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拼多多将赴美上市 社交拼团模式可持续临考

传拼多多将赴美上市 社交拼团模式可持续临考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是现任CEO黄峥创办的游戏公司的内部孵化项目,2016年9月拼多多与黄峥本人创办的拼好货合并,组建成为目前的拼多多公司。

中国的电商经历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生态日臻完善,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再有新形式的电商平台出现,而拼多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新电商平台,极光大数据在其《2018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中显示,拼多多以22.4%的渗透率超过京东(22.3%)成为第二大综合电商平台。

然而,近一段时间来,拼多多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6月初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调查发现拼多多上存在违法商品,随后又有商户围攻拼多多总部大楼之事。同时拼多多被指消费升级时代,却是消费降级的代表,披上了“廉价低质”的标签并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无论是否赴美上市,这些都是拼多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传拼多多将赴美上市 社交拼团模式可持续临考

代表消费降级?

消费升级是最近两年零售圈里提及最多的话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了新台阶,开始追求“品牌的性价比”。但拼多多短时间内聚集了超3亿用户,成为现象级产品,因其客单价低,产品廉价,被网友们指出是逆势而为,是消费降级的代表。

拼多多高级副总裁许丹丹否认了这一说法,认为消费升级不是大家都去买名牌,到国外旅游。在北上广月薪几千块的人,曾经在厨房只用抹布,现在改用纸巾或厨房用纸,也是一种消费升级。

但正是因为拼多多上很多产品都打出了9.9元,19.9元,49.9元的低价,同类产品如果在其他电商平台或线下门店,价格可能要高出一倍甚至更多,一些消费也相信老话说的“便宜没好货”,开始怀疑拼多多上购买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假冒伪劣。

拼多多对外一直表示,其商业模式是打造爆品,同一款产品,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品成本,并取消中间环节,靠缩短供应链实现优质、低价。百联咨询创始人、电商行业专家庄帅认为,拼多多这种倒逼工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从而降低售价并获取利润的方式在中国是行得通的,但问题是品质无法很好得到保证。

模式之考

短时间内积累了3亿用户,渗透率超过京东,在整个中国电商发展遇到瓶颈期的时候,拼多多的出现引起了业内更多的关注。

许丹丹说,拼多多的模式借鉴了“游戏”因素,很多人爱玩游戏是因为游戏解决了其精神消费的需求,消费者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是用“娱乐感”来购买。以前消费者购物是“人找货”模式,需要什么了到渠道上挑选,而拼多多实现的是货找人,通过社交平台的分享,货品找到适合的人,同质的人。

尽管拼多多近两年来快速增长,但是这一商业模式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许丹丹所说,拼多多的“打造曝品”模式,与沃尔玛的“天天低价”有很多类似之处,沃尔玛做到的低价,是整个供应链体系不断优化的结果,但拼多多能否以电商的模式在中国将这一模式落地,对拼多多是个考验。

商业领导力专家毕波介绍说,领导变革之父约翰·科特在其典型竞争战略里面,就有“低价策略”,而沃尔玛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沃尔玛不仅让厂家将生产成本降到更低,流通环节也不断降成本,同时做到信息的“透明化”。例如消费者在沃尔玛的门店购买了一双拖鞋,扫码结账,销售计收入,库存计出库,同时生产厂家也能够看到这一信息,会根据这一信息及时补货,好处就在于反应及时,沃尔玛降低了库存成本。

“优质低价”是任何消费者都追求的,做低价的前提是价格不能低到损害商品本身。但毕波发现,中国市场上还存在着零售价格与成本倒挂问题,像啤酒、牛奶等,都曾出现过,当零售价格低于成本价,则无法长期支持企业做好产品。

尽管拼多多在某些领域借鉴了沃尔玛模式,但随着消费升级的演变,如今这一模式在美国和日本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比起低价,消费者更强调设计感和性价比。

“与消费升级的需求产生和冲突,价格低品质差影响了重复消费,需要强化供应链管理和升级,并且引入更多知名品牌商家提升平台的品牌形象和定位。营销模式需要更多创新,依赖有限的‘拼团、砍价’的社交工具营销并不长久。商家管理和内部组织创新需要提升。”这是庄帅认为目前拼多多亟待改进的几件要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