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立體感行書書法是什麼樣的?

王體書法

粗略瀏覽了書友們的一些回答。可嘆的是,某些位大神竟把書法筆畫中體現的質感、或稱“立體感”的線條質量等同於地攤文化中的“花體字”、“空心字”或“美術字”技法;又或等同於轉折、墨色等虛實變化,實令人遺憾!





歷來古人書論,是以簡潔生動的論述,使複雜問題簡單化;而今人書論,則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書法線條“立體感”,主要是體現於筆畫的行筆技法,這種要求是高於“花體字”、“美術字”等技巧的,可說是高層面,有蘊涵的技法……。

簡單化說:“立體感”就是“力度”。力度在書法中的表現,就是“立體感”。
而這種力度在書法中是如何品鑑及體現呢?

一、要中鋒行筆,力使筆畫於點畫中行。這是關鍵、也是訣要。

筆畫線條是否上乘,不在於畫之兩端(起筆、收筆或轉折),而在於畫之中截。品鑑古人經典作品中那種雄厚姿肆,精神躍然紙上,令人不可企及之處,盡在於此。

二、中鋒運筆能最大限度體現“立體感”。但這只是形式,而筆筆能產生厚重質感,這才是目的。其理由如下:

1、由於主毫始終運行於點畫中,易使筆毫作用力大,筆跡易厚實。

2、筆毫齊順,作用力集中,流墨順暢,墨在紙上的滲透力既大又勻稱。

3、運筆中不能提,提則筆力怯弱,為“敗筆”。

4、隨著行筆速度、摩擦力增強、力度到處筆毫兩邊自然有向中心收籠,於輪廓線上,會出現枯毛跡象(虛墨);而中心線處,便會產生一道墨痕(實墨)。從而給人以圓柱似的視覺效果,這就是我們稱之為的“立體”效果,也是中鋒運筆道理。





中國書法與繪畫一脈相承,都十分重視線條的表現,也是“文人書”與“文人畫”的特質。書法中有篆籀、鐵線……之意;繪畫中也講究蓴菜、葉蘭等線條之說。因此,細察箇中線條“韻味”,豈是單純膚淺的具像化表達的?學書者於此中道理,實不可不知啊!



臨池管窺

都說書法有立體感。

什麼是立體感呢?

在我看來不過是線條質量,墨色對比罷了。

這個解釋起來也容易。

大家都知道攝影吧?

都有景深,就是為了用四邊的“虛”“模糊”,凸顯出中間人物的“實”“清晰”。

大家拍過照都知道相機有焦點,焦點處實,四周則顯得模糊。

這就是為了產生對比,突出中間部分,讓他顯得有立體感。

說個跟我們身邊相關的吧。

現在好多手機都是雙攝像頭,以前都是一個。

雙攝像頭一個拍遠,一個拍近,就是為了產生層次感,從而建立中間實像的立體感。

這個估計年輕一點的都有所瞭解。


為何要說這個呢?

這就想說明立體感的成像原理。

書法也是如此的。

再此,就不得不提一個人:沃興華。

有沒有一種空間感?立體感?

是不是墨色重顯得近?墨色清顯得遠?

這就是整體章法上的立體感。

是通過 大小 濃淡 輕重 來表現的。

如果落實到單字上,也是一樣的。


用墨在紙上寫字,就是紙為背景。

如何控制墨來產生立體感,就是行書單字的立體感。

素描也是通過紙為背景,往上著碳來實現立體感的。

這就是黑與白的對比。

光與影的對比。

實與虛的對比。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實-漸變-虛


想要產生實的感覺,一定要墨色重。

完全脫離開紙面。

就是這個部分沒有和紙面有漸變的感覺。

這個就立體

為什麼呢?

因為用筆實,墨色勻,不會突然出現個飛白,側鋒。

飛白和側鋒產生的虛,都是少墨的地方,成了墨色與紙色的漸變區。

所以就不容易凸顯立體感。


這也就是歷代書法,沒有一個字筆筆側鋒,或者全字筆畫以側鋒為主的原因。

這樣的字,漸變太多,與紙面結合的多,顯得太平了。

沒有立體感,不好看。


所以中鋒,是立體感的根本。

又是沃興華,很多人都討厭這個人的作品。

但是你們看,他用的是純側鋒嗎?

這個如果看不出來那就證明還不知道啥是中鋒。

大多是中鋒為主,時有絞轉,中側並用。


為何用沃興華做例子呢?

這麼說吧

歷代所有名家大家,但凡在書法有點名氣的,用鋒肯定不會錯的。

沃興華雖寫的是“醜書,用筆也是沒有問題的。

墨虛,但是力量不虛。

線條力量虛嗎?

其實董其昌的單字最有說服力,因為字中,行筆中的墨色變化就很豐富。


變化相對於王羲之米芾蘇軾來說,是更豐富的。

所以更顯的立體。


其實,書法中的立體感,這個詞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反正有人問,我就解釋一下。

其實以上都是廢話。

全都是廢話。

所謂的書法立體感,這五個字的問題。

其實用四個字就能解釋。

中鋒為主。

沒了。


之所以前邊說這麼多,主要是為了讓大家清楚一下立體感的原理在哪。

卵用沒有。

把很多人被弄迷糊的並不是解釋。

而是問題。


大家仔細看一下古人的用鋒就知道了。

多看帖,多讀帖。

書法的理論高度,在古不在今。

今天的所有理論,不過是對古人理論的一種解釋或者多維理解。


如果有同意這個觀點的,可以點一下關注,謝謝


梁宇航

書法中形成立體感是一個技法問題。

實際就是使用毛筆的鋪毫狀態寫出來的,如果加上飛白效果就會立體感更強。

鋪毫,就是把毛筆的筆毛在蘸墨時舔成刷子狀態(街頭燒烤用的扁刷子)。

筆鋒一旦成扁平的狀態,在行筆書寫時就會隨著角度的變化,出現粗細轉折的變化,如果運用巧妙,讓墨色有濃淡變化,立體感馬上就有了。

這個很像絲帶。

在轉折的地方最明顯,粗細變化讓立體感增強。

八大山人的書法作品中多用此筆法。

這種立體感實際就是一種視錯覺,有些人把他講的很懸,說什麼中鋒,什麼厚度,其實最簡答的原理就是近大遠小,近實遠虛。

在不少直播平臺還出現一種立體感很強的空心字,本質也是虛實結合的效果。


當然,書法中的立體感還是要複雜一些,高手用墨,會把墨色用到很細。古人講墨分五色,高手一筆下來至少也有兩三種墨色的變化。對比一下黑白照片,畫面中景物人物的立體感來自光影的黑白變化,和墨色的變化類似。

對於草書,可以理解為是行書誇張變形的升級,所以可以藉助草書“放大”的效果感受一下立體感。下面是祝允明著名草書《箜篌引》局部。


墨色濃淡,粗細,轉折,它們組合一起就出現了視覺上的立體感。

行書書法中,寫出立體感效果,最基本的就是鋪毫用筆,加上一定速度的飛白,轉折處注意提按,把握線條粗細的變化關係,寫出並不難。


裝子夢話

老子說:道,法自然,書法也是這樣,書法線條的美有很多種,立體感只不過是其中最最客觀明顯的一種,還體現在用墨上(墨色)有枯溼潤燥的立體感,近似於美術裡近實遠虛的感覺,可惜我沒有時間多找圖片,其他回答裡有,大家自行方便。

而我想用下面的圖片,說說書法線條的立體感(行草書)還體現在使轉上,掌握使轉提按,你的線條就會產生立體感。


畫圈的的地方有使轉產生,也有立體感。


筆鋒沒有調整,使轉後用鋒面有變化,鋒尖橫行時候在上面,斜下時候在左面。

線條立體感的製造原理是什麼?告訴你吧:不要迷信中鋒用筆,痴迷於中鋒用筆,這個誤導眾生的說法,因為當你在書寫時候,強調筆筆中鋒,過多調鋒,肯定缺乏立體感。中側並用才是王道,重點是筆鋒自然,用鋒面自然轉換,師法自然!

行草書多使轉,線條的立體感在行草書裡去找吧,楷書?也有,少!一是楷書太過靜態,多折筆,少使轉,二是因為高手才可寫出來,好多人丟給寫死了,出不來。


吱喳有聲

這只是一個比喻,就如同“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的點畫力度一樣。


真要是能入木三分的話,其墨必然堆積,而這樣的字是不可能有力度的。既使他是王羲之,要把墨穿透到木板的三分下面,而上面的筆跡還要勁健爽朗,是違揹物理自然的。

力透紙背,不會寫字的人,用生宣紙寫,百分之百的都能“力透紙背”。而其實不叫力透紙背,是墨滲透紙背。因為初學者的運筆遲緩,墨汁的掌握能力不足,才會滲透紙背。而善於控筆的書法家,反倒滲不過去。



形容並不一定是實際。如果我們用熟宣寫,誰能透得過紙背?而立體感也是一樣的,在書寫時乾淨利落的筆跡,我們看上去覺得力道十足,而要對這樣的筆畫作出現代的具像形容,便使用“富於立體感”來形容。


如果你真的覺得寫字可以寫出立體感,美術字就可以。並且立體感很強。但書法不行。理解形容與實際的差別。不必糾結在書法的形容詞上。

王羲之的書法被梁武帝稱為“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什麼意思?是什麼形態?別去聯想了,王羲之的字,就是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子衿tjk

上面的就是實例,在二維平面,寫出三維感覺,筆畫有層次感。


傳斌草書

有的回答牽強附會了!

這個問題很簡單,你的功夫到了,寫書的書法自然就有立體的感覺和味道。從書法專業上來講,就是線條有力量。有功夫的書法家寫得字線條感覺是圓的,在宣紙上有突出的感覺。功夫不到都是白扯!現在有個問題,在分析古人書法的技法時過了,其實古人的書法講究自然書寫。任何一位書法大家在寫書法時,根本不會刻意安排,倒是當代人在寫書法時刻意安排。有人拿王羲之的字舉例,點畫的角度,難道王羲之寫字時還要用尺子量嗎?!功夫到了自然就寫好了!其實寫書法的人都明白,有時是為了拽幾句而已,顯得高深嗎!同意此觀點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