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那些人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霍里芬西 于其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提出,现在随着这个大概念的传播,便简称为“丝路”。

丝路上的那些人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也就是西汉时期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此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便于和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做以区别。且又因由这条商路西运的物品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丝路”之名。

丝路上的那些人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丝路文化时期,作为世界历史文化中极具交融性的时期,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留下了一大笔文化财富。而丝路文化的渗透,也得益于丝绸之路开辟,发展时期那些致力于在丝路沿线传播文化,结交外邦,让世界看到古代中国灿烂文化,也让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传承的功臣们。

张骞

谈到“丝绸之路”,我们第一个要说起的就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西汉时期杰出外交家和探险家——张骞。张骞“凿空”打开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丝路上的那些人

(张骞雕像)

张骞,字子文,西汉人。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西汉时期,北方匈奴部落十分强大,而汉初物力、财力不足,对其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汉武帝时期,当下达选拔出使西域各国联合抗击匈奴的征召时,满怀抱负而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他两次启程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

丝路上的那些人

(张骞雕像)

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并带上了某些神话色彩。汉初时,汉武帝首创察举制,张骞就是当时被推举出来的孝廉。民间传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牛郎和织女,带回了天马。虽然天马的事只是传说,但张骞却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发现了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据说它们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它们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宝马”。后来张骞返回大汉将此事告诉了汉武帝,因为武帝本人非常喜欢马,听说有这样的宝马,自然想得到。此时,汉武帝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虽然结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从而命人开辟通往西域的商道。随着丝路的开辟,张骞定下了用外交手段和贸易来扩张汉王朝在中亚影响力的策略,虽然这个外交策略最伟大的实施者是汉武帝,但张骞作为提出者和实践者,更值得人们尊重。但可惜的是,张骞没有等到他的宏愿实现的一天,从乌孙国返回(公元前115年)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班超

班超,东汉扶风安陵人,字仲升,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军事家与外交家。他生于书香世家,其父班彪(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过世前已约略完成《汉书》的轮廓)、兄班固(《汉书》的主要编纂者)、妹班昭(班固亡后续撰《汉书》),均为扬名后世的"史笔",而班超却不愿子承父业,从小就想效法张骞,为国立功。公元62年,31岁的班超随母亲和哥哥班固来到洛阳。当时父亲已死多年,家境贫寒,他只得靠给官府抄书维持生活。这差事枯燥、劳苦且薪低。

“为人有大志”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边的消息后,把笔一扔,发出誓言,要像西汉张骞、傅介子那样,建功西域,以图封侯,报效国家,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班超跟随同乡、奉车都尉窦固离开洛阳,出击匈奴,于当年冬天到达凉州(今甘肃清水县北),开始了他“平生怀仗剑,投笔事戎轩”的战斗生涯。班超不仅是成语“投笔从戎”的语源,同时也是历代投笔从戎者的榜样及祖师。这时的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可谓大器晚成。

丝路上的那些人

(班超雕像)

班超戎马一生征战万里,身处西域三十一年,不费汉家粮饷,不劳大军远征,却立下不世奇功。他出使鄯善(今若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击杀匈奴使节,而后相继安抚于阗(今和田),重定疏勒(今喀什),击败龟兹(今库车)、莎车联军,使西域诸国归附汉朝,同时北逐匈奴,西却月氏,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玉门关内外再次出现了牛羊布野,中西商旅不绝的太平景象。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剧《西游记》,而故事的历史原型,就是沿“丝绸之路”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玄奘。

丝路上的那些人

(玄奘雕像)

玄奘法师(602年-664年),俗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是唐代著名高僧,世人一般称其“三藏法师”或“唐三藏”,他是杰出的翻译家、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作家。

玄奘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Shí)的后代,隋朝末年其家道败落,后其跟随兄长学习佛经,年少时就已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后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隋亡后,玄奘前往蜀地拜访名僧,后又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遍访佛教名师,潜心学习经论,造诣日深。但当时佛教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为探求答案,“以释众疑”,玄奘决心至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取佛教经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是并不像电视剧《西游记》中演的一样,玄奘的请允并未获唐太宗的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由此可见,唐僧被称为御弟,绝不是参照大唐皇帝李世民。根据当时的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玄奘西行的决定非常危险,但恰好当时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可以说,玄奘是一名执着于理想信念的勇敢“偷渡客”。那年,他刚好27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玄奘取经始自长安神邑,沿西域丝绸之路的中道出国,终达摩揭陀国王舍新城(今印度腊季吉尔以北数公里处),后经西域南道,于贞观十九年返祗唐都长安,历时约19年,游历三十多个国家,长途跋涉十余万里,沿途记录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弘扬传播佛法和大唐文化,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史载当时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出现了“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的场景,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被玄奘婉言辞谢。尔后其留长安组成完备的译场,据载,其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被后人称为新译。


丝路上的杰出人物绝不止我们上面提到的三位,东汉时期延伸丝路的使者甘英,两晋时期西行求佛的僧侣法显,元朝时期游历丝路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等等,他们都为丝路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历史不会忘记,后人将永远铭记。

丝路上的那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