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把子機槍真的是一款窩囊廢武器嗎?

耿彥佳

我事故薩沙,我來回答。

複製我的文章。

老薩談東瀛垃圾歪把子--大正十一年輕機槍(抗戰輕兵器系列)

歪把子輕機槍是二戰中日軍的主力機槍,卻也是整個二戰期間,口碑最差的制式輕機槍。歪把子機槍之所以如此之爛,說一千道一萬又是島國狹隘思維的一種表現。但是我們還要感謝歪把子機槍,正是因為他的爛,才讓國軍在抗戰中有一種可以完全壓倒日軍的武器,也就是制式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各個方面,均在歪把子之上,包括歪把子輕機槍引以為自豪的精度。這也使得國軍一線火力不至於太弱,在很多時候,勉強能夠和日軍對抗。下面就聽老薩來說說。

誕生的背景

一戰中,輕機槍已經開始在歐美各大列強中普遍使用。英國的劉易斯輕機槍,美國的勃朗寧BAR輕機槍,法國的紹沙輕機槍,丹麥的麥德森輕機槍都在實戰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而一戰中的日軍,由於研發技術差勁,並沒有裝備輕機槍。缺少輕機槍的代價很明顯,就是一線日軍火力較弱,在進攻和防禦中經常遭遇很大的傷亡。

一戰中的1914年,日軍和英軍聯手,攻打德軍佔領的青島。日軍以絕對兵力優勢的2萬3000之眾(還有1500英軍),攻打青島德軍3600人。日軍還有火炮和軍艦上的絕對優勢,光是艦隊就有大小軍艦62艘(巡洋艦就有6艘之多),而德軍僅有1艘巡洋艦,1艘魚雷艇和4艘炮艇。

結果,青島區區3000多德軍,居然防守了62天之久。

此戰中,日軍地面部隊的火力相當虛弱,完全被德軍炮臺壓制。德軍重機槍火力還是很厲害的,他們是防禦一方,笨重的重機槍都在無需搬動。而日軍的重機槍無法有效跟隨進攻部隊前進,又沒有可以由單兵隨身攜帶的輕機槍。在很多時候,日軍只能依靠人海戰強攻,這樣一來不但進展極為緩慢,傷亡還慘重受。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英日聯軍的傷亡仍然大於德軍。

一戰結束以後的1918年,日軍又參加了干涉俄國革命等一系列作戰,出動了高達7萬的大軍,直到1922年才全部撤退回國。

在這些實戰中,日軍見識到了法軍英軍輕機槍的威力,也意識到了輕機槍的巨大作用能夠。日本高層震驚之下,一致要求立即開始輕機槍的研發工作。

經過數年的研究,日本第一款實用性輕機槍,終於在日軍從西伯利亞撤軍的同年,也就是1922年研發成功。當時正是日本的大正第十一年,所以該款輕機槍被稱為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中國人俗稱歪把子輕機槍。

可觀來說,歪把子輕機槍在它誕生的時代,也就是1922年,並不算一款很垃圾的武器,屬於性能中流的武器。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採用氣動式設計,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採用兩腳架,這些都是當時的主流設計。

它是南部麒次郎中將的一個作品,這個南部麒次郎被日本人稱為日本勃朗寧,也是日本一戰二戰歷史上,最有名的槍械設計師。

遺憾的是,這個日本勃朗寧和美國勃朗寧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他的作品不好,精品卻不多。性能還算可以的主要是九二式重機槍(性能平平),百式衝鋒槍(僅僅生產了3萬把左右,別國制式衝鋒槍都是最少50萬把以上),而他的王八盒子(十四年式手槍),歪把子輕機槍都是非常爛的武器。

----------------------南部麒次郎發明了眾多槍械,雖然精品不多,至少也是完全的日本本國研究和開發,這點就比完全靠仿造的中國強很多倍了。歪把子機槍,九二式重機槍,百式衝鋒槍和王八盒子手槍是南部的代表作,也都是二戰日本陸軍的制式裝備。

南部麒次郎發明歪把子輕機槍時候,已經是中將軍銜,年齡也有53歲,是東京炮兵工廠的廠長。

2年後,南部麒次郎就退役了。因為年輕時候專注以槍械的實驗,他晚年聽力全失,基本聾了,這點倒是和AK47自動步槍的作者卡拉什尼科夫一樣!

可以說,歪把子輕機槍最大的特色就是他的供彈方式,也就是漏洞供彈。

而歪把子輕機槍幾乎所有的問題,也都來自於他的供彈方式!

實事求是的說,漏斗式供彈這種方式,在理論上來說並不是落後的,甚至可以說是頗有新意,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設計理念。

漏斗式供彈,就是一個酷似漏斗的供彈結構,上面用一個壓彈板壓住子彈,漏斗裡面疊加放置一排排彈排。射擊時候,通過壓彈板的壓力,將一排排的彈排壓入彈倉,使最底層彈夾打完後疊,在上面彈排會被壓入輸彈位置。彈鬥底部的推彈裝置,將彈排中的槍彈推向給彈口推彈入膛。

從理論上來說,射擊副手只要能夠保證不斷的向漏斗放彈排,就能保證持續的射擊。

但是,這僅僅是理論上而已。

當時世界上也有幾個國家的設計師,曾經試驗過漏斗式供彈,比如蘇聯的DP機槍,美國和法國的一些機槍,但並沒有一個國家將這種設計的輕機槍作為制式武器。

就像擁擠地鐵上,有個空位,卻沒有人去做,就說明這個空位肯定有問題。不是上面有小便,就是位子是壞的。

漏斗結構所有國家都不用,自然說明它有問題。

日軍為什麼採用這種怪異的佈局?其實,並非日本人不知道這種供彈可能有問題,而是他們島國狹隘思想的又一個表現。

日本民族是個很有趣的民族,他們民族性在很多方便都是矛盾而且極端的。

就比如著名的倭刀,它非常鋒利又輕巧,是一款利器。但倭刀卻是世界上最難打造的武器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難養護的武器。

顯然,日本人為了突出倭刀的某些特性,喪失了其他的特性。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所以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對於一切東西精打細算,這個習慣保留了很久。直到今天,日本的超市裡面還有很小分量的食品,比如小半個蘿蔔,一小塊魚肉,這也是他們節省的表示。

而日本建立新式陸軍以後,很快進行了幾次作戰,包括朝鮮戰役,臺灣戰役,甲午戰役,日俄戰役等等。在這幾個戰役中,日本都感到了同一個問題,就是:後勤補給非常艱難。

日本是一個島國,一線部隊在海外作戰,所需的所有物資全部都要輪船海運,再在港口卸貨,通過鐵路或者公路送到前線城市,再通過騾馬甚至人力揹負到第一線。

這種可怕的補給方式,就算當時號稱世界第一海軍強國,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大英帝國也不能承受,更別說國力虛弱的日本。

於是,節省有限的資源,就似乎成為最關鍵的事情,也成為日軍設計武器的一個最基本的思路。顯然,這個思路是錯誤的。

戰爭之所以為戰爭,那是因為它有著自身的規律,不會以任何人的主觀想法有所改變。人們能做的只是儘量瞭解和把握這個規律,並且利用這個規律。

戰爭中,對於武器的要求很簡單,能夠幫助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從肉體和精神上摧垮一個敵人,讓他們獲取戰爭的勝利。

那麼,所有的武器的根本目的在於最大程度上消滅敵人,而並不是單純為了什麼節省資源。

日本方面之所以採用漏斗結構,最根本在於節省資源,也就是能夠通用普通的步槍子彈,最大的節省準備,裝填,維護的時間。

當時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子彈,全部是散裝的,也就是一個木箱裡面散裝著幾百發步槍子彈。而只有日本的子彈全部是用五發彈排裝箱,而這個五發彈排就是三八式步槍使用的制式裝彈的彈排。也就是說,日本的步槍手直接從彈藥箱拿出五發彈排,裝入步槍彈倉就可以射擊。

而採用漏斗式供彈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直接將彈藥箱中的五發彈排裝填到漏斗裡面,馬上就可以使用。

這樣一來,從理論上來說,就大大節省了機槍手準備的時間。因為世界其他的機槍,不是使用彈夾,就是使用彈鼓,都必須用散裝的一顆顆子彈在戰前進行裝填。就算是哈奇開斯輕機槍這種使用15發25發單排供彈,這個單排也需要重新裝填。

顯然,漏斗式供彈就節省了重新裝彈的時間。裝一個20發彈夾也許不需要太長時間,但裝一個30發彈夾或者47發彈鼓還是很需要時間的。

更況且,漏斗式供彈從理論上,只要機槍副手持續往漏斗裡面壓彈,就可以保證持續射擊。這種方式顯然比彈夾,彈鼓,單排甚至彈鏈更有效,更實惠。

那麼,日軍使用漏斗式供彈,從理論上來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是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一個理論上很好的東西,也要通過無數的實驗來證明這一點。

------------------------著名的漏斗式供彈,大家看看就知道有多複雜。

繁星一樣多的缺點

實際上,漏斗式供彈是完全失敗的,他的主要問題在於以下幾點:

1. 結構複雜,故障頻發

相比捷克式輕機槍簡單的直彈夾供彈,歪把子輕機槍的漏斗式供彈結構要複雜十倍,而且零件多十倍。事實證明,越複雜的東西就越容易出故障。歪把子供彈結構包括壓彈,裝彈,容彈,輸彈,退彈共五個結構,結構這麼多,想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

歪把子輕機槍的供彈機構,可謂當時全世界所有制式輕機槍中最複雜的,不但加工難度高,裝配時候也因為零件過多很困難。那麼,射擊的時候,由於零件多,每個零件都有出概率的機會,這樣整槍的故障率就很高了。

在實戰中,歪把子輕機槍的故障是非常多的。尤其漏斗式的結構,導致供彈結構是開放的,不像捷克式那樣是封閉的。所以,實戰時候,雨雪泥水都很容易進入漏斗。而漏洞的零件很多,零件和零件直接需要緊密結合,一旦有異物進入,就極容易出現故障。

更慘的是,漏斗式供彈結構複雜,在戰時想要拆卸修理難度大,很多時候只能送到軍械部去。

更可笑的是,歪把子輕機槍設計的根本目的在於使用現有的6.5毫米步槍彈和它的5發單排。遺憾的是,事實證明,這是無法實現的。實戰中,使用標準的6.5毫米步槍彈射擊,由於步槍彈裝藥量很大,導致後坐力很大,持續射擊一段時間,槍就很容易出問題。

出於無奈,日軍很快推出了歪把子輕機槍專專用的6.5毫米步槍彈,這種子彈的裝藥量比普通步槍彈藥小一些,這樣就能避免射擊故障。

這樣一來,歪把子輕機槍唯一的特色也就沒了,它根本不能使用普通的步槍彈,還是需要專門配給步槍彈。

據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繳獲了歪把子輕機槍經過測試,質量較好的機槍,也只能能連續射擊500發不出故障。

2. 火力虛弱

漏斗供彈最大問題除了故障太多以外,繁瑣的供彈結構,導致歪把子輕機槍的火力虛弱。

漏斗一次可以容納水平放置的6個5發彈排,裝好單排以後,用壓彈杆壓住這些彈排。換句話說,這就相當於容彈30發。一旦30發射擊完畢,就必須再抬起壓彈杆,再裝入6個彈排。

表面上,歪把子輕機槍的裝彈量高達30發,比捷克式的20發要多。遺憾的是,這種供彈並不可靠,就算專門配給的特殊步槍彈,也不能保證射擊的穩定性。這主要是日本工業水平不高的原因,尤其戰時子彈加工工藝差,使用的子彈銅殼韌性也不夠。步槍單發射擊時候,這個問題不容易暴露,但連續射擊就不同了,子彈彈殼很容易斷裂或者變形,導致射擊出現嚴重故障。

這個問題是無法妥善解決的,焦頭爛額的南部中將沒有辦法,將九二式重機槍使用的油壺用到了歪把子輕機槍上面。每次裝彈之前,先要給5發單排上油,這樣抽殼就沒有問題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就大大的增加了射擊副手的工作強度。他們除了要應付繁瑣的裝彈壓彈以外,還要給子彈上油。這在實戰中,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就算是一個燒烤匠出身的機槍副手,入伍前有每天用刷子給擊敗穿肉串刷油的經驗,恐怕也會手忙腳亂。

這樣一來,射速就大大降低了。

另外,歪把子輕機槍理論上也可以在射擊時候裝彈,但對射擊副手要求很高,需要一邊裝填彈排,一邊按住現有的彈排,還要抬起壓彈杆。實戰中,這種供彈基本不可能,只能在平時訓練的時候,由老兵們玩一玩。

所以南部中將異想天開的所謂只要不斷向漏斗裡面裝彈,就可以持續射擊,只是扯淡而已。

所以,歪把子輕機槍在實戰中射速不可能超過每分鐘150發,這個射速非常低,遠遠低於捷克式。輕機槍的射速還是相當重要的,他決定能否壓制住敵人的機槍。德軍的MG42為什麼在東線西線戰場所向披靡,就是他的射速太高,完全可以壓制蘇制和英美的輕機槍。

由於歪把子輕機槍的火力不足,在實戰中往往被國軍的捷克式壓制,這讓日本機槍手叫苦不迭,也讓日軍一線步兵切齒痛恨。

3. 子彈威力小

由於歪把子輕機槍需要使用步槍的6.5毫米子彈,這也導致歪把子輕機槍遺傳了三八式步槍的最大弱點,威力弱。

6.5毫米步槍彈是二戰中口徑最小的步槍彈,它的彈頭重量僅有9克,槍口動量為2600焦耳,而捷克式的7.92毫米毛瑟步槍彈頭重量為12克,槍口動量高達3400焦耳。

6.5毫米步槍彈的有點是射程遠,彈道穩定,射擊精度高,最大缺點是威力弱。子彈射入人體以後,不會向7.92毫米毛瑟彈一樣翻轉,對人體造成極大破壞,而是直接穿出。所以只要不射中頭部胸部等要害部位,射中其他部位,並不會造成致命和致殘傷。中彈的國軍往往還可以繼續中彈。

太原會戰中,一個國軍軍官曾經回憶,他看到一個機槍手回來報告情況,他的胸部被子彈擊中,彈頭居然卡在後背。他用鉗子將這個彈頭取出,給機槍手隨便包紮了一下,這個機槍手居然繼續回到一線作戰。6.5毫米步槍彈威力之弱可見一斑。

太原會戰中,李仙洲將軍被6.5毫米子彈擊穿了肺部,但他根本沒有感覺,還爬了幾十米的山。這一槍也沒有讓他送命,如果換成7.92毫米毛瑟步槍彈,李仙洲必死無疑。

歪把子輕機槍由於使用裝彈量更小的步槍彈,它的威力更弱。作為一線步兵支援武器的輕機槍,如果不能一槍斃傷一個敵人,那麼豈不是笑話!

由於6.5毫米步槍彈威力小,也讓很多八路軍戰士極為不滿。

在建國後,曾經推出過口徑較小的的彈藥,並且在部隊做多調研。但有過使用日製6.5毫米彈藥的八路軍老將軍們,都堅決反對。這些老將軍們因為6.5毫米子彈拙劣的表現,早已下定了小口徑子彈是垃圾的定論,人為組織了小口徑武器的補給。

所以,解放軍正式使用5.8毫米槍族,已經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上圖的風沙,下圖的雨雪,和下下圖的亞熱帶叢林天氣,都是歪把子的殺手。因為它開放的漏斗式供彈,很容易讓異物進入槍膛,導致故障。

4.人機工效差

人機工效差:把人、工作場所、硬件的設計與人的體力、體形和功能聯繫起來,使得作業更能夠與人相適應,而不是要求人適應這些因素。使員工減少失誤和對健康的損害,提高安全性、工作效率,對於武器來說,就是最大程度發揮武器的性能。

歪把子輕機槍因為左側有個巨大的漏斗,顯然瞄準裝置只能放在大幅度偏向右邊。既然瞄準裝置在右側,如果槍托是在中間,就會導致射手瞄準出現很大問題。為了便於機槍射手的射擊,南部中將只能違反常理的將機槍的槍托向右側偏出,這樣一來機槍射手可以貼腮射擊了。可是,槍把也就歪了,這就是歪把子的由來。

漏斗靠左邊,槍托在右邊。這裡不談漏斗的重量,光是漏斗裡面的30發子彈就重達約5斤,這樣一來,整槍的重心不可避免的偏向左邊。

這就導致一個必然的結果,槍就不容易操作了。捷克式輕機槍的重心是中間,這對射擊沒有太大影響。而歪把子輕機槍連續射擊時候,槍會不自覺的向左邊偏,射手必須有一個向右回力,這樣一來,持續射擊一段時間,射手就會很疲勞。

除去射擊,平時扛槍也因為重心偏移,導致負載困難。這些大家聽起來也許是小事,但對於機槍手來說就是天大的事情。

打個比方,這就比如自行車的籠頭向左偏一樣,說起來似乎沒什麼,實際騎起來就是非常累人的。

另外,歪把子輕機槍的兩腳架太高,這雖然適合高仰角的射擊飛機或者在山地作戰,但對於射手保護太差。太高的兩腳架導致射手必須抬高身體射擊,而機槍手又是敵人重點攻擊對象,這樣一來,就很容易中彈。

而且,歪把子輕機槍連個提把都沒有,平時攜帶槍械只能肩扛,或者用一隻手端著槍管。自然,這在平時倒是沒什麼稀奇,只是在激烈戰鬥中,就完全不同了。輕機槍連續射擊幾十發,槍管就會變熱。射擊200發左右,槍管已經很燙了。這個時候,你還怎麼肩扛或者拖著槍管呢,等於是窩著一個燙手的山芋。

總之,這是一款人機功效很差的輕機槍。

5.整槍較重,無法更換槍管

歪把子輕機槍誕生於1922年,他和一戰期間的機槍一樣,沒有采用衝壓技術,幾乎是從一整塊鋼鐵上雕刻出來的。

這種結構的好處是比較堅固耐用,一些歪把子甚至使用到朝鮮戰爭。可是缺點更多,第一它較重,第二加工複雜,極為費時費力。

歪把子輕機槍製造相當困難,不適合大批量生產。而且它的重量太大,高達10公斤以上,比捷克式還要重1公斤多。在二戰中,歪把子輕機槍是最重的輕機槍之一。

也許重量什麼還是其次的,由於南部中將設計理念的狹隘,歪把子輕機槍不可以更換槍管,這才是最致命的問題。

正常的輕機槍,一般發射200到300發就必須更換槍管,如果不換槍管,射擊精度就會大降,更會磨損膛線,甚至會炸膛。

激戰中,一挺輕機槍連續射擊200到300發並不稀奇,就算國軍方面,輕機槍每天的彈藥補給量也是1000發。

現在不能換槍管,也就意味著,一旦槍管發紅,歪把子輕機槍的射擊就必須停止,這對於實戰來說,是可怕的缺陷。等待槍管自然冷卻需要至少5分鐘以上,這段時間火力就中斷了。

而捷克式輕機槍更換槍管只需要幾秒鐘,之後就可以繼續射擊。

當然,也不是說歪把子機槍就沒有優點,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精度較高。

其實捷克式和歪把子的射擊精度是差不多的,但由於兩種子彈後坐力不同,捷克式持續射擊時候後座力較大,導致槍身跳動明顯,連發精度會受到一定影響。而歪把子輕機槍由於6.5毫米彈藥後坐力小,對於射速射擊精度有明顯提高。

話雖如此,實際打起來,兩種機槍仍然是半斤八兩。只是對於老兵來說,顯然捷克式輕機槍精度更高,但對於新兵或者訓練不足的普通士兵來說,顯然歪把子精度不錯。這也是八路軍游擊隊在敵後也大量使用繳獲的歪把子的原因,因為他們訓練有限,射擊技術不高明,歪把子真好符合他們需要。

------------------上圖是三八式步槍6.5毫米(右)和九九式步槍7.7毫米(左)的五發彈排。因為6.5毫米有坂步槍彈威力太小,日軍被迫重新開發了7.7毫米子彈,這大大加重了後勤人員的負擔。日軍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在彈藥箱裡面直接裝五發彈排的國家。這樣一來,似乎不需要士兵拿到散裝的子彈,然後裝成五發彈排,這樣節省大量時間。下圖是散裝的彈藥。

實戰中的露怯

歪把子輕機槍1922年誕生時,日軍國內已經和平。當年,8萬日軍從西伯利亞地區撤軍回國,那時候歪把子輕機槍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到了20年代末期,歪把子輕機槍才開始大規模生產,隨後一系列作戰中,歪把子輕機槍開始表現出各種問題。

班裡主要的火力就是這個4人機槍小組,配備1挺歪把子輕機槍,包括射擊指揮官,機槍射手和2名彈藥手。這4人都配備手槍,一線作戰時也有1到2人可以使用步槍。

可以看到,日軍步兵班的主要火力就是輕機槍,因此設置了一個高達4人的機槍小組,國軍捷克式輕機槍小組才有2人。

處於如此重要位置的歪把子輕機槍,實際上卻無法勝任!

首先是九一八事變。

雖然張學良違背國民政府命令不戰而逃,但仍然有不少東北軍人和民眾自發抵抗日軍。他們裝備了一些簡單有效的捷克式輕機槍,這是歪把子輕機槍的剋星。除了敵人以外,東北可怕的天氣,也是歪把子輕機槍的惡夢。在黑龍江討伐馬占山的作戰中,歪把子輕機槍在低溫大雪環境下問題極多。一旦漏斗進雪,就極容易出故障。低溫又導致供彈系統經常被凍住,必須用火加溫才可以解凍。

好在九一八以後作戰並沒有太久,加上東北義勇軍實力很弱,裝備又差,日軍最終還是獲勝。

不過,此時的歪把子已經有了很不好的口碑。南部中將的南部十四式手槍也在同時被稱作垃圾。

好在歪把子雖然問題多多,還沒有到無法使用的地步,加上又是本土設計製造,也就將就著用了。

其次,一二八事變。

在上海爆發該事件中,是歪把子輕機槍第一次吃大虧。

在此次作戰中,中日兩軍大部分是近距離的巷戰,而兩軍都沒有衝鋒槍,重機槍又無法有效攜帶,輕機槍就成為近戰火力的支柱。

在這種近戰巷戰中,粵軍十九路軍和中央軍第五軍的捷克式,毫不費力的壓倒了歪把子。

在這種近距離作戰,火力極為重要,必須以密集火力首先壓制住對手,然後在可以考慮精確射擊。歪把子輕機槍由於裝填繁瑣,又需要刷油,實戰射速大大低於捷克式,被國軍打的滿地找牙。

最終日軍完全依靠綜合能力的優勢獲勝,但此戰也打了2個多月,日軍出兵高達10萬人,傷亡3000多人,而國軍只出兵5萬人,傷亡1萬4000人,但國軍八成傷亡都是日軍艦炮,重炮,飛機造成的,輕武器傷亡不過2000多人。

此戰中,一線日軍官兵對於歪把子輕機槍已經非常不滿了,因為他們在很多時候被國軍的輕機槍火力壓制。在日本軍人看來,日本國力和武器科研水平何止超過中國數倍,現在居然連輕機槍也比不過中國人,導致傷亡慘重。

他們怨聲載道,甚至直接在戰場撿起國軍的捷克式使用。

最後,長城會戰。

後來的長城會戰,更讓日軍開了眼界。此戰國軍和日軍集中四五十萬主力決戰,在這種陣地戰中,由於國軍沒有重武器,重機槍也極少,捷克式輕機槍幾乎被當做重機槍使用。日軍回憶,國軍使用2挺輕機槍交替射擊,一挺更換彈夾或者更換槍管時候,由另一挺接上,居然能夠保證火力不中斷,幾乎可以當做重機槍使用。

而歪把子輕機槍則絕對不可能實現這一點,它每射擊200多發,就必須停火冷卻槍管,導致火力中斷。這段時間內,日軍進攻的步兵,是沒有火力掩護的,容易受到國軍捷克式的殺傷。

這些尚且其次,在西北軍的大刀隊夜襲戰中,歪把子輕機槍的表現更是極差。由於使用穿透力極強的6.5毫米三八步槍彈,在夜戰中,歪把子輕機槍幾乎不敢隨便開火。因為子彈穿透力太強,往往擊中幾十米內的一個國軍士兵,還會穿透後面幾個日軍士兵。

這導致夜襲戰的時候,日軍歪把子輕機槍往往變成啞巴。

更慘的是,歪把子輕機槍沒有捷克式輕機槍那種喇叭式硝煙器,這樣它在夜晚射擊時,槍口的火焰極亮,就像放煙火一樣,成為眾矢之的。

很多士兵,西北軍大刀隊就是根據歪把子輕機槍射擊的光線,發現日軍陣地的。

其實這一切問題,還抵不上射擊時候射擊手和副手的配合的問題。

捷克式輕機槍雖然是兩人機槍組,並不代表沒有射擊副手,機槍就無法射擊。這個射擊副手其實只是幫助壓彈夾,幫助更換槍管,同時揹著彈藥而已。

實戰中,捷克式輕機槍手往往參加夜襲,他們只需要一個機槍手,帶一堆彈夾即可(一般6個左右)。這個機槍手可以扛著機槍跟隨步槍兵衝鋒,甚至可以據腰近距離掃射,當做衝鋒槍使用。一旦子彈打完了,只需要隨手更換一個彈夾而已。

東史郎在二戰中多次回憶到捷克式輕機槍手單人的偷襲,每次都把他們殺的人仰馬翻。

歪把子輕機槍就絕對不可能,如果沒有射擊副手,機槍根本沒有辦法有效射擊。一旦射擊完漏斗裡面的30發子彈,下面怎麼辦呢?總不能讓射手自己刷油,壓彈,這一來要花費多長時間?這段時間內,哪怕敵人拿著木棍,也可以從容敲死你!

所以,夜戰中,歪把子輕機槍不能用於進攻,也很難用於防守。

這些所有的問題如此嚴重,導致一線日軍官兵強烈要求廢除歪把子輕機槍。

在後來的抗戰中,日軍甚至開始大量使用繳獲國軍的捷克式,不使用它們的歪把子。日軍上上下下,對捷克式都讚不絕口,認為這是一款相當完美的輕機槍。它們對自己的歪把子則又氣又恨,丟了太可憐,用把又被氣的受不了,就像雞肋一樣。

無數抱怨提交到日本軍部,最終他們命令南部中將進行改造,這個產物就是1936年的九六式輕機槍。

九六式輕機槍可以看做是仿造捷克式供彈結構和快速更換槍管的歪把子輕機槍。

他雖然解決了供彈問題,九六式輕機槍的性能缺同歪把子大同小異,他的故障仍然較高,不能使用威力較大的步槍彈,而且仍然需要在子彈上刷油。

由於九六式輕機槍性能仍然無法和捷克式輕機槍相比,1939年,日本人再次和捷克式幾乎一模一樣的九九式輕機槍,它使用了威力更大的7.7毫米子彈。雖然此舉大大的提高了機槍的威力,卻也導致彈藥供應出現另外的嚴重問題。日軍必須額外搞出一條7.7毫米的子彈生產線和運輸線,這是讓日本後勤部門痛恨不已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由於歪把子輕機槍生產數量很大,單價又高,生產出來了總不能廢棄不用。所以導致直到日本投降,歪把子輕機槍仍然在日軍中佔有很大的份額,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中國戰場到處都是歪把子的聲影。

在東南亞,太平洋潮溼炎熱的氣候中,歪把子的故障率又遠遠超過在中國。以至於一線日軍一度集體拒絕使用這款武器,要求立即用九九式輕機槍來替換。

這也是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了。

--------------------------上圖的捷克式輕機槍就可以輕鬆壓倒歪把子,捷克式才是二戰最好的輕機槍。下圖是抗戰中的日軍,由於日軍每個班都有輕機槍手,所以到處都是歪把子的身影。

國軍的歪把子

在抗戰中,歪把子輕機槍有相當數量在國軍中服役,這也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 仿製

國軍軍閥仿製歪把子輕機槍的主要是張作霖和閻錫山。張作霖的奉天兵工廠的歪把子叫做遼造17式輕機槍。在1929年的時候,遼造17式輕機槍的年產量是300挺,這個數字不大,主要也是因為歪把子的加工有很大難度。

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年產量稍大,1929年也僅能生產歪把子輕機槍600挺。

除了這兩個軍閥以外,沒有其他軍閥大規模仿製這款武器了。

幾年仿製下來,歪把子的總產量應該不超過5000挺,加上抗戰前的大量損耗,尤其是東北軍在九一八期間丟棄大量軍火,這些歪把子輕機槍留到抗戰的並不多。

2.軍售

包括東北軍,晉綏軍,桂軍,粵軍都曾經批量購買過歪把子輕機槍,有的是通過日本政府,有的則是通過日本的軍火商。

由於地方軍閥購買途徑極多,也不可能保存購買記錄,截止抗戰前究竟購買了多少已經不詳,但總數至少在3000挺以上。

3.繳獲

輕機槍同重機槍不同,國軍繳獲日軍重機槍並不容易,但繳獲步槍輕機槍還是不困難的。在抗戰中,國軍擊斃的日軍就高達69萬人,日軍傷亡總數也有100多萬。傷亡這麼大數量,繳獲一些輕機槍還是沒有問題的。

由於歪把子輕機槍實在太爛,國軍正規軍只要不是極端缺乏輕機槍,一般絕對不會用。而這些輕機槍多用在敵後戰場,包括國軍和共軍的敵後正規軍,游擊隊。因為這些部隊的武器很少,尤其缺少可以連發的機槍。人家說飢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到了這種地步,也就無法挑三揀四了。

在敵後作戰,由於補給困難,很多彈藥都靠繳獲或者私下盜買(主要從偽軍處購買),所以歪把子輕機槍的彈藥問題大體能夠解決。

而且敵後作戰,尤其是游擊戰,往往機槍也不需要持續射擊,射擊20,30發,打個伏擊戰就足夠了,所以歪把子精度高的優勢可以發揮,火力持續性不好的劣勢,似乎也可以容忍。

話雖如此,就算是八路軍新四軍正規軍,也一樣對歪把子極為不滿,只要有捷克式輕機槍,他們就立即把歪把子淘汰下來,交給地方部隊甚至民兵。

除了上文說到的種種問題以外,歪把子更需要精細的保養。一旦保養不好,槍膛和槍身很容易生鏽。這對於一款耐用的武器也許不算什麼,對於歪把子這種嬌氣的活寶,就又是故障頻發的開始。而在敵後,哪裡還有什麼條件可以精密保養一款武器呢?真是白日做夢!

更慘的是,由於歪把子結構複雜,想訓練出一個好的機槍組也是不容易的。沒有用過捷克式輕機槍的新兵,簡單指導1,2個小時,他就可以連發射擊,自然效果就差了。但如果沒有使用過歪把子輕機槍的游擊隊員或者八路軍民兵,訓練幾個小時甚至1,2天,他甚至都無法連發射擊。

這對於訓練本來就少,訓練彈藥又缺乏的敵後武裝,幾乎是無法容忍的。

其實,無論日軍也還,國軍也好,甚至八路軍新四軍都極為不喜歡歪把子,一款不受任何人喜愛的武器,說明什麼?說明它真的很爛!

----------------------------上圖的日軍拿的是捷克式輕機槍,而不是歪把子。日軍對捷克式輕機槍的性能也是非常滿意的。下圖是防禦中和維護中的歪把子,歪把子在防禦中,還是不錯的,它的精度不錯。至於維護,則是惡夢了,歪把子需要精心的養護。

電影中的歪把子

歪把子如此獨特,也成為日本侵略軍的一種代號。

在敵後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中,出現過很多歪把子。很多電影,諸如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中,都有歪把子的身影。

小兵張嘎裡面,張嘎看到區小隊裡面放著一挺歪把子,驚喜要上去摸。正在擦槍的機槍手不讓他摸,還打趣的說:少看點,看到腦子裡面,就趕不出來了!

地道戰一開始,日軍發動了五一大掃蕩,八路軍正規軍被打垮了,當地只留下一個連掩護老百姓撤退。而這個連,穿的雖然是八路軍的制服,顯然也是地方武裝,並非主力。在他們的崔連長和村長商討的時候,他們上方有一個八路軍機槍手正在射擊。而這個機槍手,使用的就是一挺歪把子!

這挺歪把子連續出現了兩次!

第一個鏡頭的時候,八路軍正在狙擊敵人,所以這個歪把子機槍手在射擊,傍邊還有一個射擊副手在裝彈和刷油。

第二個鏡頭,八路軍正在撤退,射擊副手已經不在了,只有機槍手一個人在射擊。這是因為兩個人目標太大,不便於撤退。因為沒有射擊副手,機槍手並沒有連射,而是採用單點射和兩連射。為什麼,因為這樣節省子彈。沒有射擊副手幫助下,一旦漏斗裡面30發子彈打光,光靠機槍手自己是無法自己慢慢裝彈的。這個非常符合真實歷史!

這裡老薩多說幾句,文革之前的這幾部片子,在一些地方雖然為了突出政治,存在誇大和忽悠,比如看個什麼論持久戰就瞬間爆發小宇宙了,但細節方面非常耐看。

以地道戰為例,八路軍開始掩護老百姓的那個連是正規軍,只是配屬地方管理。由於他們不是主力,使用的是歪把子。而日軍由於是地方衛戍部隊,使用的也是歪把子。但是湯司令的偽軍,使用的卻是捷克式輕機槍。

這似乎很奇怪,為什麼戰鬥力比較強的日軍和八路軍使用差勁的歪把子,戰鬥力最差的偽軍卻使用性能優異的捷克式。

這主要是八路軍那個連定位是敵後小股游擊隊,一般不會遇到日軍野戰主力,所以只能使用正規軍淘汰的武器。捷克式是八路軍正規軍主力部隊使用的,雖然他們和日軍交火的不多,主要是在打國軍,但畢竟也要好的武器。那麼八路軍的非正規軍,所謂的敵後游擊隊就只能用歪把子。

而日軍由於是地方衛戍部隊,平時不用和國軍主力交手,武器裝備也較差,加上時間也不過是1942年而已,所以並沒有換裝更先進的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還是用老式的歪把子,以通用他們的6.5毫米步槍彈。

偽軍則不同,他們多是倒戈或者臨時招募的,倒戈部隊帶著槍械過來,步槍雖然五花八門,輕機槍基本都是捷克式。捷克式也是國軍抗戰中自產的第一數量輕機槍,有4萬多挺,第二數量的啟拉利輕機槍才有區區1900挺,所以捷克式也是偽軍的制式裝備。

至於招募的偽軍部隊,日軍多不提供自己的武器,而是把之前繳獲國軍的捷克式輕機槍轉交給他們。

所以,偽軍反而使用比較先進的捷克式。

細心的觀眾可能看到,偽軍雖然裝備捷克式輕機槍,但扛著的重機槍卻是日本的九二式。這是因為國軍自己的重機槍也極少。所以倒戈的偽軍也好,日軍繳獲也好,都只有極少國軍裝備的水冷式重機槍。

所以日軍迫於無奈,只能將自己的制式重機槍九二式交給偽軍使用。

電影的這個場景,也是非常符合歷史的。

在電影平原游擊隊中,老鬼子松井的中隊,既有九六式輕機槍,又有歪把子輕機槍。在松井第一次率部進攻,被李向陽耍了一通,同自己的走狗偽軍發生混戰。這個戰鬥中,鬼子使用的就是九六式輕機槍。而後來在村子裡面屠殺老百姓的時候,他們用的又是歪把子輕機槍。

這更是很符合歷史的,因為當時是1944年或者1945年,抗戰快要結束了。

當時日軍早已經普遍開始換裝輕機槍,松井的部隊應該是在河北的原中國駐屯軍。該部應該傷亡較重和大部抽調南下和國軍主力作戰,已經經過多次大規模補充士兵和裝備。新補充的裝備不再是老式的武器,而是新式的武器。所以日軍新補充的部隊,配有較新的武器,也就是九六式輕機槍,反而老的部隊,卻仍然使用歪把子輕機槍。這也造成區區一箇中隊,有兩種型號機槍的情況。好在歪把子和九六式使用相同的子彈,彈藥供應商沒有什麼難度。

可以說,地道戰和平原游擊隊這兩種機槍出現的場面,加在一起不超過1分鐘。其實如果完全都使用歪把子,觀眾也看不出什麼!這樣的武器搭配,是極為貼近是的真實歷史的。說明導演和武器專家,當年著實花了一番苦心,沒有一絲一毫的含糊。

這一個簡單的武器搭配,就體現了當年很多的歷史。

----------------------上圖是八路軍的機槍手,下圖則是通過繳獲武器作戰的國軍游擊隊,包括三八式步槍,歪把子輕機槍,擲彈筒和花機關。下下圖則是使用AK47的八路軍士兵,牛啊

當年的片子都很敬業,而且通過槍械說明很多道理。

比如平原游擊隊裡面,老偵察員侯大章用一支短管毛瑟,新偵察員郭小北用一支繳獲的王八盒子,另兩名偵察員用的的是長苗盒子(長管毛瑟)。

經驗豐富的侯大章因為經常要化妝潛入敵佔區,攜帶槍管較短的毛瑟手槍比較方便隱藏。而且他的槍法很好,對於槍射擊的精確度要求不高。

那兩名偵查員相對來說不需要怎麼潛入,槍法也差了一點,所以他們用更為精確的長苗盒子,以提高射擊的準確度。

新偵察員郭小北本來沒有手槍,因為就算是敵後游擊隊,手槍也是不足的,很多游擊隊員使用短管步槍,騎槍作戰。郭小北沒有手槍,只有一把匕首和幾個手榴彈,他是殺死了一個日軍軍官以後,才繳獲的王八盒子。其實王八盒子很垃圾,但怎麼也比匕首要好,更況且是殺死敵人繳獲的,是榮譽的象徵。

以上還不算絕,最絕的是隊長李向陽的雙槍,左手是一支短筒毛瑟,右手是一支長苗盒子。長槍用於攻,短槍用於防。其實這兩把槍外形的差別很小,非常不容易辨認,導演卻絲毫不含糊,這兩把槍一直用到影片結束。更有甚者,李向陽其中一把短管毛瑟的準星是被搓掉的,搓掉準星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拔槍。因為游擊隊員為了時刻迎戰,手槍不放在槍套裡面,而是別在腰間。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拔槍,毛瑟長槍管上的準星就有可能掛住腰帶。

所以,一些射擊技術極為高手的射手,就將準星搓掉,以方便快速拔槍,可是這樣一來就無法瞄準了,完全憑藉手感射擊。一般人絕對不敢這麼做,而李向陽由於槍法如神,他敢這麼做。所以他挫掉了其中一支槍的準星!但是,人畢竟不是神,手感射擊也僅僅針對近距離幾十米,稍遠距離還是需要準星的,所以李向陽的長苗盒子的準星還是保留。

其實,以上這些都僅僅是因為一個搓掉的準星。這在當時模糊的黑白電影中幾乎是看不見,如果沒有人特別跟你說出來,你就算看了一百遍地道戰,你也發現不了。

細節能夠做到如此地步,真是很了不起!

至於現在電影的武器,已經到了讓人不齒的地步。現在的電影為了賺錢,除了劇情胡編亂造,道具也胡搞瞎搞。抗日奇俠,凌空穿褲和人奶巢穴這種垃圾片就不不談。就算國家拍的和大導演拍的,也是錯誤百出,讓人無法容忍。

淮海大戰,解放軍用AK47掃射國軍。1935年飛奪瀘定橋中,紅軍用的不是花機關,而是41年才問世的英國司登衝鋒槍。

南京保衛戰,普通士兵穿著將軍的制服,用不存在的毛瑟狙擊槍打爆不可能打爆的手雷。

集結號裡面穿越時空的M26潘興坦克,國產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靜到德國人使用美製的M3衝鋒槍!

其實就是一句話,做哪行哪業都要有專業精神,哪怕像老薩這樣碼字的!


薩沙

大家所常說的“歪把子”,是舊日本陸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儘管在1936年以後,這款老舊的輕機槍在日軍中就逐步開始被九六式所代替,但由於日本工業能力並不如其他先進國發達,這款武器與三八大蓋一樣直到戰爭結束都依然被使用著,但比起廣受好評的後者,“歪把子”則是可以說聲名狼藉的了。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一個日本海軍陸戰隊分隊,裝備了一挺“歪把子”。

早在日俄戰爭時期,日軍就已經裝備了甚至多於俄軍馬克西姆式機槍的保式機關炮(即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然而在這場殘酷的攻防戰中,日本認為機槍並不是一件攻堅武器而較少使用,結果直接一頭撞在俄軍由馬克西姆構築的防線上。南山之戰中,僅僅一天日軍就傷亡4400人,乃至大本營在接到報告後回電,“是不是多打了一個零?”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後,日軍開始重視機槍的發展,先後開發了以哈奇開斯為原型的三八式機槍及三年式機槍,只不過此時的機槍仍然過重,仍無法支援步兵進攻。

▲三八式重機槍(左)與三年式重機槍(右),兩者都以法國哈奇開斯機槍為原型,有趣的是,直到十一年式輕機槍被髮明後,這兩款武器的名稱中才加上“重”一字。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大批包括坦克,迫擊炮在內的新式攻堅兵器被髮明出來,輕機槍也是其中之一。但需要注意,這個時代所謂“輕機槍”到底是什麼並沒有一個標準,人們只不過草率的將一切比原有的來的輕,可以單人攜帶的機槍都一概的叫做輕機槍,甚至美國著名的勃朗寧自動步槍也被歸在此列。總之,各國對輕機槍無論是結構亦或是使用方式,戰術都完全處於迷惘期中。

▲一戰德軍所使用的MG08重機槍,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的機槍火力網僅一天就造成採用密集突擊陣型的英軍近六萬傷亡。

早在“歪把子”前,日本已經嘗試開發過輕量版的機槍。三八式機槍在1908年年有了小型版本,三年式則在1915年前後進行了輕量化。到了1918年,則再由輕量化的三年式機槍開發出了有筒式和無筒式兩款輕機槍,其中這款無筒式在再次經過改良後成為了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原型“乙號輕機槍”。

如上所述,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原型是1921年開發的乙號輕機槍,負責人則是有著“日本的勃朗寧”之美名的南部麒次郎。然而經手了三十年式步槍且主導了三八式步槍開發的這位“勃朗寧”,這次卻留下了生涯中的一大汙點。

▲南部麒次郎(1869-1949),日本著名槍械設計師,日本帝國陸軍中將,勳二等瑞寶章獲得者,工學博士

首先是它獨特的裝彈方式,不同於使用彈鼓的路易士輕機槍或是彈匣的勃朗寧,十一年式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槍所使用的5發彈夾條來裝彈,使用時將這種彈夾條一排一排的放進被稱為“裝填架”的固定彈匣中,最多可以放6排共計30發。在戰鬥中,最底下一排彈夾條通過供彈裝置來將其送入膛中,打光一排留下的彈夾條自動脫落,上面一排彈夾條則在最上部壓桿的作用下自動落到最底層並往返這一步驟。此外,該槍另一特點便是歪向右邊的槍托,這設計一方面可以方便右利手的士兵持握瞄準射擊,一方面也是為了平衡位於槍身左部的裝填架導致的不平衡。這正是其著名的外號“歪把子”的由來。

▲十一年式輕機槍,可以看出其槍托歪向一邊,極為奇特的裝填架突出在左側,上方還有壓桿

但是,十一年式不但結構複雜,同時開放式的裝填架簡直如同在向風沙招手。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過於複雜的供彈條件使得彈夾條常常不能順利被送入膛中造成卡殼。南部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額外配油壺,然而每次射擊前都要給彈夾條上油。這不但使得十一年式設計之初想定的一大優勢——直接使用步槍彈夾條方便快捷,喪失殆盡,同時進了沙子的彈匣中,放入沾滿油的彈夾條還會風沙導致故障。為了平衡重量,歪向一邊的槍托也並沒有很好的起作用,在左右掃射以及放置於馬背上搬運時,都會因重心不穩發生問題。這些問題最終導致日軍換裝九六式輕機槍,然而日本的工業能力卻並不能完成這一任務。十一年式從大正十一年(1922)定型到1941年,總計產量達兩萬九千挺且用到了日本戰敗為止。

▲十一年式輕機槍獨特的裝填架的內部結構

即便是自尊心極高的舊日本陸軍在面對十一年式的各式問題時都不得不予以承認,1928年版的步兵操典中223條及224條提到了對應輕機槍故障時的處理方法,225至228條則給出了一旦輕機槍不能使用時全隊的作戰手段。以至於實戰中的日軍士兵卻寧可使用繳獲的捷克式也不願再用這“歪把子”了。

▲棗宜會戰中一個日軍分隊,同樣裝備了一挺十一年式輕機槍

儘管十一年式擁有與三八式同樣的彈藥,乍一看似乎生來就是為了與步兵分隊一同行動而設計,實際上並非如此。十一年式設計於前線理論從排轉換到班的間期,最早是在每個中隊下設一個獨立的輕機關槍小隊,戰鬥時其下屬的機關槍分隊配發到一線,以援護進攻的步槍分隊,這一點在1928版的步兵操典中也有所體現,如此一來實際上十一年式在運用方式上無疑更接近重機槍。十一年式除了雙腳架外還配發了重機槍用的三腳架,也是這一戰術理念的體現。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除了證明十一年式的故障百出外還讓日軍一線作戰轉向了分隊規模,這樣一來就需要將輕機槍直接配發到分隊一級。因此,到了1937年版步兵操典草案正式確定分隊戰術時,舊日本陸軍的步兵小隊已轉變為3輕機槍分隊+1擲彈筒分隊的配置。然而作為陣地援護射擊目的而開發的十一年式並不能很有效的切合這一戰術上的改變。首先該槍幾乎可以說必須要兩個人才能操作,不能在衝鋒中使用,同樣的它也不能像九六式一樣上刺刀。其次十一年式雖然理論射速高,然而由於其複雜的操作以及卡殼問題實戰中並比不如國軍的捷克式。最後,該槍設計之初並沒有提供更換槍管的可能,這就讓南部設想的不間斷射擊變得更不現實——為了防止槍管過熱導致的炸膛,十一年式不能進行長時間的射擊,必須時不時進行冷卻,這等於是人為的降低了該槍的射速。除此之外,該槍沒有提把,轉移時只能通過槍上附的石棉布握住槍管避免燒傷,可想而知在激戰中要配合分隊轉移時機槍手所面臨的麻煩。

▲1940年中國戰場某處混用十一年式和九六式輕機槍的日軍部隊,可以很明顯看出兩者理念與實際運用中的差別。遠處的日軍士兵提著上了刺刀的九六式隨分隊衝鋒,而近處使用十一年式的日軍士兵則匍匐在地進行援護射擊,槍身前方的黑色物體是防燙傷用的石布。

十一年式輕機槍,總體而言並不是一款成功的武器,這也是抗戰早期國軍裝備上或許唯一能壓過日軍的一環了。不過該槍仍有一大優點,這就是精確度,有不少日軍老兵就回憶此槍射擊時手感極佳,戰鬥時右手握住槍托前端握把處,左手則搭在右手上握住“歪把子”以穩定有坂6.5mm彈射擊時的本就不大的後坐力,從而使其極為精確,這點上後來的九六式或是九九式反而是不如十一年式的。此外十一年式如果保養得當能有效減少故障率,而相應的國軍的捷克式其實混雜了許多國內工廠生產的劣質版本。抗日戰爭爆發後面臨槍管鋼無從進口的中國也很難給捷克式提供足夠的替換槍管,這就使得十一年式在無法更換槍管這點上的問題顯得並不那麼給日軍帶來劣勢。因此,我們並不應該粗略的認同“國軍輕機槍吊打日軍”這一觀點,辯證的看待問題才是研究歷史正確的態度。

▲使用繳獲的捷克式機槍的日軍士兵。捷克式被日軍稱為智式(取“捷克斯洛伐克”日語首字チ的發音),該槍明顯優越的性能讓日軍讚不絕口,甚至管其叫“無故障機槍”,乃至虜獲該槍後聲稱其是“我(日)軍新銳機槍”,後來更是以此為基礎開發了九六式。戰爭中日軍總共虜獲約兩萬挺捷克式。


冷兵器研究所

看過萬年抗日神劇的人來說,歪把子機槍這東西是一種特別熟悉的武器,這幾乎成了日本軍隊的一種象徵,但是歷史上相比較於影視劇裡面一看到八路軍士兵,日本人掏出歪把子的機槍這種心情而言,日本人對於這款武器實際上也是有點兒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首先是這款武器一直為人所詬病的地方,也就是他的供彈系統,要是世界大戰上機槍的供彈方式,一般來說我們分成兩種,一個是彈匣式供彈,還有一個就是彈鏈式供彈,但是日本人偏偏創造出了第三種供彈方式,漏斗式供彈。

他的子彈,就是給歪把子機槍供應子彈的時候是用步槍的那種彈夾。是五發一個彈夾的那種東西供彈,操作起來需要兩個人共同操作這東西才能夠完成連續不斷地進行射擊,這就造成了中國軍隊日本軍隊相遇的時候,中國軍隊手裡的捷克式輕機槍可能。機槍手陣亡以後,上來一個老兵稍微操作兩下子,捷克式輕機槍就能夠懂得如何發射如何點射,但是歪把子機槍的機槍手一旦陣亡了,那後來的士兵就不知道這東西到底該怎麼操作。

由於這種獨特的供彈方式,使得整個供彈的系統,他的重心是偏左,而且更要命的是整個供彈系統將機槍手的視線給遮住了,使得機槍為了設置準心,為了避免供彈系統阻擋視線,準心也偏向於右邊,這也就使得發,機槍手在發射子彈的時候,需要把身體歪過來這也就是這種機槍被稱為歪把子的由來。這種發射方式,你短時間內忍受還是可以的,但是長時間你保持這種發射方式的話,你會感覺特別的痠痛,身體就會不由自主地擺正,這樣的話整個射擊的彈道將會偏右,而且散步的範圍極其廣,並且姿勢不正確,使得整個機槍在設計的時候震動和顫抖特別的大。

並且歪把子機槍在設計的時候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他的槍架子偏高,相比較於日本人的身高而言,日本人發射這款機槍的時候甚至要半蹲著才能夠發射,並且大家想想前面苦逼的供彈員,他必須得站在旁邊給不斷地供彈,這樣高的一種目標,對於戰場上而言確實沒什麼安全感。

另外,複雜的供彈系統使得整個槍的可靠性能比較,與中國軍隊所裝備的捷克式是偏低的,至少來說,日本軍隊在打敗中國軍隊以後,繳獲的武器裡面第一個要強的武器就是捷克式輕機槍,以替代他們的歪把子輕機槍,並且為了保證日本人的刺刀至上理論在捷克式輕機槍,上面還要加一個能夠裝刺刀的東西。可見日本士兵對於這一款武器也是心裡持不信任的態度。

並且我們必須得說到日本人這款武器的口徑。當時日本設計師在設計這款武器的時候曾經考慮到這款武器的彈藥跟步槍的相通用,這一點中國人的節課適合中正式步槍兩款武器彈藥的那個口近也是統一的,可以說是追索整個二戰時期勤儉執家的軍隊的主流。日本,島國他的資源畢竟有限,可是諸位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中國軍隊的武器的口徑是7mm以上的兒日本軍隊的武器的口徑7mm以下的這就造成了一旦歪把子機槍跟捷克式對峙的話,火力上捷克式是佔優勢的,口徑即正義。

再者,仔細看看兩款機槍它的對比,我們會發現歪把子機槍它的設計更加精巧,或者來說光它槍管子那個散熱管那個製造我估計就得消耗不少的原料和工藝,事實上,這一根散熱管實際上是歪把子機槍裡面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根,因為整個東西需要一次性完成,並且在整根散熱器上面不能夠出現有裂痕,但是到了戰爭後期日本無論是原材料還是一個熟練的老工人,上面這一點都十分的缺少,因此選擇。根據中國人的捷克式輕機槍改進而來的幾款機槍代替了原先的歪把子機槍。

至於說問題主所說的那種美國的武器我都還真沒聽說過。


漩渦鳴人yy

歪把子機槍最大的特點就是漏斗型供蛋具。那個年代,美蘇都實驗過這種供蛋具,蘇聯有一種試驗機槍就是使用漏斗供蛋具的德普機槍,大量的試驗說明漏斗供蛋具可以可靠的使用5發橋夾供蛋,那個年代生產的子彈出廠都是做成橋夾。如果直接使用橋夾給機槍用,其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日本走在了前面,歪把子的戰場實際表現最大的問題是可靠性,只有在不冷不熱風沙不大不潮不幹潤滑良好,戰爭強度不大,機槍不能打的太熱的情況下各方面表現都不錯。所以蘇聯後來把漏斗供蛋具做成了可快速給彈匣壓蛋的壓彈器。美國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給機槍使用了相對麻煩的彈匣,比較另類的就是法國使用了蛋板(剛性蛋鏈)


仰望山中大海

我是叔承侃歷史,我來回答。

記得我小時候在看電視劇小兵張嘎的時候有這麼一幕,當時嘎子繳獲了一挺歪把子機槍,隊長金寶兒對嘎子十分表揚。

可是就在筆者心目當中留下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歪把子機槍是非常厲害的一款武器。

但是歪把子機槍真的有那麼厲害嗎?而隨著對二戰武器知識的瞭解,才知道實際上這款機槍,飽受詬病。這款機槍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廣泛使用的步槍,是日本軍方於1922年生產的,並定型正式裝備日本陸軍的一款武器。

日本軍方為了讓這款槍的後勤供應比較充足,於是採取了和步槍同等子彈的這種機槍。之所以叫這款機槍為歪把子機槍,是因為使用該槍射擊的時候,必須要向右歪脖子,所以才叫歪把子。

由於這款槍過度強調要進行彈藥後勤保障方面的因素考慮,卻犧牲了整體的實用性。況且該槍採用供彈方式以及結構過於複雜,讓這款槍很容易出現問題。故障率奇高無比。甚至到後來日軍都不會使用大正11式輕機槍,反而使用繳獲的中國的捷克式輕機槍,這足以說明,歪把子機槍表現確實比較差勁。

但就是這麼一款機槍,在當時的抗日戰場上卻廣泛的被我軍游擊隊所使用,履立奇功,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我軍並沒有裝備過多的機槍,所以即便是比較差勁的歪把子輕機槍,游擊隊仍然覺得這不錯,甚至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到建國的時候,我軍也有部分民兵和地方部隊使用這種機槍。



總之歪把子機槍雖然不能算得上是燒火棍兒,或者是窩囊廢,但是這種機槍在二戰的武器史上也是比較差勁的。


叔承侃歷史

日本人開發輕武器有點不實際,設計一個極其複雜極其不靠譜的漏斗供彈機構居然是為了使用三八槍的彈夾與步槍實現彈藥通用,腦袋被門夾了,檢個芝麻丟個西瓜,但是其精度在同類機槍裡面出類拔萃,但是槍管不可更換,多麼奇葩的輕機槍啊!


人在旅途147635330

大正11可以用步槍子彈,但是日軍給這槍有專用的機槍子彈,用機槍子彈的大正11工作可靠,射程和精度都非常好,而且歪把子射擊時很適合亞洲小手型士兵把持。用步槍子彈的大正11有供彈不穩定的問題。

日軍使用ZB26是因為日軍繳獲了很多這樣的武器,僅此而已。


素食的貓

看從什麼角度說這個問題。如果站在當時的中國軍隊看這挺機槍,不要說極度缺武器的土八路,就算財大氣粗的中央軍,數量眾多而且彈藥充足的優勢已經足以讓連子彈都要進口的軍人們眼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