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也有「失禮」的時候,還都和寶玉有關!

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黛玉因母親去世,父親年邁,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扶持,外祖母又幾次去信叫她務必前來,這才離家投奔賈府。過去他常聽母親說,賈府如何與別人家不同,而今親臨此地,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別人恥笑了他去。”林黛玉到賈政住處,會見王夫人的時候,見王夫人“坐在西邊下首”,而讓黛玉坐東邊,“黛玉心中料定這是賈政之位”,便向“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三攜她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這是很懂禮儀規矩的一種表現。又如在賈母房中吃飯的時候,“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遞四張空椅,熙鳳忙拉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不肯落座。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都不在這裡吃飯,你是客,原因如此坐的。”聽了這話黛玉才坐下。這些描寫一方面表現了黛玉聰明、知理,懂禮,很有教養;另一方面也表現她惟恐眾人恥笑的謹慎態度。然而,就是這樣聰明、懂禮、有教養的黛玉,竟然也有“失禮”的時候,還都和寶玉有關!

黛玉也有“失禮”的時候,還都和寶玉有關!

第七回《送宮花賈璉戲熙鳳 宴寧府寶玉會秦鍾》,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因向王夫人回覆劉姥姥一事,來到了薛姨媽一家居住的梨香院。薛姨媽讓周瑞家的順帶把12只宮裡頭的新鮮樣法,拿紗堆的花兒送給賈府的三位姑娘、黛玉、王熙鳳。周瑞家的出了梨香院先來到王夫人的住處後面三間小抱廈內,給迎探惜三姊妹送宮花,進入內房,只見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圍棋.周瑞家的將花送上,說明緣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謝,命丫鬟們收了,惜春也命丫鬟入畫來收了。然後到了王熙鳳處,平兒迎了出來,周瑞家的拿匣子與他,說送花兒一事,平兒收了花兒,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謝.最後便到黛玉房中去了.誰知此時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卻在寶玉房中大家解九連環頑呢.周瑞家的進來笑道:“林姑娘,姨太太著我送花兒與姑娘帶來了。”寶玉聽說,便先問:“什麼花兒?拿來給我。”一面早伸手接過來了.開匣看時,原來是宮制堆紗新巧的假花兒.黛玉只就寶玉手中看了一看,便問道:“還是單送我一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周瑞家的聽了,一聲兒不言語.寶玉便問道:“周姐姐,你作什麼到那邊去了。”周瑞家的因說:“太太在那裡,因回話去了,姨太太就順便叫我帶來了。”

黛玉也有“失禮”的時候,還都和寶玉有關!

歷來的讀者都糾結於送宮花的順序,為什麼最後送給林黛玉呢?指責周瑞家的見人下菜碟,狗眼看人低,認為她是瞧不起黛玉才有意為之。周瑞家的為人處事圓滑乖覺,很難說她日常趨炎附勢的行為沒有在林黛玉的心裡留下了不那麼正面的印象;很難說周瑞家的骨子裡沒有對林黛玉的輕視甚至厭惡。當林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的時候,周瑞家的聽了,一聲兒不言語。這或許是被林黛玉說中內心陰暗之處的緘默。林黛玉是一個身份尷尬的主子,這一些些微小的差異,對於過於聰明敏感的林黛玉來說,可以清晰而深刻地感知並感受到其中的寒意,她無能為力,只有用鋒芒畢露的口角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從文本故事的發展來看,從世事人情的角度來考慮,指責周瑞家的也不是全無道理。但是,根據前文對王夫人、鳳姐、賈母住處的描述,周瑞家的送宮花選擇的是最經濟的路徑,原文也提到“如今周瑞家的故順路先往這裡來”,所以如果非要給她扣上“輕視黛玉”的帽子,就有些過於主觀了。

黛玉也有“失禮”的時候,還都和寶玉有關!

說完周瑞家的,再來說說黛玉。周瑞家的雖然是個下人,但她此刻是代表薛姨媽給賈府的姑娘們送禮物,宮花作為長輩所賜的禮物,拿到這件禮物的晚輩應該起身致謝,這是最基本的禮節。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圍棋,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謝,惜春也忙命丫鬟們收了,平兒收了花兒也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謝,可以看出賈家女孩良好的修養和教養,以及賈府貴族家庭的規矩禮儀。

然而,到了黛玉處,黛玉不在房中,周瑞家的又巴巴的送到寶玉處,黛玉只就寶玉手中看了一看,便問道:“還是單送我一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林黛玉的活潑、尖刻,口鋒伶俐簡直要從書中跳出來一樣。黛玉這時的表現已經和剛進賈府時己有很大的不同。記得黛玉初進賈府時是多麼的小心謹慎,她會留心到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那時的黛玉,是極低調做人的。但黛玉在賈府極受賈母憐愛憐惜,賈府上下人等不看僧面看佛面,對黛玉凡事要讓三分,再加寶玉對侍她那態度,慢慢就把黛玉高傲的小公主病給培養出來。高傲的小公主總以為世界應該以她為中心,圍著她來轉。送宮花一事確實是黛玉年少不諳事,加上高傲的小公主病又犯了,所以才會說了那些小性子的話 。其實以黛玉之冰雪聰明,她再稍大一點,她就不會再說那些話,無論她喜不喜歡薛姨媽差人送來的宮花,她都應該說一句:"多謝費心“或“辛苦你了"。

黛玉也有“失禮”的時候,還都和寶玉有關!

當然,黛玉的這次“失禮”的表現,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個宮花是薛家的,這時候寶釵剛來不久,就搶了黛玉的風頭,黛玉心中本有不忿之意,周瑞家的把宮花拿來時,黛玉還沒開口,寶玉倒很上心很積極。寶玉聽說,便說:“什麼花兒?拿來,我瞧瞧。”一面便伸手接過匣子來看時,原來是兩枝宮制堆紗新巧的假花。情景帶入一下,這時黛玉什麼想法——喂喂!人家就在你面前呢,收斂點好不好,看是寶姐姐家的東西就這麼興奮?!什麼破東西,我才不稀罕呢!黛玉此刻的“刻薄”,並不是針對周瑞家的,更不是針對薛姨媽,而是針對寶玉,是在生寶玉的氣。

黛玉也有“失禮”的時候,還都和寶玉有關!

黛玉的第二次“失禮”出現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 王熙鳳效戲彩斑衣》,十五日之夕,帶領榮寧二府各子侄孫男孫媳等家宴.寶玉便要了一壺暖酒,也從李嬸薛姨媽斟起,二人也讓坐.賈母便說:“他小,讓他斟去,大家倒要幹過這杯。”又命寶玉道:“連你姐姐妹妹一齊斟上,不許亂斟,都要叫他幹了。”寶玉聽說,答應著,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飲,拿起杯來,放在寶玉唇上邊,寶玉一氣飲幹.黛玉笑說:“多謝。”寶玉替他斟上一杯.鳳姐兒便笑道:“寶玉,別喝冷酒,仔細手顫,明兒寫不得字,拉不得弓。”寶玉忙道:“沒有吃冷酒。”鳳姐兒笑道:“我知道沒有,不過白囑咐你。”然後寶玉將裡面斟完,只除賈蓉之妻是丫頭們斟的.復出至廊上,又與賈珍等斟了.坐了一回,方進來仍歸舊坐.

這是爭議很大的情節,讀者說法各一,有些人說林黛玉無意間失態了,引來異樣的眼光。電視劇《黛玉傳》的劇組在拍攝這個情節時,通過合理的想象,專門給幾個在場人物拍了表情特寫。賈母的臉上略有尬尷,輕嘆了一口氣,薛寶釵、史湘雲等姐妹驚訝地看著黛玉喂酒,王夫人則臉色有些不好看,眼神閃爍。王熙鳳偷看王夫人幾眼,心領神會,為了緩和一下尷尬的局面,她笑著說了寶玉幾句。也許精明的鳳姐已然意識到氣氛有些不對,提醒寶黛兩人收斂一下親密的舉動,這也是善意的言語。小說中並沒有描寫在場的人看到黛玉喂酒的反應,只有王熙鳳笑著對寶玉說不要喝冷酒,這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

黛玉也有“失禮”的時候,還都和寶玉有關!

緊接著這一段,賈母上演了一出《掰謊記》,“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因此,就有讀者說賈母的這一段話是在對黛玉之前給寶玉“喂酒”的行為提出警告,也有人說這是在為黛玉的這種“失禮”行為做掩飾,當然,也有說賈母這是在罵“金玉良緣”,罵寶釵的。賈母的“掰謊記”到底是什麼意思,暫且不做討論,這裡只說說黛玉的這個舉動有多“失禮”。

古人講究“男女七歲不同席”,更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縱然寶玉得到了賈母特許,可以“在內帷廝混”,但畢竟還有李嬸、薛姨媽等外人在場,所以行為還是有必要收斂一些的。當眾“喂酒”的行為,別說是在那個時代,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十分不妥的。有黛粉反駁說“黛玉身體弱,不宜飲酒,所以讓寶玉代飲並無不妥”。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首先,黛玉並不是從不飲酒(書中有描述過黛玉不止一次飲酒,就不抄錄原文了,有喜歡較真的朋友可以找找看,比如吃螃蟹哪一回),所以這時候吃一杯想來也應該無妨。其次,寶玉只是挨個斟酒,並沒有要求對方一定要喝乾才行,最後,如果黛玉此刻不想喝,肯定也不會有人強迫她必須喝。所以,這時候黛玉完全沒有必要非得讓寶玉代飲了這杯酒。更何況即便是讓寶玉代飲,也可以讓寶玉自己喝或者遞手上,這種直接喂到嘴裡的舉動,實在有失體統。當然,逍遙子並不認為黛玉是有意在做一件非常有失體統的事情(比如:有人說黛玉此舉是在向寶釵宣戰),只不過寶黛一起長大,十分親厚,此刻的行為也只是因為親密無間,一時疏忽罷了。

聰明、懂禮、有教養的黛玉,竟然也有“失禮”的時候,兩次還都和寶玉有關!黛玉的“失禮”,正是她“真性情”的表現,也顯得很可愛,如果時時事事都知禮守禮,完美無缺,那就不是黛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