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們早制止、早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用成人的視角指導孩子成長,教育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孩子以下這些行為,家長最好正確引導,以免對孩子成長髮育不利

因為長期缺乏安全感,孩子在心理和行為上會發生一些細微變化,如果家長此時沒有注意到,並且沒有加以制止或改正,長此以往,會加劇孩子不良心理的發展。

不良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些孩子極易採取一些極端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以下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幾種表現,看看你家孩子也在其中嗎?

希望家長們早發現早制止、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害怕”或“害羞”

幼兒園的林林小朋友,非常開朗,活躍,和小朋友們相處得相當不錯,是個適應性很強的孩子。

不過,當和老師交流時,他就完全判若兩人了:

老師和他說話時,他就像做錯事似的,馬上將頭低下來,眼睛一點也不敢看老師;小手不斷地變換擺放位置,神情非常緊張的樣子。

老師提問時,明明他剛才和同伴們一起已經大聲把答案都說出來了,可是隻要老師請他單獨回答,他馬上就臉漲地通紅,說話也結結巴巴、一字一頓了,聲音小得象蚊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林林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來自於老師的安全感。因此,他在老師面前非常不自信,總是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的,生怕做錯什麼。

這種情況,就需要老師經常主動跟他交流,傳達友善的信號,鼓勵他主動回答問題,不論他講得對或者錯,老師都儘量尋找閃光點肯定他。

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們早制止、早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在與不在判若兩人

我的小侄女對媽媽的依賴非常嚴重。媽媽不在時,她和奶奶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媽媽回來了,則黏著媽媽不放。

沒有媽媽的場合,小侄女懂事、講道理的;一旦媽媽在身邊,則相當任性,蠻不講理,甚至大聲哭鬧了。

為什麼媽媽在與不在的情況下,會判若兩人呢?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獲得的“母愛”不夠而導致的安全感缺乏。

來自於母親無微不至的觸膚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滿足的基礎;與孩子進行各種心靈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悅的先決條件。

為孩子購買一件新衣服,一個新玩具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給孩子留下充分的時間,多與孩子游戲,交流,滿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們早制止、早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安慰物

有個朋友說,她女兒2歲多了,走到哪裡手裡總是拿著她自己的小褥子,還常用鼻子聞。有時出去玩也要拿著,不讓她拿,她就哭鬧。

後來,她找心理諮詢師瞭解,才知道她女兒是把小褥子當作安慰物了,這是她安全感的需求。

3歲前,如果媽媽一直在身邊,孩子就不需要找安慰物。但事實是,媽媽不可能24小時都在,所以孩子就會找一些安慰物,當成媽媽不在的替代品。

等孩子滿3歲後差不多準備好可以教導,媽媽就可以試著引導孩子離開安慰物。

但這其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不需要太刻意去訓練。孩子覺得安全感夠了,自然就會分離了。

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們早制止、早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撒嬌

心理學家根據對200個家庭的跟蹤調查發現,孩子之所以撒嬌,最大的心理動機是缺乏安全感。換句話說,孩子撒嬌是父母對他的愛不夠。

孩子撒嬌是渴求愛,是缺乏安全感。殊為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並不理解,以為孩子撒嬌另有目的。

父母給予的愛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孩子生活在不安中,除了向父母求助,沒有別的途徑。

所以孩子只能通過撒嬌來獲得他們想要的安全感,然而父母卻理解錯了孩子撒嬌的含義。

所以,如果孩子愛撒嬌,父母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要問一問自己:

給孩子的愛是不是偏離了,是不是沒有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孩子通過撒嬌傳達的不安全感,自己有沒有正確解讀?

孩子喜歡對父母撒嬌,只是表象,除了在向父母發出信號“爸爸媽媽,我想親近你們”外,潛在的、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安全感的需求。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生命質量指標,也是衡量一個人幸福程度的最大要素。

家長為了孩子能夠獨立自主所做出的事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粘著父母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他們從對父母的依戀中感受親情,認識世界。經過了這一階段,孩子才能逐漸建立起健全人格。

從心理發育上說,孩子粘父母,並從父母那裡獲得相應的重視,有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兒童時期對安全感的感受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獲得良好的安全感,那麼他有可能一輩子都擺脫不了不安全的心理陰影。

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們早制止、早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們早制止、早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