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升降攝像頭」來鑑定隱私洩露

别让“升降摄像头”来鉴定隐私泄露

避免個人隱私數據的“洩露”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對那些濫採、濫用數據的企業和個人進行懲處。

别让“升降摄像头”来鉴定隐私泄露

某品牌手機的升降攝像頭,在使用某些APP時,會莫名自動開啟。

文|鄭偉彬

近日,某品牌手機為了解決整機全屏的目的,將前置攝像頭設計成可自動升降的裝置。但最近有用戶發現,這種自動升降的設置,竟然還可以變成某些可能侵犯個人隱私的“流氓軟件”的鑑定器。原來有手機用戶在使用某些APP時,雖然沒有使用攝像功能,結果前置攝像頭卻還是自動升起,停留一會之後又自動縮回去。

這種蹊蹺的現象,引發用戶對於隱私洩露的擔憂。事發當日,有關公司便迅速回應,承認調用了前置攝像頭,但強調這一動作“並不會開啟攝像頭”,更不會“拍攝或記錄”,因此不存在採集用戶隱私的問題。

的確,從技術角度上說,這種解釋也說得過去。但鑑於過去發生過許多無視用戶隱私事件,我們對隱私保護的重視,也不能說是小題大做。

比如,去年某家企業的監控攝像頭毫無剋制地將監控場所的畫面當作直播內容呈現,就引發了不少人的憤怒。而手機中的各種APP,尤其是真正的流氓軟件,肆無忌憚地採集用戶的各種敏感數據,諸如地理信息、通訊錄等內容,甚至自動打開用戶的攝像、錄音功能等,早已讓人感覺恐慌。因此,對隱私保護的敏感,再怎樣也不為過。

只是,類似的問題已經談論了很多。無論是對隱私安全的強調,還是對數據保護的討論,都未能根除用戶免於受類似行為的侵害。

關於隱私與數據的保護,我們已經有了所謂的“知情權”、“告知權”、“遺忘權”、“刪除權”等各種權利。但問題是,在強大或“不知所蹤”的企業面前,用戶這些權利許多時候幾乎無法發揮作用。公眾對隱私、數據的日益重視,相對於指數級增長的數據而言,恐怕還是杯水車薪。

實際上,如果用戶無法對濫用自己數據、侵犯自己隱私的企業作出任何有效的回擊,那麼這些所謂的權利就是蒼白無力的。

如此,與其如此強調避免隱私數據被採集,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還不如想想,如何更好地通過管理數據,來達到保護的目的。也就是說,誰採集、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從管理的層面入手,思考如何達到真正的保護用戶隱私數據的目的。

過去,智能電子設置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並不依賴於數據。因此,我們強調將個人隱私數據進行隔離、保護,是有效的。但現在,時代變了,人的數據成為新經濟的一部分,這個時候,我們再強調將個人隱私數據進行隔離保護,還會有效嗎?

所以,與其費盡心思地設想如何避免個人隱私數據的“洩露”、被採集——雖然這個也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對那些濫採、濫用數據,或是對數據的洩露負有責任的企業和個人進行懲處。換句話說,在數字經濟時代,對數據的有效管理比單純的保護,重要性更高。

當然,在短期內可以有所作為的是,對各類採集數據的行為進行規範,並盡最大的可能告知用戶。值得一提的是,前置升降攝像頭無意間充當了“流氓軟件鑑定器”的角色,其實也提示我們,用更直觀的方式提醒用戶很重要。比如,可以出臺法律法規,要求各類電子設備在採集圖像時,均以“亮燈”方式提示用戶或公眾,攝像頭正在工作採集數據,避免用戶無意間成為受害者。

□鄭偉彬(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