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颇为活跃的宋国,是如何走向败亡的?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都城睢阳。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春秋战国颇为活跃的宋国,是如何走向败亡的?

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战国时期,宋国终被齐国所灭。

至于宋国如此之弱,大致因为以下几点。

地处中原,无险可守,强邻环绕,弭兵周旋。

宋国都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初封时,其统治的孟诸地区面积较小,后来由于战争频繁,疆土屡有变更。

不思改革,发展缓慢。

宋国的宗族与政权密切结合,政权始终为华、乐、向、皇、鲁等大族所把持。华、乐、皇是宋戴公之后,向、鲁是宋桓公之后,势力都很煊赫,合称“戴桓之族”。宋昭公曾对此不以为然,想采取措施革除强宗的力量,但不仅没有实现,反被祖母襄夫人杀掉,由此可见宋国的旧势力旧观念是何等的强固。
春秋战国颇为活跃的宋国,是如何走向败亡的?

民风淳朴,消极无为。

在春秋时代,中原宋民善良仁义、愚笨守旧是出了名的。其流风遗俗,至西汉犹存。司马迁在论及各地风俗时曾指出,梁宋“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所谓“郑昭宋聋”,就是说郑人聪明机灵、宋人愚笨呆滞,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宋襄公仁义之师了。不少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免”、“拔苗助长”、“削足适履”等,也是讽刺宋人愚笨呆滞、不能变通。
春秋战国颇为活跃的宋国,是如何走向败亡的?

春秋战国,皆为以战养兵、以战养国,中原列国其危机大多来自外而非内,周人镐京城破来自犬戎,卫国多次迁都也跟戎狄相关,春秋战国最为强大的诸侯国,皆在边缘,如秦、楚、齐等国,皆在中原之外,而非在内。宋人以和为贵的思想本没有错,但在战乱的年代,就是大错特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