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牧业发展的“宁蒗实践”

山地牧业发展的“宁蒗实践”

宁蒗黑山羊

文/肖建华

宁蒗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牛羊基地县,畜牧业是宁蒗的传统优势产业,直接关系到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宁蒗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积极探索山地畜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发展模式,为推进凉山地区全面小康最美彝乡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宁蒗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杨兴明说,宁蒗县山地畜牧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定位、谋划宁蒗山地畜牧业的发展。

绿色发展 “畜”势起舞

201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山地畜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而深远;2016年,宁蒗县被云南省农业厅列为草牧业试点县。

原本在山地畜牧业上收获颇丰的宁蒗县,抢抓机遇,“畜”势起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项目编制储备,通过政策项目扶持,整合畜牧资源,优化生产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手段,改善养殖环境,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支撑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山地畜牧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优良品种是畜牧业快速发展、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养殖户经济收入的关键。宁蒗黑头山羊、宁蒗黑绵羊已录入国家畜禽品种名录;宁蒗高原鸡已录入云南省畜禽品种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畜禽品种名录;此外还有永宁马、高原牦牛、本地黑猪等特色品种。

按照全国畜禽规模养殖信息服务云平台的规模标准,至去年底,宁蒗县有各类畜种规模养殖场23户,其中生猪养殖3户、肉牛2户、肉羊11户、肉鸡4户、蛋鸡3户。

在疫情防控方面,宁蒗县做到了“不留死角、严控严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15个乡镇17个检疫申报点严格推行检疫申报制度。全县产地检疫工作县乡开展面达到100%,村开展面达到58%,出省动物及产品、规模养殖场、养殖户申报动物检疫率达100%,出证率为100%。

针对肉牛数量多、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的实际情况,宁蒗县大力推广肉牛冻精改良技术,购买了肉牛冻精改良的设施设备,建立了大兴、永宁、新营盘3个肉牛冻改点,目前改良工作正有序推进。“宁蒗将依靠冻精改良技术支持,引进优良肉牛品种,力争打造几个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扶持养殖大户,带动全县畜牧产业发展。”杨兴明说。

为做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三区划分工作,宁蒗县统筹考虑保护环境与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结合宁蒗县实际,制定具体划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实施方案》,优化畜禽养殖业结构,减轻畜禽养殖业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环境保护。

2017年,宁蒗县大小家畜存栏90万头匹只,其中生猪存栏32万头、大牲畜存栏17万头匹、羊存栏42万只,家禽存笼71万羽;大小家畜出栏38万头匹只,其中肉猪22万头、肉牛1.5万头、肉羊14万只,家禽出笼70万羽;肉类总产1.8万吨,其中猪肉1.3万吨、牛肉0.17万吨、羊肉0.19万吨、禽肉0.08万吨、其他肉产量0.07万吨;禽蛋产量0.035万吨,牛奶产量0.012万吨,畜牧业产值6.9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15.4亿元的44.81%。

生态优先 草丰畜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蒗按照“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要求,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完善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快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建设,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绿色已成为宁蒗的底色和价值。

“我们将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自觉增强依法保护草原的思想和行动,坚决把每一块草原保护好、把每一块草原建设好。”杨兴明说,宁蒗草地资源丰富,有天然牧场447.15万亩,可载畜5.7万个黄牛单位,种草养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此,宁蒗县编制上报了《宁蒗县2017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评价》资料集和《宁蒗县2018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在全县15个乡(镇),计划完成生态补奖实施面积355.7万亩,其中禁牧补奖面积46.09万亩,草畜平衡补奖面积309.61万亩。

总投资600.00万元的2017年度草原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项目分别在宁利乡长坪村委会、永宁坪乡抓马坪村委会、红桥乡石佛山村委会、大兴镇羊窝子村委会、烂泥箐乡二拉坝村委会项目点组织实施;

总投资1101.6万元的2017年草牧业发展试点工程项目分别由宁蒗县小凉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宁蒗县永宁乡温泉益西养殖专业合作社二家企业负责组织实施;

总投资1016.00万元的2017年退牧还草(草地治理试点)工程在西布河乡、西川乡、跑马坪乡、大兴镇、翠玉乡5个乡镇组织实施;

总投资898.00万元的宁蒗县2017年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项目在宁蒗县跑马坪乡二村村委会二村麦架坪万亩连片草场,由宁蒗县金牛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

今年初,云南省提出了打造绿色发展“三张牌”,其“绿色食品牌”中重要支撑之一就是山地牧业。宁蒗县依托草丰富的地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打造“绿色食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探索新时期草食畜产业最佳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杨兴明说,宁蒗将做好畜牧业建设项目的储备、建设及“草原奖补”的“初、中、后”期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产业带动,发挥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中的作用;做好优质主打产品的宣传营销、招商引资和产品深加工工作。

产业引领 助推脱贫

在宁蒗县大沟完小,每到午饭时间,学生们都拿着鸡蛋,喝着牛奶,像大沟完小学生这样享受免费营养午餐的宁蒗县学生达3万多人。

为实现县内学生吃鸡蛋自给自足,宁蒗县委、县政府结合扶贫攻坚实际,决定扶持宁蒗县小凉山畜禽开发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学校的模式,由龙头企业—宁蒗县小凉山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将脱温蛋鸡提供给有养殖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鸡蛋全部提供给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食堂。

2017年,宁蒗县在大兴镇、宁利、新营盘三个乡镇开展试点,17户贫困户作为试点进行养殖,每户养殖200只蛋鸡,累计向学校提供150万枚优质鸡蛋。今年将在全县推广,计划扶持3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蛋鸡养殖,让贫困户早日增收脱贫。

“150万枚鸡蛋”只是宁蒗县畜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横断山脉中段的滇川交界处,俗称“小凉山”,是一个集“山、少、偏、穷、特”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县。

由于畜牧产业自身的优势,首当其冲地成为山区农民脱贫攻坚的首选产业,也是时代在新的特殊时期赋予畜牧产业的艰巨任务。

根据畜牧产业的现状及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宁蒗县坚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按照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家庭饲养为基础,坚持分散饲养向养殖大户集中和养殖大户向养殖小区集中”的原则,在畜牧产业的大框架下,重点打造“宁蒗黑绵羊和宁蒗黑头山羊生态养殖业、以宁蒗高原鸡为代表的山地土鸡特色养殖业、宁蒗高原黑猪特色养殖业和高原肉牛生态养殖业”四大产业。依据贫困户意愿和能力、条件合理布局、侧重安排、对应帮扶,努力实现“贫困户通过畜牧产业发展实现脱贫,畜牧产业通过帮扶贫困加快发展”的双赢局面。

同时,宁蒗县积极争取项目,完善和加强畜禽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户畜禽养殖条件,严格按照“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畜草厩配套化、粪污无害化、防疫制度化、管理信息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建设。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建设标准化厩舍30平方米以上;养殖草食畜的建设高产饲料地2亩以上,原住地有土地条件的户均建设人工草场20亩以上,配备3头本地能繁母牛,搞好冻精改良等服务工作,4匹能繁母驴或能繁母羊15只以上;养猪户户均养殖能繁母猪2头以上,集中安置点配备有合理的种公畜;养鸡户每年每户分批养殖300只。同时加强科技培训,贫困户户均有1人受过2次以上畜牧兽医科技培训,基本上掌握现代畜禽科学养殖技术和现代畜牧业经营管理能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到今年底,宁蒗要实现牲畜存栏稳定在90万头只,大小家畜出栏40万头只,肉类总产2.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7.2亿元的目标任务。”杨兴明说,宁蒗要将山地畜牧业打造成在云南省乃至全国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