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魯冠球現象背後的傳奇(上)《中國汽車四十年》

魯冠球現象背後的傳奇(上)【第一支柱】

導語:1995年,民營零部件企業開始浮出水面,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這是繼國有合資之後,民間資本涉足汽車領域的開始,為民間造車提供了試水的可能。

撰文/秦淑文

不只是整車行業裡才有非凡的創業故事,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裡也有創業傳奇,比如魯冠球和他的萬向集團。再過兩年,"萬向"就50歲了。在中國,它不僅是最成功的民營企業之一,而且是最老的民營企業之一。僅憑這兩點,魯冠球和他的萬向就足以令人好奇。

16|魯冠球現象背後的傳奇(上)《中國汽車四十年》

爆發於膠南訂貨會

1980年,全國汽配訂貨會在山東膠南縣舉行。那時乃至此後的10年,凡召開訂貨會,汽車零部件廠家都是把產品擺在一個體育場、廣場或者類似成都金牛賓館那樣帶院子的封閉場子裡,一溜溜、一排排,與農村集市並無二致,不像現在這樣展品是擺在現代化的展館裡,擺在高大上的展臺上,各種現代化的展示手段令人目不暇接。

聽到訂貨會的消息之後,前兩年瞄上汽車行當的魯冠球拉了兩卡車錢潮牌萬向節,不遠千里、風塵僕僕地前來"趕集"。不料,因為他領導的企業屬於鄉鎮企業,不是國家隊,主辦方不讓進場。

16|魯冠球現象背後的傳奇(上)《中國汽車四十年》

這可怎麼辦?魯冠球乾脆在場外擺起了攤子,以8折的價格拉到了價值210萬元的訂單。對於當時生產犁頭、鐵耙、鐮刀和萬向節等雜七雜八的農具農機產品、市場還侷限在農村、後來美其名曰"多角經營"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來說,這210萬元的訂貨意義非常重大。這是一張巨大的餡餅,金額空前,數量空前;這是一個揚眉吐氣的"奇點",之前揹著產品上門自薦、吃了不少閉門羹的窩囊氣一掃而光;這是一個轉換身份的歷史臺階,從此,魯冠球和他的企業一步跨入發展潛力巨大但是門禁森嚴的汽車行業。魯冠球和他的萬向節由此爆發,一路飛奔至今。

超前的眼光

魯冠球是浙江蕭山寧圍人,出生於1944年12月。這個農家出身的孩子15歲輟學,16歲時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吃公家飯的工人。在他17歲時,他在村裡學過打鐵,開過麵粉加工廠,修過自行車,開過鐵匠鋪,力求改變靠天吃飯的農民身份,做出一番事業來。24歲那一年,魯冠球時來運轉,受命擔任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廠長,人生軌跡又一次發生重大轉折。

對於這一重大人生際遇,魯冠球是這樣回憶的:"1969年,正好有個機遇,中央有個文件,每個公社可以搞一個農機修配廠。我和6個人一起辦起了寧圍農機廠。"那時,正值"文革"中期,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所有生產資料都由國家計劃安排,所有企業投資都是國家提供,但是,寧圍公社卻允許社員出資給公家辦企業,這無疑在鐵桶般、"鬥私批修"的計劃經濟時代擠開了一道門縫,也埋下了萬向這棵參天大樹的種子。

24歲的魯冠球變賣了全部家當,籌集了4000元錢,帶著6個人,架起一座火爐,置辦了幾把鐵錘,於1969年7月8日在一間只有84平方米的房子裡,創辦起寧圍人民公社農機修配廠,開啟艱苦的創業旅程。

1974年,開始生產農用機械萬向節。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打開國

門,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逐步增加經濟中的市場成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時候,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已經發展到每天可以創造1萬元利潤的程度了。這一年,魯冠球在廠子門口掛起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好幾塊牌子。也是在這一年,他預感到了汽車市場即將大爆發的發展潛力。經過調研,他決定實施聚焦戰略,集中資源搞專業化的汽車萬向節生產。1979年(一說是1975年),他把廠名改為蕭山萬向節廠,生產進口汽車萬向節。次年,就在膠南大獲成功,獲得鉅額訂單,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達到,專業化生產站穩腳跟。

16|魯冠球現象背後的傳奇(上)《中國汽車四十年》

也是在膠南訂貨那一年,魯冠球主動對照第一機械工業部企業整頓驗收的12項標準,對企業進行了全面整頓,完善和提高了以質量為中心的包括提高職工素質、工藝水平和設備檔次在內的各項基礎管理,企業素質顯著提高,年底以99.4分的成績通過驗收,被確定為全國3家萬向節定點生產企業之一。

關鍵的4000元

今天看來,創辦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時投入的4000元錢,讓"原罪"與魯冠球無緣。這4000元原始資本在萬向集團發展史上是至關重要的第一筆。

2017年10月25日,魯冠球在家中逝世。11月1日,他的兒子、萬向集團第二代當家人魯偉鼎在萬向集團官網上發文說:"回國的飛機上,我終於知道,1962年到1969年,這7年,那4000元創建萬向的錢是怎麼來的!"可見,這一筆錢對魯家財富的正當性是多麼的重要,魯家也是多麼看重這筆錢的歷史意義。魯偉鼎在送走父親的第二天公開談起這件事,不只是回憶父親的艱辛創業歷程,還有著不一般的現實考量。

很顯然,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是政府主辦的企業,自然也歸公社主管。創辦後的第14個年頭,也就是1983年,蕭山萬向節廠實施了產權制度改革。一半資產劃給魯冠球,一半資產劃給寧圍鄉政府;鄉政府按照萬向節廠營銷收入的20%來收取管理費,不參加利潤分紅。萬向節廠則把那筆管理費計入企業成本。

16|魯冠球現象背後的傳奇(上)《中國汽車四十年》

筆者以為,如果沒有當初那筆4000元原始資本,寧圍鄉政府是不可能分割資產的,而有了這4000元魯冠球不僅有分割資產的理由,而且也從根本上避免了侵吞國有資產的指摘和問罪。

蕭山萬向節廠1983年這一次企業產權分置,應該說是中國鄉鎮企業最早的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實踐。當時,審慎的魯冠球沒有把那一半股份劃到自己的名下,而是記在了企業名下。企業性質還是集體所有制,但他獲得了絕對的控制權。1983年的這一次產權改革,在萬向集團發展史上是至關重要的第二筆。

1990年,蕭山萬向節廠改名為萬向集團。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92年,萬向集團花了一筆錢,把寧圍鄉政府手裡的那一半股份買了過來。至此,萬向集團成為百分之百的民營企業,魯冠球也不再是鄉鎮企業的承包經營者了。這在萬向集團發展史上是至關重要的第三筆。

主編點評:

魯冠球為何是傳奇?

在汽車行業,魯冠球要比李書福更有傳奇色彩。但是,魯始終保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風格,在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都曾有過他的身影。有人曾多次鼓動他生產整車,魯始終不鬆口,埋頭於他的萬向節家園的耕耘,甚至把市面做到了美國,以及歐洲和其他國家,還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魯的穩健以幹專業出名,先是零部件小巨人,後是跨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乃至跨行業的集團等,成了浙商代表的典型。而與魯同時代出道的農民企業家,幾乎僅剩他這個碩果了。這就是傳奇。

如果不敏銳地看好汽車這個行當,就沒有今天的萬象集團。魯的起家史、創業、發展史、轉型史,幾乎與中國汽車零部件改革開放的歷史同步,可以說是這個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生產農具出身到轉型生產汽車零部件,魯冠球的市場敏銳超出了一般鄉鎮企業家的眼光,而敢於走出去,並用資本的槓桿最先打開美國市場,成為行業中的牛人,也為萬向贏得兩個市場打下了基礎。

縱觀萬向的變化與蛻變和轉型,如果單從企業的規模和實力的角度去考察那是遠遠不夠的,它所提供的經驗是企業的理念和視角跟隨市場的變化在不斷地更新自己,追求跨越式發展,即從一個鄉鎮企業逐步蛻變為一個現代化的跨國企業集團,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不是幸運和機遇,而是緊隨時代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精神",以及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同樣是農民企業家,魯冠球之所受人尊重,關鍵他是有思想的企業家,賦予了企業的文化,形成獨特的魯氏風格的企業。

——顏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