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让刘邦最终下定决心拜韩信为大将军的?

用户94484658716

在汉朝历史上,不名一文,士兵出身且默默无闻的韩信,凭什么就让刘邦如此放心封他为大将军,让韩信一夜之间闻名天下,震惊诸侯,一飞而冲天呢?

事实上,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强大逻辑作为基础的。而在我看来,刘邦决心拜韩信为大将军,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刘邦相信他自己度人的眼光。刘邦一生征战,他最大的特长就是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并且向来都是得心应手。比如郦食其,陈平等人都是主动前来投奔刘邦的,他都用得不错。特别是曾经任项羽部队军官的陈平,前来投奔刘邦后,属下告密说陈平贪污,刘邦调查清楚后,不但不赶他走,而且还大大重用。而陈平也不负刘邦所望,一生出谋划策,做了十件大事,件件都是青史留名,而在陈平的帮助下,刘邦后来才赢得了诸多胜利。

其次,刘邦发现韩信的确有过人之处。尽管说当时萧何推存韩信的时候,刘邦还没有见过韩信。然而相信当时萧何一定告诉他韩信的过人之处,而韩信的过人之处就是对整个天下有着大局观,并且胸有成竹。而后来拜将坛上韩信跟刘邦的对话也可发现,韩信指出项羽十败又指出刘邦十胜的原由,的确不凡,让刘邦心中大喜,并觉得与韩信相见恨晚。

再次,刘邦相信萧何的眼光和意见。在刘邦的团队当中,有两个人为人最为谨慎,一个是萧何,一个就是夏侯婴。之前夏侯婴已经推荐过韩信一次,可见韩信的确有过人之处,说服了做人谨慎的夏侯婴。更让刘邦惊奇的是,向来不轻易推荐人才的萧何都以命相搏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萧何都如此欣赏韩信,他刘邦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

最后就是一个理由是,当时汉军当中,刘邦一直空缺大将军这个职务,必须尽快填补这个职位。

刘邦当时为什么不提拔周勃、樊哙、灌婴等人填补这个空缺呢?那是因为刘邦看出他属下的这帮兄弟对战场缺乏一个大局观,没有连百万之兵,扫横天下之才能和气势。而他当时情况紧迫,跟随他入汉中的军官及士兵都纷纷逃亡,他必须尽快突围东出,不然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光杆司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拜韩信为大将军,就是下定决心赌一把。

赌了可能会赢,如果不赌永远都不会赢。所以通过综合考虑,刘邦决定赌一把才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事实上,他这一把又赌对了。


月望看历史

单从韩信的能力来分析,而不谈刘邦的政治动机,显然是不客观的。


项羽在关中大封诸侯,刘邦居灭秦首功,却被惩罚性地封在地处西南的汉中,假如东向争天下,还被项羽安插的章邯、司马欣挡在路上。


刘邦怏怏地领了军队前往封地,令他更加不开心的还有一件事:这时张良向他告辞了。因为张良的志向是像父亲和祖父那样,做韩国国相,如今韩国已经复国了,他自然要去辅佐韩王成。


但刘邦没想到的是,正是在这时,功臣拼图里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悄悄地从项羽军中溜了出来,混进了自己西入汉中的军队。这个人正是韩信。这是史书的记载。而《史记》里还有一个细节是,项羽主动给了几万人马跟随刘邦,更大的可能是韩信正好在这支军队里面。


很快韩信就因为萧何的推荐被拜了大将军,问题来了,即便刘邦再信任萧何,也不会如此轻易地把一个刚从项羽营里投诚的一个军士放在统领诸将的位置上吧。而且一向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刘邦,偏偏拜将的仪式却搞得如此隆重。


这其中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出于刘邦自己的需要,他想借韩信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韩信又恰好确实有这样的能力。


刘邦想达成什么目的呢,他想解决自己的困境。


第一,他想争天下,他不想老死在偏远山区,但是天下刚定,他是被封在此处的,如果东归,他需要理由。


第二,东归就意味着对项羽的反叛,也意味着要打仗,和章邯打、和司马欣打、和项羽打,而他的军队明显势单力薄,刚刚还在函谷关被项羽击溃过。如何激励士气。


这是刘邦最需要靠韩信来解决的问题。


所以一拜完将,刘邦立刻借韩信之口,谈了几方面的话。


第一是分析刘邦受到的不公,第二是章邯和司马欣在秦地的民意不佳,第三是项羽为人有哪些缺陷。


既然受到了不公,那刘邦出师则有名了;既然章邯不得民心,那东出平定关中秦地则易如反掌了;既然项羽有种种缺陷,那自然有可能和他一较高下了。


为什么我说是刘邦借韩信之口说这些话呢,因为刘邦听到这些话之后的反应是“大喜”,这个反应可太奇怪了。刘邦自己不知道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吗?刘邦和项羽一起攻城略地很长时间,不知道项羽为人怎么样吗?唯一可能不知道的,大概只有章邯的秦卒被项羽坑杀一事。既然刘邦心里都有数,至于这么大喜吗?他大喜的原因,不是在于韩信说出了自己不知道的多么创新的话,而是在于韩信正好说出了自己想听的,并且希望手下众将领也听到的话。


而由韩信,一个一直在项羽营中任事的将领说出这些话,显然比刘邦说要更能激励士气。你看,项羽的手下也都认为我们受到不公,认为项羽必败,你们还怕什么呢?


这才是刘邦郑重其事拜将韩信的主要原因,他太需要演这一场戏来给低迷的士卒看了,因为这个时候,《史记》记载,士兵纷纷逃亡,连将领都跑了十几个。


所以拜将一事,韩信自身的能力毋庸置疑,而刘邦的政治需要也不可忽视,这是君臣之间一场默契的戏。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当初,韩信还只是个少年人的时候,家境贫寒,又没有德行,不能被推举去做官,也不会做买卖谋生,经常混吃赖喝,大家都很讨厌他。...等到项羽的叔父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背着剑去投奔他,在他手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韩信又投奔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在项羽面前屡次献计,都没有被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又转投到刘邦帐下,仍然没有什么名声。后来,韩信受到别人牵连,就要被处斩。一起的13个人都被斩了,轮到韩信的时候,他抬起头,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就说:"汉王想成为天下主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十分惊奇,又见他相貌威武,就没有杀他,交谈之后,更加认定他是个人才,就奏报了刘邦。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却并不怎么重视他。

韩信经常和萧何聊天,萧何看出他不是常人。刘邦到达南郑的时候,将领和士兵都唱着歌想回到东边的家乡,中途逃掉了不少人,萧何听说韩信也要逃走,匆忙去追赶,根本没来得及报告刘邦。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走了。"刘邦大怒,又心痛,好像被人砍断了左右手似的。过了两天,萧何回来拜见刘邦。刘邦又是生气,又是欢喜,责问他逃走的原因。萧何说:''我哪里敢逃走,我是为您追赶逃跑的人"。刘邦说:"哦,谁值得丞相劳驾去追啊?"萧何说:''韩信''。刘邦又骂他说:''至今有几十个将领逃跑了,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骗我的吧?"萧何说:''其他将领很容易得到,可是天下没有第二个韩信。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想要争夺天下,则不可不用韩信,而且一定要重用他。就看大王您的志向了"。刘邦说:''我也想要东进,不希望总是被困在这一隅难酬壮志"。萧何说:"如果您决定向东发展,能任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得不到重用,他还是不会留下来的''。刘邦说:"那就给你面子,让他当个将军好了''。萧何说:''您任命他为将军,他还是会逃走的''。刘邦道:"那就授以大将军之职"。萧何说:"我先替韩信拜谢大王!"说完,刘邦就要派人去传韩信,任命官职,萧何说:''大王向轻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却像呼喝小孩一样,所以韩信才要逃走。您如果要授予他官职,就要挑选吉日、斋戒、设坛场、安排仪式,然后才可以''。刘邦答应了。等到做好准备,就要拜任大将军了,将领们无不暗自得意,觉得自己是大将军的不二人选。最后看到刘邦拜任的大将军,竟然是韩信,大家都非常惊讶。韩信接受任命,拜谢完毕,就在上座就座。刘邦说:"大将军,丞相在我面前数次举荐你,对你赞不绝口,你有什么计策献给我?"韩信谦让了一番,就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以及他和项羽各自的优劣利弊,还提出了精妙的方略以平定三秦。刘邦听了大喜,只恨没有早点任用韩信。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楚王。韩信到了楚地,派人寻找到当年对他有一饭之恩的老妇,赐她千金。又召见当初让自己蒙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夫,任命他为楚国的中尉,并且对手下将相说:"这是壮士啊。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完全能够取他性命的。只是杀了他也没有名目,所以才忍下来,成就了今天的功业"。...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106467846

一、刘邦对萧何的信任,这是起因!

萧何因其忠心、能力、人品深受刘邦信任,而韩信在萧何眼里又有着极大的分量。一个让萧何月夜追赶的人物,一个被萧何赞为“国士无双”的人物,刘邦自然要刮目相看!萧何的鼎力推荐,是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的起因,但非决定因素。

二、韩信展现的个人能力,这是基础!

韩信就任大将军后,和刘邦有一番对话,这番对话充分展现了韩信的战略思想,精彩程度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刘邦听后大喜过望。那拜将之前,刘邦和韩信有没有会面?具体情形史书没讲,但从常理推断,两人应该是见了面的。对于刘邦这样的“人精”来说,一个人是不是人才,通过其言行举止足以做出初步判断。这一点,后来的曾国藩做到了极致。

三、刘邦为时势所迫,这是条件!

韩信拜将前,刘邦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他被西楚霸王项羽封到偏僻的汉中,士气低落,沿途都有将士逃亡,刘邦急需一个帅才来统领军队,但手下的樊哙、曹参、灌婴等人都是冲锋陷阵的将才,明显难当此任。韩信的出现,解了刘邦的燃眉之急。

四、刘邦能够掌控韩信的使用,这是原则!

韩信会不会是第二个赵括?相信刘邦会有这样的疑虑,毕竟他此前只是项羽手下一个执戟郎。好在当时处于短暂的和平期,给了刘邦足够的时间,来考察韩信是否称职。不久后的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的谋划,但主帅却不是韩信,而是刘邦本人。

韩信真正独当一面,恰恰是刘邦彭城大败,和项羽对峙荥阳之际。此时已是韩信就任大将军的第二年,此人能耐如何也了解得差不多了,又经过张良的再次推荐,刘邦才正式将部分军队交付韩信,令他扫荡诸侯,攻城略地。

可见,刘邦虽拜韩信为大将军,但在使用上一开始就有所保留,这完全符合刘邦的性格。


三好国学堂

刘邦之所以拜韩信为大将,主要是因为萧何的推荐,慧眼识人的萧何,刘邦基本上是坐享其成。



比较疑惑的地方是为什么刘邦那么萧何的话呢?这里要说一下萧何与刘邦的关系。 萧何与刘邦是老乡中的老乡,都是沛县人。刘邦当亭长时萧何是刘邦的上级,但萧何当时就认为刘邦不是一般人物,对刘邦很好,常袒护他,刘邦起事后就跟着刘邦,刘邦不相信萧何也没什么别人可以相信。



刘邦攻入咸阳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实际是被排挤到汉中。因而从长安到南郑的时候,很多将领都逃亡了。就在这个时候拜韩信为大将军。这个时候刘邦身边没什么人才,而萧何看人的本事真是了得,从千军万马中发现了韩信,认为韩信是国士无双级别人物,便极力推荐,刘邦就拜了韩信为大将。分析当时刘邦的心态也是反正我身边的人都不行,来个韩信试试看吧,这时韩信寸功未立,许多人都不服的。



所以说刘邦得天下并不是刘邦有多能,刘邦的运气真是好到爆,王侯将相之才都是抬手就来。当然刘邦也不是无能,只是能力不足以得天下。


地方8388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首先自然是因为萧何的推荐。事实上,当时刘邦并不真正了解韩信的军事才能,重用韩信,其实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但因为是萧何的推荐,刘邦还是毫不犹豫让韩信成为大将军,这显然是给足了萧何面子。换句话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显然也是为了彻底征服萧何。

在当时的背景下,刘邦被项羽赶到蜀地,一时间前途未卜,很多将士都趁机逃跑,对于刘邦而言,最害怕的事情,恐怕就是萧何的离开,所以在韩信这件事上面,刘邦是给足了萧何面子。我们可以想象,萧何不论跟着谁打工,也绝不可能受到这种待遇,因为这种信任和重用,除了刘邦,恐怕没有人敢给。项羽虽然管范增叫干爹,但如果范增让项羽起用一个不知底细的新人当大将军,项羽恐怕也不会听从的。在这种背景下,萧何肯定也会感动得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混。

其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其实也是为了以后削蕃做准备。因为,韩信并没有自己的嫡系班底,又是坐着火箭上去的统帅,这样上去的韩信,很难形成与刘邦相抗衡的资本。因为韩信的主要助手,都是刘邦手下的资深望重的大佬,不管是从资历上,还是从势力上,他们都不是韩信能够随便掌控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曹参、灌婴、樊哙等人,在韩信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后,自然会由衷佩服并愿意积极配合韩信的工作,但问题是,如果韩信想一门心思将军队收为己有,曹参等人恐怕就不会听从了吧,而以曹参灌婴等人的资历,显然是不可能给韩信当小弟的,至于韩信,显然也也是没有打击和撤换曹参、灌婴等人的权力,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可以随时对韩信的军队进行收编。

假如刘邦让曹参当大将军,还能这样强有力的控制曹参么?估计是很难的。因为曹参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嫡系班底,而且他在刘邦军中,不管是资历、战功还是能力,都很难找到与之匹敌的人。如果让曹参当大将军,再让他外出独挡一面,那到时候的曹参,还是刘邦能够控制的么?韩信作为一个毫无根基且完全由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小弟,在翅膀硬了之后就敢逼着刘邦封他为王,换做是曹参,恐怕就更不用说了吧!

所以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也是为了分散元老重臣的权力。事实上,即便没有萧何的推荐,刘邦在合适的时候也会起用新人,陈平就是一个例子,只不过这样一来阻力会比较大,尤其是涉及到军队的权力。但现在既然有了萧何的推荐,而萧何又是元老重臣的代表,刘邦自然顺水推舟,何乐而不为。


小玲子说点史

刘邦最后下决心办韩信为大将军的主要原因是萧何。刘邦对萧何是100%的信任,当时项羽把刘邦分配到了巴蜀地方,原来跟随刘邦的人都不愿意去那边。因为去了那边,进得去出不来呀,大家都希望衣锦还乡。

所以走着走着,很多将领就跑掉了。这时候发生了一个故事,有人报告说,萧何跑了,刘邦大吃一惊,萧何跑掉了怎么回事?萧何回来了,刘邦问他你干嘛去了。萧何说,我去追韩信了,

刘邦说跑了那么多你追韩信干嘛

韩信这个时候还是不出名的,他在项羽那边郁郁不得志,到了刘邦这边也是这样,不过萧何跟韩信有过几次交谈,谈完之后觉得韩信是大将之才。这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萧何就劝刘邦说,你如果要想统一天下,你就必须要拜韩信为大将,这句话是真正触动刘邦的。原来刘邦以为说拜他为将军就可以了。萧何说不可以,你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拜他为大将军。刘邦对萧何的话是百依百从,就这样韩信成了大将军。


知常容

首先是张良和萧何的影响,他二人都力顶韩信。那时候刘邦身边缺少人才,而他们两位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如果不接受拜韩信为大将军那势必会让张良和萧何多想。为了稳定二人,刘邦也没理由不采纳任用韩信的意见。


况且,即便是拜韩信为大将军那也不代表着军权就给他了。调动部队是需要虎符的,君主和将军每人一半,合起来才能调兵。所以说暂时任韩信为大将军对刘邦的权利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他可以通过以后的战斗逐步考验韩信,如果到时候他没有能力做大将军这个位置,那张良和萧何也无话可说。

其次,这样拜一个大将军也能够吸引有志之士前来效力,对外面刘邦可以展示为:只要你有才能,有抱负,我都会给你平台。此举便于招揽人才。



詁韵奇谈

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前,他甚至连韩信是谁都不知道,就是因为萧何推荐了此人,并且在韩信逃跑的时候,萧何更是连招呼都来不及给刘邦说一声,他就急急忙忙的去追韩信去了。

刘邦可是差一点就以为萧何也临阵逃脱了。对于刘邦来说,这次萧何的临时出逃,还算是有惊无险,毕竟萧何又回来了。

萧何回来后就让刘邦给韩信提拔官员,刘邦说给他一个将军做吧。因为当时刘邦账下的人,最大的就是将军,像猛将曹参、周勃等人都是将军,根本没有大将军之说。

刘邦以为给韩信一个将军之职,萧何就满意了,韩信更满意了。可是,萧何的一句话一说出口,立刻让刘邦的心凉了半截。

萧何说,将军不行,让韩信当将军他还是要跑。

不得已刘邦说,那我就给他做个大将军。其实刘邦说让韩信当大将军时,也就是仅仅想给韩信一个大将军的职位而已,他并不觉得韩信有多牛。

这件事从刘邦当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在刘邦说可以封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萧何的回答是,这样最好了。

刘邦说,你把他给我叫来,我给他封就是了。通过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刘邦不是真心封韩信为大将军的,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给萧何一点面子。

可是,萧何告诉他,你是要封的大将军呀,不是给阿猫阿狗的起个名字那么简单,既然是要封大将军,你就要做的比较重视一些,比较隆重一些,最起码你要斋戒三天吧,你要修建大将军坛吧,你要占卜择吉日举行封赏大典吧。

刘邦又听了萧何的建议,他开始派人设坛拜将,焚香沐浴。就是经过这样,刘邦才把韩信拜为大将军的。

在刘邦把韩信封为大将军之后,他们两人有一个著名的汉中对策,就是这一番谈话,刘邦才知道原来这个韩信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在韩信被封为大将军前,甚至直到韩信被封为大将军之时,他对韩信都是不看好的。

刘邦之所以封韩信为大将军,就是因为萧何的面子,仅此而已。

刘邦为什么会相信萧何呢?因为萧何是个靠谱的人,他推荐的人肯定差不了那里去。


史学达人

我的浅见,刘邦最终下决心拜韩信为大将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对项羽的“畏惧”,二是萧何的竭力推荐!大家都知道,刘邦起兵之初,目标是推翻秦朝,真当他进入咸阳城后,目标就变成了争夺天下,不得不说,当真是敢想敢做!当时,项羽勇武独步天下,力战王离、降伏章邯,领着多路诸侯浩浩荡荡进军咸阳,奈何刘邦早已率先完成封王约定,不得已,项羽通过鸿门宴,重新掌握主导权,瓜分咸阳、分封天下,刘邦也只获得巴蜀汉中之地,军队三万。张良也在这时,暂时离开了刘邦,因为张良原来是被封为韩相,是韩王借给刘邦的,现在秦已灭,自然要回归本位。



进入汉中时,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烧毁栈道,以示自己没有东进的心思,也断绝了别人攻打他的道路,这,自然是做给项羽看的,也是防范项羽的!为什么呢,无非又是心虚又是畏惧,心虚的是自己争夺天下的心思被项羽看出,畏惧的是项羽的实力,自己真的抵挡不了。正是由于这种心态,刘邦也很苦恼,实力不济不说,身边还没有能出谋划策的能人:曹参樊哙周勃等人是战将,萧何是擅长的是内政,郦食其是说客,张良不在陈平还在项羽阵营,可以说,刘邦身边能给他出谋划策的人不多,他不够底气决心公开与项羽为敌。



萧何是刘邦最重要的伙伴,早在沛县的时候,萧何就一直照顾跟随刘邦。萧何的本事刘邦也是知道的,有慧眼能识人。当韩信被夏侯婴发现后推荐给刘邦,刘邦处于应付,封了个管粮草的小官给他,当韩信借机多次与萧何交谈后,萧何发现此人见识不凡,对天下大势的看法比自己还高上一筹,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不敢,自己经不起失败。但是,萧何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多看中韩信,一声不吭就去追赶韩信,硬是打了包票,一定会让刘邦重用韩信才把他追回。要知道,刘邦得知萧何“逃跑”,可是犹如痛失左臂右膀!正是萧何的这番作为,让刘邦重视起来,封将?不够,萧何要求必须封大将军,还不能随便封,必须社坛拜祭,当众公布!



正是刘邦当时身边没有能击中其下怀的战略性人才,正是萧何的拼命推荐,刘邦才试试封了韩信为大将军,真正重用韩信,是在封大将军之后,与韩信一番深入交谈,才确定韩信确实是他需要的人才,也才真正下定决心,依据韩信的战略部署,起兵先下三秦之地,然后策反联合多路诸侯,一起反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