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錯過馬雲,迎來雷軍

港交所:錯過馬雲,迎來雷軍

位於幹諾道中8號交易廣場首層的港交所,正迎來IPO的巔峰時刻。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發佈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這被市場人士認為是“錯過馬雲”後痛定思痛的重大制度改革。一時間,群英雲集。在一舉贏得多家性感獨角獸的青睞時,2017年以來登陸港交所的五家獨角獸卻悄然出現了“破發”魔咒。

要衝向全球金融市場的港交所,還將使出哪些獨門絕技?

1.寧可錯過也不要做錯

保守和守舊,是港交所多年來貼在身上的標籤。

“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這段感慨來自於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這和4年前阿里巴巴準備上市時港交所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2013年,已經霸氣初現的阿里巴巴開始謀求上市。作為上市第一站,馬雲選中了有著悠久歷史的港交所。

當時的阿里巴巴提出了AB 股制度,也就是說公司發行 A 、B 兩類同價股票,創始人和管理團隊分配有較大決策權的 B 股,其他公眾股東獲得分配 A 股。這遭到了港交所拒絕。後來阿里巴巴再提出合夥人制度,讓阿里巴巴的管理團隊在持股不到 10%的情況下仍然掌著公司決策權,這同樣遭到拒絕。

AB 股和合夥人制度的實質都是同股不同權,阿里巴巴提出新方案希望保證阿里創始團隊始終掌握公司控制權。

不過,港交所在 1989 年就廢除了雙層股權結構,當時在香港的資本理念裡,這一原則可以保護股東民主,更有利於保障中小股東的利益。

2013 年 9 月 26 號,港交所的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了一篇題為《投資者保障雜談》 的網誌,進行了對香港投資者保障、股份架構和股東投票權的討論,並且認為 “香港的《上市規則》非常清晰,如果要修訂條文,必須按照審慎程序進行。”

港交所:錯過馬雲,迎來雷軍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

發文第二天,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發表了一篇名為 《阿里巴巴為什麼推出合夥人制度》的文章,說阿里的合夥人制度不是雙重股權結構,說這樣做的首要目標是 “保證公司的文化傳承”、同時“減少資本市場短期波動影響,從而確保客戶、公司以及所有股東的長期利益。”

後來雙方沒談攏,阿里在 2014 去了美國上市。4 年來,市值從最初的 2300 億美元漲到了 4900 億美元。

港交所:錯過馬雲,迎來雷軍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失去阿里巴巴,港交所痛定思痛

這幾年港交所錯失的不僅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

2017 年11 月搜狗上市時,它的股東、搜狐 CEO張朝陽就說,選擇紐交所而不是港交所的原因是,雙重股權的設計對搜狗很重要。

為了守住管理層的決策權,科技公司往往採用雙重股權結構,以保證在一次次拿到融資的同時,自己的股權不會被稀釋, Google、Facebook 都採取了這樣的方式。

2.港交所的回首

午夜夢迴,港交所或許意識到了這個世界正在急速變化。

過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經濟行業公司僅佔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3%,而納斯達克、紐交所以及倫交所這一比例分別為60%、47%和14%。其中製藥、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佔1%,軟件與服務佔比9%,若拋開騰訊的因素,軟件與服務同樣僅佔比1%。

錯過了第一次,不能再錯過第二次。

2018年2月20日,狗年的首個交易日,隨著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敲響銅鑼,新的香港金融大會堂正式啟用,舊的交易大廳被取代。在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看來,這是一個新的大時代開始。

4月24日,港交所發佈IPO新規: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赴港上市;允許尚無收益和盈利的生物科技類公司赴港上市;歡迎已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產業公司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的標準。

此次,港交所修訂的三點規則都是與其他交易所爭搶“BAT”的籌碼。其中兩點和創新科技類公司直接相關,除了“同股不同權”外,還有對第二上市地標準的修改,而這條修改的緣起,可能也與阿里巴巴有一定關係。

德勤近期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達到全球首位,101只新股合計募資金達503億港元。德勤表示,新經濟獨角獸將自下半年起根植內地和香港新股市場。

港交所:錯過馬雲,迎來雷軍

德勤最新分析顯示,2018年下半年,香港將有最少5只每隻融資最少100億港元的新股,以新經濟模形運作並與金融服務、科技和消費行業相關的企業登場,另會迎來約10家獨角獸上巿。其他亮點包括以上巿新規申請上巿的中國及國際生物技術公司、教育機構和金融服務公司。

港交所的野心是全球金融市場。

3.破發迷局

有了梧桐樹,何愁金鳳凰。眾多性感獨角獸的青睞,自然為港交所帶來了投資機構的矚目。

而衝進去打算“撈一筆”的股民,卻驚奇地發現,港股上市的多家“獨角獸”,不僅沒有在股價上給予他們回報,反而相繼破發,損失慘重。

黑鯊財經統計了2017年以來港股上市的五家規模較大的“獨角獸”公司,即閱文集團、眾安在線、易鑫集團、雷蛇和平安好醫生。除了閱文集團沒有破發之外,其餘四隻均已破發。

港交所:錯過馬雲,迎來雷軍

頂著新經濟獨角獸的光環,為何紛紛破發?

有分析人士對黑鯊財經表示,這從側面反映了港股市場的不理性。長期缺乏新經濟類型、互聯網元素公司的港股市場,對新興商業模式充滿期待,願意為其買單。因此,在獨角獸上市之前,往往在估值上給予了很高溢價。

而當新興公司真切面對市場考驗時,卻發現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以即將上市的小米為例,從最早估值2000億美元掉至1000億美元,再到一個月前的700/800億美元,最後臨近招股結束,小米的估值縮減至約540億美元。小米估值不斷縮水的背後,反映了港股市場正在逐漸迴歸理性。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金融大會堂揭幕時,李小加說,“不能只滿足在小湖中,我們不應該畏懼大風大浪,只有大海中才能成為全球金融市場。”

對於新經濟獨角獸企業而言,不管在哪裡IPO都只是開始,最終能發展成為BAT的贏家必然是極少數。只有立足於當前,打造自己的“護城河”,才能在資本市場收穫頗豐。

否則,港交所的“破發”魔咒或許還將持續。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