遇到一些人,尤其是很多年紀比較大的玩攝影的,俗稱:老法師。我看他們揹著好幾萬的相機,卻全程用自動擋拍,一點攝影技巧都沒有。老沉老沉的相機,背了一路,咔咔咔的一頓拍,也不好好學一下攝影技巧。真心覺得好浪費快門和這麼好的相機呀。

我自己也是玩攝影的,倒不是說玩的有多好,但單反也在手上玩了有快10年了。深覺攝影這東西,要說簡單也簡單,但要說難也難。拍的好不好,很難有一個標準,可能一個初學者,咔嚓一張,正好運氣好,天時地利人和,拍到了一張很難得的照片,你能說他技術好還是不好嗎?拍照,不僅僅要有一定的技術,尤其是風光,老天給力也是很重要的。而很多生活照或者人文,隨拍運氣很重要。

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同條件下進行拍攝,單反出來的成片確實會比卡片機要好。所以這也是很多初學者,或者不會拍照的國人,用單反來代替卡片機的原因。正因為自己不會拍,拿個好一些的相機,終歸照片質量也好一些吧。

此外,西方人把玩攝影器材比我們早,所以,他們整體而言,對這塊的新鮮度,已經過去了,而我們國家才剛剛開始。所以,現在有很多西方人傾向隨手拿著輕便卡片機,這樣比較方便,大老遠的出來旅行,也不想給自己多帶行李壓力。他們只想把旅行的美好一刻記錄下來。至於用什麼器材,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當然也得看拍攝的是什麼人,相信,如果對方是一個國外的攝影師或者攝影發燒友,那他一定還是會拿個單反拍的。

用什麼工具,都是自己的喜好,其實話又說回來,國人即使拿個單反裝逼又怎麼了,這是他們的自由,也不妨礙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真能人人拿著一個單反,那才說明我們國人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呢。


千帆遠澋

提問裡的“人手一個單反”有點誇張,但後半句還真沒錯,在國外旅行,見到單反的幾率非常非常低,以至於偶爾見到有老外扛著單反,你都要直接將之當成專業人士。

許多人將之視為觀念問題,很大程度上確實如此。

我也是卡片機的擁躉,卡片機加手機,已經足夠滿足我的出行需要。這跟我對攝影的需求有關,於我而言,攝影的最大作用就是記錄,以供我寫稿時參考。所以大多數時候,我都採取隨手拍的方式,純粹作為眼睛的輔助。從旅行角度而言,我更重視的是自己的腦子和眼睛。說難聽點,沒有足夠好用的腦子,沒有能發現美的眼睛,拿著多少錢的單反都是浪費。

也正因此,不管我去哪裡,很少有個人留影。偶爾也會有留個影的念頭,可讓老外幫忙拍照,基本都是災難級的。這倒不是態度問題,老外都超熱情,關鍵問題是他們的技術,放在國內,那簡直都是渣渣渣的N次方水準,比如拍到了人,就拍不到後面的景,比如整個畫面只有大頭照,比如後面的建築被硬生生砍掉一半。他們態度還特別端正,拍了覺得不好,給你再拍,拍完看著不行,再拍……反反覆覆,但你拿到手的一堆照片,基本就沒法看。

相比之下,國內的民間攝影大師真的太多了,你去朋友圈裡看看,隨時都有一大堆模特照。在外面吃個飯從頭拍到尾也是常態,吃飯半小時,拍照半小時,修圖一小時,最後終於發上朋友圈。其實我也經常幹這事,但我從不修圖,也不在意角度,人家問我幹嗎這麼渣,我揭示了真相:其實我只是擔心,萬一食物中毒,起碼能讓醫生知道我吃過些什麼。

這些年來,關於中西差異,我最大的感受其實就是老外的物質慾望比我們低太多,許多事情都是“夠用就好”。比如買車,就是個純粹的代步工具,在許多鄉間,仍能看到幾十年的老爺車在路上慢悠悠駛過,車上的老頭老太白髮蒼蒼,這輛車子也許陪伴了他們數十年。

這種低物質慾望背後,是對生活的高情感體驗。比如精心修飾的小花園,極具創意的窗臺,還有那些草地上嬉戲的父子,陽光下騎行的家庭……所有這一切,往往都是旅行者鏡頭的焦點,並且在一番修圖後變成網上流傳的美圖、朋友圈裡的炫耀工具,可很少有人想到,這只是人家生活中的一部分,習以為常,壓根不需要拍照。

說起這個,想起去年在捷克一段鄉間公路的自駕經歷。說起鄉間公路與沿途景緻,歐洲諸國各有特色,以至於讓我常常放棄高速。但若非要排個高下,我心中第一當屬捷克。

那天我由捷南名城米庫洛夫開車前往日賈爾,全程不過一百公里,一派原野風光,藍天下的兩車道小路雖狹窄卻順暢,每個彎道都有可預知但保證各自不同的驚喜。可惜這樣的美景只能隔窗隨手拍,因為道路兩旁幾乎沒有可以停車的地方——若是放在中國,如此美景免不了沿途設觀景處,吸引一眾扛著單反的攝影愛好者,可在捷克乃至歐洲,人們對這樣的景緻早已視若無睹。你說,誰更幸福?

中國人的單反熱,倒也不完全是一種炫耀,但跟風問題確實存在,許多人拿著好相機拍不出好照片也是事實。但比這個更讓人遺憾的,是相機往往會遮蔽我們的眼睛,或者說讓我們的眼睛侷限於小小的取景框,忽略了更多細節。

這個審美問題,是拍多少照片、修多少張圖、在朋友圈裡炫耀多少次,都無法補上的。


葉克飛

不得不說,國人對於單反相機的確有那種抑制不住的衝動和慾望,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相機情節”。像我父母那代人對相機的情節就特別深。我爸曾在年輕時借了三四百元就為買一部瑪米亞zm帶50標頭的水貨機,在那個平均工資只有幾十塊錢的時代,這無疑是一筆鉅款,當然他終其一生也沒能成為職業攝影師,但卻成了我們當地小有名氣的業餘攝影師,家族活動,無論是拍合影還是拍其他東西都得我爸出手。我的幾個堂兄,包括一個職業攝影師的堂兄,入門時都是拜我爸為師。攝影在當時用的還是膠片,你即便買得起器材,也不一定能學的起或玩得起攝影,況且器材本身也是很難買,書籍,資料也非常難找。想必當時我爸的不少同齡人都曾用羨慕和渴望的眼光注視著別人胸前掛著的相機,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大爺大叔一出門就是長槍短炮一身行頭的原因吧。其實我這代人也是有“相機情節”的,在我初中時就曾得到過一兩部別人淘汰下來的膠片機,我記得當時彩色膠捲還是很貴的,為了省錢,我一度買的是黑白膠捲。但沒過多久就開始聽到一個新鮮名詞“數碼相機”。還記得生平第一次見到數碼相機還是在我姐姐孩子的滿月禮上(那個孩子現在已經成年了)。當時我發現他們家床上隱隱約約有一個銀色的小盒子,好奇之下過去把玩,不知把哪動了一下竟然嘩啦一下伸出了三截鏡頭,把我嚇了一跳。當時莫說手機還沒有拍照功能,就連手機本身也是稀罕貨,小靈通橫行的時代。第一次見到數碼單反本尊是在六七年後一個有錢的同學家裡,第一次見到那標準的黑色機身,碩大的鏡頭,還有機身後面的彩色液晶屏,當時的感覺真的是如果能摸一下都是榮幸!上班後,身邊有個時髦的同事買了部單反,羨慕不已,我說我也想買單反,但真的太貴了,怎麼辦?他說你買600d,帶鏡頭下來五六千元,當時一個月工資一千二的我還真的制訂了個買單反的計劃,還看了不少佳能和尼康的對比貼,但最後都無疾而終,因為畢竟太貴了,後來我買了一部富士的長焦相機,那種也是黑色機身,有點塊頭,長的很像單反的卡片機,小兩千塊錢,在當時對我來說也是一筆鉅款,我當時上班幾乎還專門買了個包,天天把它揹著。後來買了紅米Note後,那部長焦相機被淘汰了,說實話要是我一輩子幹原先的職業,可能永遠都和單反無緣了,但是每當看著別人拿出單反時,還是會有那種深深地渴望。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是一樣的。但是話說回來,包括我在內,人們可能更喜歡得到一部單反,或享受拿著它拍照的感覺,而鮮有人真的是想要學習攝影本身,就連我那個第一個買了單反的同事都一樣,當幾年後我開始學習單反時,他竟然開始向我諮詢單反的用法。所以那些脖子上動不動掛著單反的帥哥靚妹,有幾個是在真心學攝影的,真不好說。反觀國外人的消費觀念,我也很多次見到外國的旅行者帶著長焦機,卡片機在拍照的,而不是更專業的單反,這也許只能解釋為發達國家收入較高,而消費觀念較為理性。不是專業人士不一定要買一部專業相機,買了也不一定合用。我經常見美劇中的狗仔隊,二十多出頭就開著車,拿著5d,掛著紅圈在街上拍人裙底,但在國內,除過車以外,一部5d4得一萬八,紅圈鏡頭24-105得五六千,24-70得八九千,即便是對於三四十多的普通人來說依然不是小數目。所以國人對於單反的確是有某種衝動的。


誰家不啟軒

作為攝影師、不建議大家出遊用單反、主要有兩個理由、1、玩專業單反必須懂後期、為什麼現在叫數碼攝影、數碼相機的原理是攝影在前、數碼在後、要有一定的數碼功底才合適、不然總感覺拍出來不然手機好看、越專業的相機、灰度過度越好、細節越多、就是什麼不好看的都會呈現出來、專業相機拍攝的是數據包(RAW)、不是我們常規意義的圖片(JPEG)有一部分人花了很多錢買個專業相機、直接A檔拍JPEG文件、沒有用道單反的長處、單反的短處用到了、 2、單反的短處、調參數麻煩、非常影響攝影者和被攝者的情緒、攝影最原始的本質就是記錄、但當情緒受到影響後、很多真實的感覺是記錄不到的.所以這也是正常攝影師出來玩要麼卡片機、要麼手機、因為看到什麼隨時隨地就可以按快門、攝影還有一個準則拍什麼不要緊、你自己開心最重要.


王品澤

這樣的問題一出來,彷彿馬上就會有人開始噴“國人都是買個單反為了顯擺,其實大多數只會用Auto檔”、“國人總喜歡跟風”等等。我想說,也許會有抱著這種思想買單反的人,但是這麼一杆子打死全部,是不是有點兒太以偏概全,甚至崇洋媚外了?我這些年在國外行走,跟很多鬼佬也聊過這些事情,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瞭解。

攝影技術、攝影器材的發展和普及,國外比國內早一些,所以不可否認的是,普通外國人對攝影知識的瞭解程度,比我們國家要普遍多一些。在我旅行的過程中,感受的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會有一部分人,看到別人拍的照片好看,自己也想拍出同樣的照片,於是就會問“你用的什麼相機”,得到答案以後,為了讓自己也能有提高,於是買了單反。但是你不能說,這些人是為了裝13才買的吧?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可以有先學習再入機器的,就不能有不缺錢,先入機器再學習的了嗎?而那些不用單反的外國人,其實跟不用單反的國人一樣,有些是因為對拍照沒什麼太大興趣,就為了留個影,手機或者卡片足夠了。而且對很多外國人來說,單反真的很貴,他們的消費能力並沒有我們國人強。其實有些人買單反就像買車一樣,你不能要求所有買車的人都懂車吧?人家有實力,買得起豪車,那又怎麼樣呢?

但有一種人,我是非常反感的,就是揹著全套設備,自稱攝影師,卻什麼都不懂還不學的人。他們喜歡參加那種所謂的“攝影團”,其實就是一個攝影師帶著一幫人到同一個地點,統一架好機器,統一設置好參數,這些人乾的可能只有一件事,就是按一下快門,然後就能到處炫耀自己拍的照片有多好了。這才應該是最應該被鄙視的吧。


超級小包子

寒武哥也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也來分析一下這個現象。

先從寒武哥自身的經歷說一說吧,寒武哥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工具期

剛開始接觸攝影是在讀研究生期間就是想買一個相機拍一些留念照,同時由於是自己第一臺相機,所以精挑細選,最後花了3000多元買了一款佳能s5,大概是2007年,幾乎花光了我所有積蓄,啃了一個月饅頭。

這個相機是我玩的最熟的相機,得心應手,無論到什麼地方都隨身攜帶,也拍了很多經典照片。



第二個階段:器材黨

隨著攝影技術的提升,手中的相機顯然滿足不了我對攝影的要求,尤其是那時候經常把玩導師的單反相機,隨手一拍,拍出來的照片都比你手中的長焦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好”上很多倍,這個“好”主要是照片本身的質量,比如噪點少,背景虛化好等,前期玩攝影最容易犯得錯誤就是追求虛化的背景。當時就覺得必須入手一臺單反,這個願望一直到我工作兩年後才實現(沒辦法,窮小子一個),2012年入手了一款索尼a580,那時候年輕,出去騎行時把所有的傢伙什都帶上,也不嫌累。

是不是拍出的照片更好了呢?確實虛化的更好了,拍出來的照片“質量”更高了,但是出片率卻嚴重下降啦,為什麼?太沉了!不能經常帶著它。



第三個階段:自娛自樂期

來到深圳這兩年,工作的壓力太大,經常週末也要加班,工作幾乎佔據了我全部時光,攝影的興趣也慢慢被打磨沒了。出去玩再也不想揹著沉重的單反啦,背一天下來脖子疼,用手機拍照雖然方便,但是照片效果實在入不了我的法眼,於是入手了一臺卡片機-佳能G7X2,隨身帶在身邊,不錯過每一個精彩瞬間。



回到主題,大多數國人可能像我一樣還處於第二個階段,對器材的迷戀期和迷信期,不管技術好不好,相機好就能拍出好照片,拿著單反至少也有面子。

很多能來到中國的老外,一般來說都是事業有成的人,不然不會出國對吧,早就過了對器材的迷戀期,又是出遠門,帶的行李越少越好,所以我們常看到老外會隨身攜帶一款專業卡片機,不要瞧不起這卡片機,有時這個卡片機遠比你的單反貴得多,不信可以留意一下,不是萊卡就是富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