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周姓的来源

文/周 雯 周兴泰

无锡周姓来源比较清楚,主要就两个脉系:濂溪公后裔和仲雍后裔句(同勾)吴周。此两脉虽同居锡邑同出一体,然追本逆源,共祖为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古公亶父,即周文王之祖,泰伯之父,时代非常久远了。近代有零星从苏州、浙江、安徽等地迁居来的周姓,人数极少,脉络就不清楚了。

无锡周姓的来源

一是濂溪周敦颐迁锡后裔,先后共有三支迁来无锡定居

  第一支 濂溪周敦颐长子寿公后裔。迁锡祖周望。周敦颐有二个儿子,长子周寿,次子周焘。周寿生六子: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北宋灭亡时,赵构南逃至临安(杭州)成立南宋。其时,北宋在朝官员和大批百姓也向长江以南大迁移。据锡山周氏志学堂族谱记载,“蓋当南渡时,两浙宣抚使讳望者,系濂溪公孙季友公之子。扈踱而南,立家于锡。戎州别驾讳湛者,系濂溪公孙虞仲公之子,亦随驾南迁,卜居金陵(南京),六传俱为宋臣”。季友子望公到无锡后,购置了锡山穆阳书院作为住宅,从此定居。其子孙多有外迁,留在无锡的为十二世均德公沙滩支,主要分布在胡埭一带。这是濂溪公后裔中最先迁来无锡定居的一支。

无锡周姓的来源

第二支 濂溪周敦颐次子焘公后裔,迁锡祖周应高。应高公字四一,号溪园,湖南道州人,濂溪公次子焘公,焘公长子縯公,縯公长子政卿,政卿公长子洵公,洵公长子讳应高。应高公是濂溪公六世孙,南宋理宗开庆元年进士,曾任建康府置制按抚使。上任适逢民间发生灾荒和瘟疫,他即将应得的常例钱十多万缗用于赈济灾民。为抗元兵入侵,提出江防复襄策略,得罪贾似道,见大势所趋,故愤而弃官,于南宋后期(1265年左右)举家迁到无锡景云乡张塘里泉渎之阳(即现在的新区火车站附近)隐归田园。据谱载,应高公原配张氏无子,继妻欢氏生有二子,长子周预,次子周惠。长子预生子二,昌龄、昌宗,昌龄生子二,从之、居之,从之生子二,之纪、之纬,兄弟两先后乡试考中解元,为砖桥支祖。应高公次子惠生子二,柽、棆,柽生子二,邦傑、邦正,邦傑生子二,雷震、桂发,兄弟俩先后会试考上贡元。邦正生子五,长子之礼、次子之才为墙圈、五牧、宅基支宗,三子之仁为南宅支宗,四子之典为周泾、白土支宗,五子之玘,传三代后乏嗣。惠次子棆生子三,邦俊、邦直、邦彦。邦俊生子二,长子之美会试考上贡元谱示无子。邦俊次子之珽为塔上支宗。邦直生子二,长子之翰为老宅基支宗,次子之纲为曹塘支宗,邦彦生子二,之正、之章为北里支宗(其后失考)。七百多年来子孙众多,分布甚广。后裔有十支,即:砖桥支、墙圈支、五牧支、宅基支、南宅支、周泾支、白土支、塔上支、老宅基支、曹塘支。应高公迁锡后,躬耕垅亩,兴修水利。在他的组织下,开通了连接京杭运河与伯渎江之间的一条河道,后人以周姓名之谓周泾。元公十三世裔周士龙迁居周泾之阳,即今周泾巷村(沪宁铁路周泾巷火车北边)。宋元间在张塘里宅基设有元公祠堂一座,奉濂溪公为祀主。清乾隆七年,祠堂由元公二十三世孙周汝远为首,带领族众移建于惠山下河塘。乾隆皇帝于1757年第二次驾临惠山时,题名并御书“光霽祠”匾额,故周氏溪溪夫子祠也称光霽祠。应高公寿终后,纡尊降贵,以解元之仪葬于泾上。即周泾与白土两条河道之间吉祥宝地,二图情字一千一百十六至一千一百二十四号内。坟墓地势偏高,规模较大,号为解元坟。盐城陆秀夫(南宋最后一个左丞相)为他写有《溪園公行略》:四一号溪園,家本道州。开庆元年进士,历知建康府事制置安撫使。始至官,却常例公用器皿钱十余万缗,减属邑税,折收丝捐及芦课草场租,除免以万计。岁饥,设法赈济,民不流移。时建康大疫,公开药局,放免夏税,市利钱。轸念民瘼,勤督庶务。修建明道南轩书院,使来学执经问业。公惟以扶天理,淑人心为己任,风裁峻肃,不畏强禦,案无留牍,四境晏然。公余,合修景定建康志,以马制置荘敏公光祖搜访之,勤帅宪运漕诸府幕订正,广取裁之,乃克成書。会襄阳守吕文焕,以城降元。公方上防江之,筭备海之宜,复襄之策,而扼于贾似道不克展。公知东南不可支,不胜愤激,拂衣赋归,占籍锡之景雲乡启宇焉。性至孝执,亲丧哀戚,逾礼服除,犹不茹荤。举止必循礼度,婢仆之前,不轻言笑。闺门之内,雍雍如也。居恒清俭,食惟麄粝。以寿终葬泾上。   盐城陆秀夫拜撰

无锡周姓的来源

第三支 濂溪周敦颐长子寿公后裔,迁锡祖周思文。思文公为虞仲公子湛的后裔,湛公南渡定居金陵,传七世为周亢,号古南,国子学正。周亢在金陵组织民众抗元不果,芜湖兵败,全家被俘遭杀,所幸幼子周泰随舅父谪官到海南,免曹一劫。周泰从小刻苦学习,精通经史,尤熟《春秋》。元英宋至治年间,知周泰博通诸籍,贤而有德,欲召为官。但周泰因家仇国恨不愿为官。按例应充司獄禁军,因他高度怒愤,双目突盲,才得以放归。为避免再遭迫害,于1321年从金陵迁至常州怀得南乡,隐于林泉,农耕为生。周泰生有三子:思岳、思李、思文。寓意不忘岳飞、李纲、文天祥三位民族英雄,嘱子孙向他们学习。其中长子思岳居江阴桐岐,次子思李居常州丰北,三子思文迁居无锡梅里。思文公生有四子,庭、理、衡、权,为十四世。庭公于至元间(1335一1340)中举,生五子:仲衡仲端仲銮仲坚仲铨。仲衡为营桥支许舍分支宗;仲端为蠡江支驴桥分支宗;仲銮为马盘支宗;仲坚仲铨还居金陵曹溪。思文公次子周理,秀才,在乡教书为生,其子企岩任柳州司户参军,武士,为柘塘浜支宗。思文公三子周衡,于洪武十三年著有《江源说》一篇,博得朱元璋的赏识,升为右正言。朱元璋登基初百姓穷困曾下诏免税,不久反悔。衡极力进谏,得罪了朱元璋,遂设计将其处死。衡弟周权背棺材去收尸,帝旨收尸者同罪。众大臣求情得以免死,降旨流放海南边远之地。时有一义士张元,十分同情周衡兄弟,暗中冒充周权流放。周权得脱,为避朝庭追究,隐姓埋名逃亡无锡投亲,夜至锡西玉祁槽坊乞食求宿,被卢姓人家收留,入赘做了上门女婿,遂为槽坊支宗。朱元璋亡故后,群臣为周衡申冤,得到平反后,周权将其兄周衡尸骨运回无锡,葬于石塘西山。岁月变迁,其墓已无觅处矣。

二是 仲雍曾孙周章后代

  周姓和吴姓,是无锡的原始姓氏。泰伯弟仲雍、季历,季历贤,子姬昌倍受太王古公亶父喜爱,言兴周者必昌也。于是泰伯乃奔荆蛮吴地,定居梅里(即现在的梅村),三让王位,断发纹身,建立句(同勾)吴国。泰伯无子,传位于弟仲雍。仲雍传季简,季简传叔达,叔达传周章。是时周文王姬昌次子周武王姬发克殷商,建立周朝,求泰伯、仲雍之后,得知周章已君吴。周章次子赟,封安阳侯,其子孙为无锡最早的周氏,是为句吴周。周章长子熊接王位,其后代为无锡吴氏,故周吴不分家,即出于此。安阳侯周赟传三十二世,有孙名虞,字禅承,为避秦祸,率族全迁福建武夷山隐居,后扩至闽南等地。又越千年之后,有周瀛、周达权父子,授任江南润州(今镇江)为官,念及故土,遂于南宋初期带领众亲返回故里定居。现在无锡的句吴周姓,皆其后裔。无锡句吴周氏主要分布在堰桥、前州、江阴等地,相较濂溪元公在锡后裔,人数不是很多,但却是与吴姓同为无锡的原始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