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刷屏|沒有好藥比買不起更可怕

《我不是藥神》刷屏|沒有好藥比買不起更可怕

今日,正式上映的影片《我不是藥神》獲得無數好評。豆瓣、貓眼等給出了2018華語電影目前的最高評分。

《我不是藥神》刷屏|沒有好藥比買不起更可怕

影片圍繞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下稱慢粒白血病)患者尋求低價救命藥展開,講述主人公們在高價救命藥與低價走私藥、法理與人情、對與錯之間的選擇。

《我不是藥神》刷屏|沒有好藥比買不起更可怕

藥、命和錢,在慢粒白血病患者身上劃上了等號

| 救命的神藥 要命的價格

不得不說,《我不是藥神》是一部難得的現實主義題材好作品。電影與現實中的新聞事件和白血病患者的真實情況高度匹配。

《我不是藥神》里程勇的原型是陸勇,他幫助國內慢粒白血病患者從印度代購低價的仿製藥,因此被逮捕。

《我不是藥神》刷屏|沒有好藥比買不起更可怕

電影中慢粒白血病患者在病情的慢性期需要長期服用“格列寧”維持生命,而這種藥品在現實中的名字是“格列衛”。對於慢粒白血病患者有特效,更算得上是“天價”。

“我吃了三年的藥,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

影片中這一句臺詞,是很多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真實寫照。這種藥物定價每盒3萬元多,只能服用一個月。一位患者每年的用藥就超過40萬元。通過“特殊渠道”從印度代購仿製藥費用僅為國內的十分之一。

| 沒有好藥比買不起藥更可怕

為了喜劇衝突,電影中研發出新藥的藥企成為反面角色。無商不奸傳統認知和情緒宣洩背後,沒有好藥比買不起“藥”其實更讓人無奈和可怕。

《我不是藥神》刷屏|沒有好藥比買不起更可怕

印度仿製藥

“天價“的背後,更有“天價”的投入。

“格列衛”的問世經歷近半個世紀的持續不間斷研發,藥企投入數以百億的資金,相關研究人員更是藉此獲得諾貝爾獎。

重症及罕見病的重磅級新藥研發對於藥企來說也是一場“豪賭”,這是一種巨大的冒險,也正是這種冒險催生了大量劃時代的藥品。一次研發的失敗,付出的是數億到數十億美金現金的代價和百億美金的公司市值縮水。 成功之後,也擁有制霸藥業的殺手鐧。

2014 年,全球所有公司的研發投入排行榜,製藥和醫療器械公司佔據了前20名的半壁江山,更是把通用、IBM 和思科這種巨頭都壓在了身後。

2016年,禮來研發的阿爾茲海默症藥物宣告失敗,上十億美金研發費打水漂,股價大跌,很多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難過不已。

對於冒險家,要對他們的成功給予比暴利還要暴利的鼓勵。

正是因為高利潤的回報,很多藥企才不惜“豪賭”。

類似印度不顧原研藥專利強行仿製的行為,雖然解決了患者眼前的難題。對於藥企新藥研發冒險精神的扼殺,從長遠看不利於新藥研發。

丨劣幣驅除良幣

在中藥領域,同樣存在因為價格與價值的倒掛,導致“中醫將亡於中藥”的怪象。

央視調查藥都亳州低價中藥材:

按比例摻次品假貨,回收藥渣再銷售

“價格”是對付出的回報,好藥應該在價格上處於高位。盲目以價格為導向,必然會讓消費者自食其果。

試想,藥店為迎合患者價格需求,選取低價劣質藥材。市場不能給予優質中藥材足夠的價格回報,農戶種植積極性下降。最可能的結果是:湯藥無用,好藥難尋,良醫無奈

一個社會、一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必定尊重勞動創造,給予付出最好的回報。尤其是與生命相關的醫療領域,生命無價,必須讓好藥有價、付出有報。

使用好中藥,讓消費者獲益,讓悠久的中醫得以發揚傳承,這是醫館的責任與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