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東北競存學校遺址,位於鳳翔縣城東紙坊街,是愛國教育家車向忱先生為流浪在西安的東北淪陷區少年兒童創辦的一所學校。“競存”二字意為在競爭中求生存,寄託了自強不息,教育興國的美好理想。

◆◆◆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遍整個東北,數以千萬計的東北兒童隨父母逃亡西安,他們無家可歸,無書可讀,淪落街頭。隨東北軍退到西安的車向忱,親眼目睹國家危在旦夕,一方面是抗日救亡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是後代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心裡十分著急。1935年夏,他用身上僅有的兩塊錢,買了些筆墨紙張,把住所附近的流浪兒童召集到自己家中,教他們識字讀書,隨後來他家的孩子越來越多,無法容納,他便擬為流亡孩子辦一所小學,培養抗日救亡人才。這個想法得到了東北軍王一哲軍長的支持和贊助,他便開始籌辦學校。

1936年4月,借用西安東關索羅巷已停辦的火柴廠作校舍,一所私立小學就這樣因陋就簡開學了,取名為東北競存小學。7月31日,學校在《西京日報》刊登“東北競存小學招生廣告”,9月初,正式開學上課。車校長親筆寫了“勤學、愛國、回家”6個大字的校訓。在開學典禮上,車校長滿懷激情的地講到:“別看咱們的校舍是座停辦的火柴廠,咱們要學得好。別看咱們窮,要有志氣。咱們的校名叫競存,其含義就是要競爭才能生存,以競爭求生存,才能打回老家去”。開始,學校只設小學部,有學生250多名。隨著學校的發展,1937年秋,學校增設中學部(在西安湘子廟),學校人數不斷增多。

◆◆◆

學校創辦初始,西安的中共組織異常關心該校,學校成立不久,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派共產黨員錢一粟到校任教並做黨的工作,隨後建立了黨支部。中共領導人周恩來、林伯渠為該校捐款,資助辦學。學校黨支部積極在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進步青年入黨,1937年底,有共產黨員13名。由於學校政治環境好,中共中央社會部的秘密電臺曾設在該校。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1938年10月,因日軍飛機不斷轟炸西安,學生安全受到威脅,學校由西安搬遷到鳳翔縣城東關外的紙坊街。中學部設皇廟內,小學部設火星廟。

學校來鳳翔之初,因沒有正常的教學設施,師生就在廟內的地上鋪些麥草,晚上就是棲身之處。沒有教室,在村外的大樹上掛塊黑板,老師站在草叢中認真地講,學生席地而坐認真的聽。雖然學校條件艱苦,但師生整日歌聲不斷,十分樂觀。西安《老百姓報》主編李敷仁到該校參觀後寫道:“一條小溪流,六個大教室;秋風從此過,不是查學的。大樹遮太陽,河流交響曲;小凳排排坐,前後皆整齊;黑板掛樹上,先生草中立;曠野任狂吼,句句皆清晰。隔岸有農夫,牛疲作小憩;口噙旱菸袋,耳聽人道理;牛吃田邊草,烏鴉在背立。一聲號音響,先生換防地。學生坐樹下,拍手唱小曲。曉月留半面,笑看此教室;要想住洋房,打回老家去!”競存中學的校訓則是:創造、團結、耐苦、奮鬥。校歌也表達了學生誓死抗日的精神:“學習,學習,再學習,用自我批判的精神來學習,生活,生活,居住在破廟,飲食在露天,身穿著破爛的綠軍衣,但是我們的學習有趣味,有意義,有生氣。艱難困苦,狂風暴雨,我們是決不恐懼……一切,一切,一切以抗戰為前提……”競存學校的師生,在抗日救亡的艱苦歲月裡,以抗日軍政大學為榜樣,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沒有糧食自己種,沒有校舍自己蓋,學習用品自己造。開墾荒地百餘畝,種莊稼,務蔬菜,養牛養鵝養雞鴨,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還蓋了教室,結束了在樹下、河邊上課的日子。

◆◆◆

隨著競存學校的發展,學校的中共組織亦在發展。學校遷來鳳翔不久,於1939年1月,就建立了中共東北競存學校特別支部,書記錢一粟,組織委員李長風,宣傳委員滕淨東。特支下設教師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教師黨支部書記張寒暉,委員李長風;學生黨支部書記閻天佑,組織委員張保全,宣傳委員時保澤。特支受西府地委領導。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東北競存中學校旗

1939年,是競存學校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省委對學校中共組織的發展極為重視,先後派8名黨員教師來校任教,又從華縣鹹林中學轉來6名學生黨員,以加強學校黨組織的力量。隨後,在學生會和民先隊成立了黨團支部,以加強對進步青年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同年秋,競存學校特別支部改為總支部,書記錢一粟,後為李長風。

這一時期,競存學校師生在繁重的學習和勞動之餘,時刻不忘抗日救亡,他們用日軍屠殺中國人民的照片,教育學生不忘國仇家恨,時刻準備打回老家去;黨組織引導學生閱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以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大眾哲學》等進步書刊,啟發學生的階級覺悟。以著名音樂家、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張寒暉為骨幹的共產黨員,組織學校宣傳隊,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愛國主義思想,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歌曲、戲劇等文藝形式,廣泛地團結、聯繫廣大人民群眾努力生產,支援抗戰前線。宣傳隊的足跡踏遍了西府地區的多數鄉村。為了動員優秀青年報名參軍,張寒暉創作了《快去把兵當》的歌曲:“叫鄉黨,你快去到戰場上啊,快去把兵當,莫等日本鬼子打到咱家鄉,老婆孩子遭了殃,才去把兵當。你別說,日本兵他難過河,咱就先快活,你不當兵,我不出力,想個法兒躲,沒人打仗,亡了國,看你怎麼活……”。為了解決學校的用紙困難和經費不足,張寒暉還與當地老百姓一起,改革紙坊村以往用繩頭、麻鞋、破布為原料造紙的傳統作法,以當地廣泛而低廉的麥草作為原料造紙,經過反覆試驗,於1939年6月前後試製成功。當地群眾稱為“寒暉紙”。這種紙不但滿足了本校師生的用紙需求,而且解決了《老百姓報》的印刷用紙並暢銷西北多個縣區。在學習與勞動相結合、半工半讀的條件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沒有減弱,學習成績在鳳翔名列前茅,在西府地區有口皆碑,吸引了不少當地青年前來報考,學校很快發展到600多人。

◆◆◆

1940年下半年以後,競存學校黨組織貫徹中共中央“廕庇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十六字方針,改變鬥爭策略,避其鋒芒,減少公開的社會活動,把工作重點轉向抓文化學習,暴露身份的黨員分批撤往邊區。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紅色教室前門

1941年1月以後,國民黨軍警多次進校搜查和逮捕進步學生,在中共西府地委和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針鋒相對的鬥爭,在及其困難的條件下,仍堅持辦學,直到1946年6月。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紅色教室外景

東北競存學校在鳳翔的7年間,為革命共培養1900多名學生,先後向延安和解放區輸送了百餘名知識分子和教師。有三四十人參加了八路軍和游擊隊以及和共產黨有聯繫的國民黨38軍教導隊,還有數十人進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抗大和安吳青訓班學習培訓。競存學校的畢業生,後來大都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棟樑之才。競存學校因此被譽為“國統區的抗大”。

東北競存學校撤走後,所在地紙坊村在原址辦紙坊小學。1987年,縣政府投資在縣城太白巷重建競存中學,同時將紙坊小學更名為競存小學。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紅色教室正面壁畫

2005年,中共鳳翔縣委、縣人民政府投資5萬多元,在東北競存學校原址建成了競存學校紀念碑,鐫刻了競存學校校訓。2006年,被中共鳳翔縣委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被省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2016年11月,被中共寶雞市委命名為“寶雞市黨史教育基地”。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紅色教室壁畫

在抗日戰爭時期,競存學校師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救亡圖存,積極向上的創新創業精神;不畏強暴、不怕流血、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團結群眾、克服困難、自立自強、奮發有為的團結協作精神,鑄就了這一特殊時期的競存精神。為鳳翔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來源|縣委黨史研究室

[email protected]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國統區的“小抗大”——東北競存學校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