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刷屏|没有好药比买不起更可怕

《我不是药神》刷屏|没有好药比买不起更可怕

今日,正式上映的影片《我不是药神》获得无数好评。豆瓣、猫眼等给出了2018华语电影目前的最高评分。

《我不是药神》刷屏|没有好药比买不起更可怕

影片围绕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下称慢粒白血病)患者寻求低价救命药展开,讲述主人公们在高价救命药与低价走私药、法理与人情、对与错之间的选择。

《我不是药神》刷屏|没有好药比买不起更可怕

药、命和钱,在慢粒白血病患者身上划上了等号

| 救命的神药 要命的价格

不得不说,《我不是药神》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好作品。电影与现实中的新闻事件和白血病患者的真实情况高度匹配。

《我不是药神》里程勇的原型是陆勇,他帮助国内慢粒白血病患者从印度代购低价的仿制药,因此被逮捕。

《我不是药神》刷屏|没有好药比买不起更可怕

电影中慢粒白血病患者在病情的慢性期需要长期服用“格列宁”维持生命,而这种药品在现实中的名字是“格列卫”。对于慢粒白血病患者有特效,更算得上是“天价”。

“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

影片中这一句台词,是很多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真实写照。这种药物定价每盒3万元多,只能服用一个月。一位患者每年的用药就超过40万元。通过“特殊渠道”从印度代购仿制药费用仅为国内的十分之一。

| 没有好药比买不起药更可怕

为了喜剧冲突,电影中研发出新药的药企成为反面角色。无商不奸传统认知和情绪宣泄背后,没有好药比买不起“药”其实更让人无奈和可怕。

《我不是药神》刷屏|没有好药比买不起更可怕

印度仿制药

“天价“的背后,更有“天价”的投入。

“格列卫”的问世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持续不间断研发,药企投入数以百亿的资金,相关研究人员更是借此获得诺贝尔奖。

重症及罕见病的重磅级新药研发对于药企来说也是一场“豪赌”,这是一种巨大的冒险,也正是这种冒险催生了大量划时代的药品。一次研发的失败,付出的是数亿到数十亿美金现金的代价和百亿美金的公司市值缩水。 成功之后,也拥有制霸药业的杀手锏。

2014 年,全球所有公司的研发投入排行榜,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占据了前20名的半壁江山,更是把通用、IBM 和思科这种巨头都压在了身后。

2016年,礼来研发的阿尔兹海默症药物宣告失败,上十亿美金研发费打水漂,股价大跌,很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难过不已。

对于冒险家,要对他们的成功给予比暴利还要暴利的鼓励。

正是因为高利润的回报,很多药企才不惜“豪赌”。

类似印度不顾原研药专利强行仿制的行为,虽然解决了患者眼前的难题。对于药企新药研发冒险精神的扼杀,从长远看不利于新药研发。

丨劣币驱除良币

在中药领域,同样存在因为价格与价值的倒挂,导致“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怪象。

央视调查药都亳州低价中药材:

按比例掺次品假货,回收药渣再销售

“价格”是对付出的回报,好药应该在价格上处于高位。盲目以价格为导向,必然会让消费者自食其果。

试想,药店为迎合患者价格需求,选取低价劣质药材。市场不能给予优质中药材足够的价格回报,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最可能的结果是:汤药无用,好药难寻,良医无奈

一个社会、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必定尊重劳动创造,给予付出最好的回报。尤其是与生命相关的医疗领域,生命无价,必须让好药有价、付出有报。

使用好中药,让消费者获益,让悠久的中医得以发扬传承,这是医馆的责任与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