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故事:「十縣胡同」,老兩口義救十進士,大清朝同封十知縣

聊城故事:“十縣衚衕”,老兩口義救十進士,大清朝同封十知縣

在聊城老城區道署前街與大朋街交會處往西,有條叫做“十縣衚衕”的小巷。據說,清朝時東昌府下轄一州九縣(俗稱“十縣”),十縣知縣來府衙開會時住在這裡,故得此名。那麼,為什麼十縣知縣都住這條小巷裡?這裡有段小故事。

聊城是運河古都,明清時期的南北交通要津。乾隆年間,有一年京城大比,從江南結伴來了十位趕考的書生,他們在大碼頭下船後直奔古城而來,要瀏覽一下城中的歷史名勝。他們觀賞了光嶽樓、萬壽觀、文廟、綠雲樓、鋪瓊井等勝景,黃昏後住在了府衙前不遠處的一家小客店裡。

聊城故事:“十縣衚衕”,老兩口義救十進士,大清朝同封十知縣

開店的是一對年過六旬的老夫妻,膝下無子,度日艱難。小店偏僻,平時少有生意。今天一下子來了一群青年,老兩口喜不自禁,殷勤照應倍加。考生中有個王書生,感染風寒,白天還輕,沒當回事, 夜間突然厲害起來,燒得迷迷糊糊,言語不清。老漢又是外出請醫,又是買藥、煎藥,忙了個通宵。次日天氣突變,北風大作,氣溫驟降,本是一群南國的文弱書生,身體就不適應北方氣候,這一變天,又有幾個書生傷風了。老兩口當掉家裡值錢的傢什為他們請醫治病,老太太連夜為他們縫製夾衣。不幾日,書生們的病情痊癒,就要奔趕考之路了。待他們臨行前,二位老人又借錢給他們添加盤纏。書生們被老兩口的善行感動得熱淚盈眶,暗自相互告誡:以後咱們一定要報答老人家的恩德。

聊城故事:“十縣衚衕”,老兩口義救十進士,大清朝同封十知縣

轉眼月餘,書生們趕考回來了。老漢留他們住下,等待著發榜的消息。而十位書生在京城考試時,各自都留下了山東省東昌府聊城縣古樓西府前小客店的地址,此次返回,打算在這裡陪伴兩位好心的老人多住些日子。

一日,東關館驛棧住下了京城裡專門來發榜的官員。次日,京城官員在府縣官員陪同下,一起來到客店前,向書生們宣佈喜訊,十名書生均高中進士,讓他們進京面聖,等候授命。

聊城故事:“十縣衚衕”,老兩口義救十進士,大清朝同封十知縣

當時由於朝廷整頓吏制,查處貪官。東昌府所屬州縣的主要官員有的被調走,有的被查辦。因此,十名書生同時被封為本府十縣的知縣。後來,他們來府衙開會時仍然來小客店居住,對待兩位老人像對待父母一樣孝敬,一時傳為美談。

聊城故事:“十縣衚衕”,老兩口義救十進士,大清朝同封十知縣

東昌知府為獎勵兩位善良的老人,特意撥款建起樓房,並贈匾一塊,上書“十縣居”,小客店相應改為十縣客房。老人去世後,這座樓房及客店就改建成十個縣駐府城的辦事機構,一直沿用至清。

十縣的名稱也就由此而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