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为商鞅洗白的内容?

天地小胖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专门看了《史记》中的《商君列传》关于商鞅的评论,我觉得《史记》本身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而且题主在描述中所说的“人品不行”,感觉更是没有一定的根据。

一,先来看看史记中别人如何评价商鞅的。

1,最早接触商鞅的应该是公叔座,《史记》记载说: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

这是公叔座生病的时候,魏惠王去看他的时候,他当时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从这一段描述来看,公叔座对商鞅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但是魏惠王却对这个人并不认同,所以公叔座告诉他,如果不用商鞅的话,一定要把商鞅杀掉,当时的魏惠王并没有听公叔座的话。

魏惠王还对其他人说: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所以,当时的魏惠王很可能认为这是公叔座兵种说的话,并不可信。

2,商鞅在秦国变法十余年后,使秦国富强。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经历了变法的秦国,逐渐富彊,因此,连周天子也来向秦孝公祝贺,诸侯国也都来庆贺。

可见对于当时的秦国以及诸侯国,他们对于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强大的做法,还是很欣赏的。

综合以上的两点。可以看出,商鞅并不是像司马迁所说的,“其天资刻薄人也”。

二,《商君列传》唯一能够感受到商鞅人品不好的地方在于,赵良和商君的一段对话。但是,纵观整个对话过程的话,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1,赵良见到商君之后,商鞅问他,可不可以和我做朋友,但是赵良回答说:

仆弗敢原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从这一段的记载来分析的话,赵良似乎并不特别认同商君的做法。

但是再往前去翻原文的话,会看出,商君和赵良的会面,是因为有孟兰皋的推荐才得见的。难道他本人在不待见商鞅的情况下,还托人引荐,这一点,说不过去呀。难道他只是为了劝商鞅急流勇退。如果这个分析成立的话,那说明赵良本身还是很赞赏商鞅的吗。

2,当谈到五羖大夫和商鞅的对比的时候,赵良对百里奚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他说百里奚为了进入秦国,“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当说到商鞅的时候,他说商鞅是因为景监的引荐才到达的秦国,光是这一点,商鞅就不及百里奚。

但是,商鞅之所以进入秦国,一是因为魏王并不待见商鞅,同时,秦孝公发出“求贤令”因此,他才进入的秦国,景监当时应该只是引荐了一下。所以,从这一段看,赵良对商鞅的评价并不完全可信。

3,赵良说,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但是,总观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而言,也正如题主所说的,秦国由弱变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秦国能够达到“夜不闭户”的境况。所以,他也并不是对秦国的老百姓不好。

商鞅得罪的最多的,无非就是秦惠王,不但把他的伯伯赢虔割了鼻子,还把他的老师脸上刺了印记,因此这两个人以及秦惠王非常痛恨商鞅。因此他登基的时候,最后车裂商鞅。

三,有句话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虽然最后被处以极刑,但是,就像题主说的,他的出现,的确让秦国一步步富彊了起来。

虽然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商鞅的评价并不高,但是,仅仅通过《商君列传》也会发现司马迁本人写的《史记》,有一部分内容是不能自洽的。

这就说明,在历史上,商鞅本人尽是“黑历史”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关于“洗白”的说法,也无从说起了。同时,题主说的,商鞅人品不正,说他骗了公子卬,并杀了他,我也专门看了记载,《史记》仅仅说了“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并没有说把他杀掉了。

自古兵法就说“兵不厌诈”当年孙膑杀庞涓的时候,不也是佯装去攻打魏国的时候,使庞涓上了当,从齐国返回救魏国的时候,才被一击毙命的。所以,这种方法,应该算是一种用兵的方法,倒也不存在人品不好的说法啦。

总体来说,不管是《大秦帝国》中所描写的商鞅最后以身殉国,还是《史记》上所记载的商鞅是因为起兵谋反才会被杀的说法。他提出的“法制"的理念,真正的让秦国富裕了起来。所以,他应该也算的上是“功过参半”了,“白与黑”的说法,我也认为,并不是特别全面了。


悦思益明

既然用到“洗白”这个词,那就是承认商鞅被抹黑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商鞅的功劳之大,勿需赘言。后世抹黑他也主要从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来说,都很牵强。

一、以正史为主的刻薄说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鞅的评价用到了刻薄两个字。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这是因为商鞅以法为主,不徇私情,曾经刑罚了太子的老师。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汉朝时候,是不能理解的,因为司马迁的时代已经是儒家文化的时代,不同于大争之世,观念也大相径庭。

儒家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丝毫不能僭越的。商鞅刑太子傅,目无君王,在儒家思想里,本来就是大逆不道。


二、以野史为主的人品低劣说

商鞅在与魏国河西大战时,曾经用计谋骗取了魏国大将公子卬,使得魏国失去河西之地,这在古代那个讲道德的时代是不被允许的,那时候人们讲究阳谋天下,这种“卑劣”的手段是不会被认可的。

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的时候将这段故事描写的详细,主要呈现了商鞅借旧情欺骗公子卬的细节,展现了一个低劣的人品。

这两方面的“抹黑”,使得商鞅的人设瞬间崩塌,也就不存在他变法到底好坏了。


商鞅变法使得社会效率大大提升,当然这些在喷子眼中也不值一提,他们会说,变法那么成功秦国还不是灭亡了。

我只想说,你吃鸡蛋就好了,你何必在意母鸡长的好看不好看。


枯荣说

所谓“洗白”,所谓“历史早有定论”,那是洗儒家泼的墨,洗旧贵族扔的屎,洗儒家和旧贵族捎带着因后世政治原因定的论而已。

商鞅变法,于秦国而言,是变法图存(当时秦国处于山东六国谋秦之际,朝不保夕,故变法首要任务是图存,是为了保住秦国,之后才是富强,才是东出)。故而,秦孝公发求贤令,寻求强国长策。商鞅入秦,君臣相宜,互相守望,开启变法。

而这一变法,于秦国旧贵族、山东旧贵族的理念,于山东六国君主治国理念,都是大相违的。说白了,他们要求的,是保持自己的人治,君主说了算,大臣的权势不能有损。

而商鞅变法,恰恰是对上至君主,中至群臣,下至百姓,从国政、军事、经商、农耕、环境卫生甚至牲畜养殖等,从大事至微事,都做出了细致规定。并要求全国上下依律而行。

简单举栗,比如商鞅变法后,秦法规定不赈灾,百姓遇灾年,国库不拨银,皇苑不开放采摘狩猎,百姓必须靠自力更生去采摘狩猎度过难关。实际上,秦国在大灾之年,几次做出了曲线救灾,即在不违律法的前提下,国府帮助百姓度过灾年,并帮助百姓恢复生产。不赈灾的原因,则是当时秦人好勇斗猛,游民、疲民对农事生产影响很大,故用律法约束百姓,刺激生产。

其余如秦法严苛,苛政猛于虎等,如果置于秦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去实地考察就做出结论,其可信度有多少呢。做出苛政猛于虎论断的大圣贤,似乎也没有去过秦国看一看。

而商鞅变法最不能于旧贵族相容之处,就是与周礼、春秋战国时的刑不上大夫等相悖。太子犯法,劓太子师。废旧士族世禄制,废井田制,严重触及旧贵族利益。

从秦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及外部严峻形势来看,商鞅变法保存了秦国,发展的秦国。使得几世后秦国大出山东,覆灭六国。这样的变法,是不能得旧贵族势力相容的。及至秦灭,后世君主、贵族更不能容许自己的行为处于律法约束之下,而儒家理念则更适合树立君主威严,更适合治民如傀儡。儒家文化盛行,对商鞅的理念攻讦就不用提了。

至于商鞅人品如何,可以从史料中去翻看一下。历史和演义终究是有差距的。

这里多说一句,有些人的屁股还没擦干净呢,就急哄哄去泼墨抹屎,这种事实在是太常见了。


陆爱玲620

很多人都有你这种疑问,为什么这几年“洗白”的文章大行其道,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洗白了,比如商纣王、隋炀帝、秦始皇、刘邦、周幽王、赵构,慈禧等,但真没人觉得商鞅是黑的,也就不存在给他洗白了。

而是,他们不仅热衷洗白,还热衷于摸黑英雄人物,比如荆轲、冉闵、岳飞、袁崇焕、康雍乾、曾国藩。。。

再说为什么你觉得“洗白”了,

说这种话的人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是历史故事爱好者,喜欢读历史故事,历史知识来源是评书、演义类小说(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电视剧等。没有正经的看过一部史书,

其次,中国人的史观,基本都是唯心史观,而这些年,西方的唯物史观进入中国,所以分析历史不再是英雄史观,而能很客观的分析了,不再是非黑即白,

比如曹操跟刘备,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代表正义?谁代表邪恶?谁为了匡扶社稷?

按照传统史观,那肯定曹操是邪恶的坏的,刘备是正义的好的,问题是刘备跟曹操有什么区别呢?都是为了打天下,

如果我说曹操也不是坏的,你们看来是不是给他洗白?如果我说刘备如果得天下,肯定不会还位汉献帝,你是不是觉得摸黑?

比如,尧舜禹、王莽、曹操、司马炎、杨坚、袁世凯有什么区别?朱元璋、陈友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名声区别那么大?

所谓成王败寇,成功了,自然可以取得话语权,自然可以洗白自己,按照自己的要求写史书,你再看历史时,那他就是伟大的,而你写历史时,你的敌人肯定是代表邪恶的,你看历史时,他们就是邪恶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因为现在的人越来越意识到了一个商鞅很早就意识到的现象:“人性不如制度可靠,道德不如法律可靠”。



中国人天生有“人性情节”,比如朝代荒政时期望明君现世,诉讼冤案时希望遇到青天大老爷,两者都遇不到,则期望民间出现“大侠”。

这种情节的诞生是传承两千年的儒家”仁义道德“的文化灌输培养的,这算错吗?不算,但是脱离现实。因为世界上仅仅依靠道德就能约束自己的人太少了,少的偶尔出现几个就可以称为圣人。

尤其是近年网络发展,让原来固定的几个正面道德象征:和蔼的老人,可爱的孩子,淳朴的村里人,素质的白领……人设全部崩塌。于是人们发现,“死”的制度比“活”的人靠谱。

所以,当回过头再看商鞅,大家发现,才发现他是多么的牛逼。商鞅摒弃了自己所有的人性,所以他显得“刻薄寡恩,不近人情,残酷无比”,但也正是如此,他才敢自信的说“只要律法制定,哪怕出了庸君,只要依法行事,秦国仍然会继续强盛,除非昏君奸臣肆意乱法。”

商鞅不是洗白,是正视。


扣毛

商鞅最大的污点就是视人命如草芥。两个村的村民械斗,八百老百姓全部死罪。法残酷到动不动砍手砍脚割鼻子,十户一甲,一人犯事,全部株连。统治几百万人口的秦国可以。统治千万人口的秦朝就不行了。刘邦和陈胜吴广就是因为迟到了,延期当斩,残酷之至。大家要去思考,别把人当草芥,把史当儿戏,清末两次农民起义杀的农民用万和千万来计算(义和团,太平军),是非要公正对待,别书上说什么就信,不然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别人篡改历史。中国人爱面子,觉得秦朝强大,所以秦朝什么都是好的,宋朝和草原人民和谈,就觉得丢人,其实宋朝的经济当时全球第一,老百姓非常富足,想想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明朝不和谈,敌军来袭不撤退(撤到南京),皇帝自杀,大臣投降。居然觉得有骨气。明朝最丢人,居然被只有20万人口的满人灭国。而宋朝面对世界无敌的金,元还多坚持了两百年(南宋)


达o芬奇密码

因为商鞅的治国方针,在秦统一天下之前时期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有很森严的阶级制度!而商鞅的治国方针是法治,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以军功换爵位,打开了晋升的机会。始皇一统天下,没有一个实权王爷,可以跟现在的法治一比,要知道那可是二千多年前,那时候的绝大部分欧洲男人都没穿过一件完整的衣服。不讲背景家世只讲能力。不商鞅之前,始皇之后讲的是家世,背景!这严重的侵犯了士大夫阶级的利益,要知道史书也是士大夫们也写的。而这也是始皇突然死亡之后秦为什么会这么快覆灭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国二千来年封建社会推崇佛教的原因之一。简单的说就是利益冲突,吹捧你没好处还有坏处,谁愿意干?诸葛亮为什么被后朝司马晋大力宣传和建祠堂?还不是司马家的江山是从老主子曹家偷过来的?让天下所有子民多学学诸葛,这种题就不要匝罡


a忘了1

提问者脑子不行。商鞅用得着洗白?“驭民五术”本身就是儒家对法家的污蔑 儒家就喜欢泼脏水篡改历史。而且历朝历代实行的是儒法 而不是真正的法家 法家讲究的是万物皆蝼蚁 众生皆同等。[捂脸][流泪][笑哭][我想静静][泪奔][快哭了][大哭]


疯人狂草

商鞅本来就不黑,何来洗白一说,只是现在民智以开,不再是某一家之言,现在人能以更客观心态去看历史而已。

封建社会虽然没有了,但是封建社会的那一套还深入这个民族的骨髓之中。人性是复杂的,不是简单黑与白,好与坏。

商鞅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完美,泥菩萨当然完美,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堆泥而已。

没有永恒不变法律,法律因需而定,也因需而变。商鞅法律并不完美,但是适合他那个时代,仅此而已。但是其代表依法治国的理念,放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单单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好好思量!

不管商鞅又何缺点,但是其代表的法制建设跟法制精神,是这个民族需要的,商鞅堪称法圣二字!


无常的小跟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推崇商鞅,是因为现在的人信息量太丰富了,已经不是人云亦云的时代了!商鞅,一个历史上绝对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没有了商鞅,就没有了大秦帝国,一个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会不会出现都很难说,或许你会说是不是太过了,可是我告诉你,这是有很大可能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未来,东方六国什么尿性,就不用说了吧!即使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楚国统一天下,他依旧会采取分封制,其结果还是导致下一个战国时代……,最终结果就是像欧洲一样,分裂成无数小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