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也有“失礼”的时候,还都和宝玉有关!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因母亲去世,父亲年迈,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外祖母又几次去信叫她务必前来,这才离家投奔贾府。过去他常听母亲说,贾府如何与别人家不同,而今亲临此地,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到贾政住处,会见王夫人的时候,见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而让黛玉坐东边,“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向“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三携她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这是很懂礼仪规矩的一种表现。又如在贾母房中吃饭的时候,“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递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不肯落座。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都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因如此坐的。”听了这话黛玉才坐下。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黛玉聪明、知理,懂礼,很有教养;另一方面也表现她惟恐众人耻笑的谨慎态度。然而,就是这样聪明、懂礼、有教养的黛玉,竟然也有“失礼”的时候,还都和宝玉有关!

黛玉也有“失礼”的时候,还都和宝玉有关!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因向王夫人回复刘姥姥一事,来到了薛姨妈一家居住的梨香院。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顺带把12只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送给贾府的三位姑娘、黛玉、王熙凤。周瑞家的出了梨香院先来到王夫人的住处后面三间小抱厦内,给迎探惜三姊妹送宫花,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惜春也命丫鬟入画来收了。然后到了王熙凤处,平儿迎了出来,周瑞家的拿匣子与他,说送花儿一事,平儿收了花儿,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最后便到黛玉房中去了.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宝玉便问道:“周姐姐,你作什么到那边去了。”周瑞家的因说:“太太在那里,因回话去了,姨太太就顺便叫我带来了。”

黛玉也有“失礼”的时候,还都和宝玉有关!

历来的读者都纠结于送宫花的顺序,为什么最后送给林黛玉呢?指责周瑞家的见人下菜碟,狗眼看人低,认为她是瞧不起黛玉才有意为之。周瑞家的为人处事圆滑乖觉,很难说她日常趋炎附势的行为没有在林黛玉的心里留下了不那么正面的印象;很难说周瑞家的骨子里没有对林黛玉的轻视甚至厌恶。当林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的时候,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这或许是被林黛玉说中内心阴暗之处的缄默。林黛玉是一个身份尴尬的主子,这一些些微小的差异,对于过于聪明敏感的林黛玉来说,可以清晰而深刻地感知并感受到其中的寒意,她无能为力,只有用锋芒毕露的口角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文本故事的发展来看,从世事人情的角度来考虑,指责周瑞家的也不是全无道理。但是,根据前文对王夫人、凤姐、贾母住处的描述,周瑞家的送宫花选择的是最经济的路径,原文也提到“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所以如果非要给她扣上“轻视黛玉”的帽子,就有些过于主观了。

黛玉也有“失礼”的时候,还都和宝玉有关!

说完周瑞家的,再来说说黛玉。周瑞家的虽然是个下人,但她此刻是代表薛姨妈给贾府的姑娘们送礼物,宫花作为长辈所赐的礼物,拿到这件礼物的晚辈应该起身致谢,这是最基本的礼节。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惜春也忙命丫鬟们收了,平儿收了花儿也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可以看出贾家女孩良好的修养和教养,以及贾府贵族家庭的规矩礼仪。

然而,到了黛玉处,黛玉不在房中,周瑞家的又巴巴的送到宝玉处,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林黛玉的活泼、尖刻,口锋伶俐简直要从书中跳出来一样。黛玉这时的表现已经和刚进贾府时己有很大的不同。记得黛玉初进贾府时是多么的小心谨慎,她会留心到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那时的黛玉,是极低调做人的。但黛玉在贾府极受贾母怜爱怜惜,贾府上下人等不看僧面看佛面,对黛玉凡事要让三分,再加宝玉对侍她那态度,慢慢就把黛玉高傲的小公主病给培养出来。高傲的小公主总以为世界应该以她为中心,围着她来转。送宫花一事确实是黛玉年少不谙事,加上高傲的小公主病又犯了,所以才会说了那些小性子的话 。其实以黛玉之冰雪聪明,她再稍大一点,她就不会再说那些话,无论她喜不喜欢薛姨妈差人送来的宫花,她都应该说一句:"多谢费心“或“辛苦你了"。

黛玉也有“失礼”的时候,还都和宝玉有关!

当然,黛玉的这次“失礼”的表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宫花是薛家的,这时候宝钗刚来不久,就抢了黛玉的风头,黛玉心中本有不忿之意,周瑞家的把宫花拿来时,黛玉还没开口,宝玉倒很上心很积极。宝玉听说,便说:“什么花儿?拿来,我瞧瞧。”一面便伸手接过匣子来看时,原来是两枝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情景带入一下,这时黛玉什么想法——喂喂!人家就在你面前呢,收敛点好不好,看是宝姐姐家的东西就这么兴奋?!什么破东西,我才不稀罕呢!黛玉此刻的“刻薄”,并不是针对周瑞家的,更不是针对薛姨妈,而是针对宝玉,是在生宝玉的气。

黛玉也有“失礼”的时候,还都和宝玉有关!

黛玉的第二次“失礼”出现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十五日之夕,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让坐.贾母便说:“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倒要干过这杯。”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然后宝玉将里面斟完,只除贾蓉之妻是丫头们斟的.复出至廊上,又与贾珍等斟了.坐了一回,方进来仍归旧坐.

这是争议很大的情节,读者说法各一,有些人说林黛玉无意间失态了,引来异样的眼光。电视剧《黛玉传》的剧组在拍摄这个情节时,通过合理的想象,专门给几个在场人物拍了表情特写。贾母的脸上略有尬尴,轻叹了一口气,薛宝钗、史湘云等姐妹惊讶地看着黛玉喂酒,王夫人则脸色有些不好看,眼神闪烁。王熙凤偷看王夫人几眼,心领神会,为了缓和一下尴尬的局面,她笑着说了宝玉几句。也许精明的凤姐已然意识到气氛有些不对,提醒宝黛两人收敛一下亲密的举动,这也是善意的言语。小说中并没有描写在场的人看到黛玉喂酒的反应,只有王熙凤笑着对宝玉说不要喝冷酒,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黛玉也有“失礼”的时候,还都和宝玉有关!

紧接着这一段,贾母上演了一出《掰谎记》,“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因此,就有读者说贾母的这一段话是在对黛玉之前给宝玉“喂酒”的行为提出警告,也有人说这是在为黛玉的这种“失礼”行为做掩饰,当然,也有说贾母这是在骂“金玉良缘”,骂宝钗的。贾母的“掰谎记”到底是什么意思,暂且不做讨论,这里只说说黛玉的这个举动有多“失礼”。

古人讲究“男女七岁不同席”,更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纵然宝玉得到了贾母特许,可以“在内帷厮混”,但毕竟还有李婶、薛姨妈等外人在场,所以行为还是有必要收敛一些的。当众“喂酒”的行为,别说是在那个时代,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十分不妥的。有黛粉反驳说“黛玉身体弱,不宜饮酒,所以让宝玉代饮并无不妥”。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黛玉并不是从不饮酒(书中有描述过黛玉不止一次饮酒,就不抄录原文了,有喜欢较真的朋友可以找找看,比如吃螃蟹哪一回),所以这时候吃一杯想来也应该无妨。其次,宝玉只是挨个斟酒,并没有要求对方一定要喝干才行,最后,如果黛玉此刻不想喝,肯定也不会有人强迫她必须喝。所以,这时候黛玉完全没有必要非得让宝玉代饮了这杯酒。更何况即便是让宝玉代饮,也可以让宝玉自己喝或者递手上,这种直接喂到嘴里的举动,实在有失体统。当然,逍遥子并不认为黛玉是有意在做一件非常有失体统的事情(比如:有人说黛玉此举是在向宝钗宣战),只不过宝黛一起长大,十分亲厚,此刻的行为也只是因为亲密无间,一时疏忽罢了。

聪明、懂礼、有教养的黛玉,竟然也有“失礼”的时候,两次还都和宝玉有关!黛玉的“失礼”,正是她“真性情”的表现,也显得很可爱,如果时时事事都知礼守礼,完美无缺,那就不是黛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