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過韋小寶和陳近南的「洪門」到底什麼來頭?發展如何?

燦傑師

洪門,又稱天地會。是自康乾盛世以來,人數最多,分佈最廣的中華第一大幫會。我們先說一個故事。

電影《新少林五組》,開篇講的是康熙屠殺南少林寺。這個故事有個背景,傳說當時西魯國入侵大清,打到了潼關。康熙久戰不勝,就徵召南少林寺118位僧人遠征西魯。等康熙坐穩了江山,(康熙十三年)就開始屠殺南少林僧人,怕這些僧人威脅其統治。這118位僧人最後就剩下5個人。這五人就是“少林五祖”!

少林五祖: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方大洪、蔡得忠!

這五個人一路逃到雲霄縣,在這裡遇到了陳近南,和13歲的朱洪竺。這幾個人結拜以後,成立了洪門。朱洪竺因為自稱是崇禎皇帝的孫子,長得很像劉備,還要驅除韃虜,因此,他就當了洪門的真主。陳近南為軍師。在《鹿鼎記》中,有一句名言“平生不識陳近南,縱稱英雄也枉然”。這裡提到的就是洪門的軍師陳近南(真名,陳永華)。

“漢”字的繁體字寫法,要是除去“中土”就成了洪字。“洪”就是喪失中土的“漢”,因此,起名叫洪門。當然,也有種說法,叫“洪門”是因為基於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代的懷念。

(不過,上面說的故事真偽性,不可考證。)

洪門和青紅幫也有關係。

雍正四年,為了漕運糧食到京城。由欽差田文鏡招募百姓,興辦水路,以漕運來運送糧食。三位洪門弟子:潘青,翁巖,錢堅,揭了皇榜,組織漕幫(糧船幫),幫清廷運糧。此三位就是青幫的祖師爺。

創立青幫的祖師爺有三位,但是翁巖,錢堅先後仙逝,只有潘青獨大。潘青與門人定製家規法則,輪資排序。不論何姓,一旦入幫,均為潘家子孫。此時,他們把洪門反清復明之宗旨,改為安清保清,另立門戶,成立安清幫。

在這三位祖師爺之前還追認了三位祖師爺:金幼孜(明永樂朝的文淵閣大學士),羅清,陸逵。將安清幫的起源追溯到了明朝。清幫中人奉為這三位為“前三祖”;潘青,翁巖,錢堅三位為“後三祖”。

安清幫的輩分,原定二十字,即“清靜道德,文成佛法,仁論智慧,本來自信,元明興禮。”到了清末,這二十個字用完,又添了“大通悟學”四字,即二十一輩至二十四輩。民國以後,幫中人又續添二十四個字,即:“萬象依皈,戒律傳實,化渡心回,普門開放,廣照乾坤,帶法修行。”在幫中稱之為“前二十四代”、“後二十四代”。

洪門其實很仇視青幫,因此有句諺語:“由青轉洪,披紅掛綵;由洪轉青,抽筋剝皮。”不過,後來為了緩和兩派關係,提出了“青紅(洪)不分家”的口號。

(杜月笙“通”字輩,黃金榮自稱是天字輩,比大字輩還多一橫。)

清末民初,漕運衰敗。安清幫開始從漕運脫離開,轉向其他行業:開設賭局、妓院、煙館、戲院、戲班。甚至走私販毒,販賣人口,打家劫舍。

近代洪門弟子眾多,名人輩出。

1903年,孫中山為了反清,曾加入檀香山的“洪門致公堂”。這個近代天地會在海外的分支致公堂,就是中國致公黨前身,是被我黨認可的八個“民主黨派”之一。在這裡重點說下,致公堂的法律顧問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

1925年,司徒美堂將“洪門致公堂”該組成致公黨。致公黨第一位總理是陳炯明,唐繼堯為副總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首先解釋下天地會,天地會又叫三合會,是清代成立的民間秘密組織,因它崇尚“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所以叫天地會,成立的時候其主要目的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而明代太祖皇帝年號是“洪武”,故而對內通稱“洪門”,對外稱天地會。


洪門和天地會的來頭倒是件眾說紛紜的事,開始認為是乾隆年間福建漳浦縣高溪的洪二和尚萬提喜所創立。乾隆51年清廷在鎮壓臺灣林爽起義時才發現民間有這麼一個秘密組織叫天地會,這件事在《清高宗實錄》,《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裡都有記載。

但如果天地會是乾隆年間的事,那它的出生貌似太晚了些,在眾多武俠小說等文藝作品裡至少它在韋小寶的康熙初年就存在了。

因此,有人指出萬提喜只不過是天地會從秘密走向公開的關鍵第一個人而已。

這才有了天地會是明延平王鄭成功創建的說法,洪門產生於鄭成功從南京長江退兵之後,誕生於清順治初年,據近代學者考證天地會始倡者是鄭成功,以光復明室為宗旨,後由其手下將軍陳近南接任而光大。

它的創始人還有其它說法,關於它的起源至今依然模糊不清,由於天地會是秘密組織,外部社會對它的情況並不十分了解,幾百年來已成歷史懸案。

天地會異名組織和分支機構很多而且幾經演變,有“三點會”,“添弟會”,“小刀會”,“袍哥會”,“哥佬會”,有些我們耳熟,至於金庸小說裡的“紅花會”是其杜撰的,不過“紅花會”的組織形式和宗旨和天地會倒是沒有兩樣。

所有這些分支機構都總稱出自“洪門”,是近代華人世界最大的民間社團組織,連“青幫”也是屬於天地會的一個分支,只不過時過境遷它的存在目的活動方式有了改變。

在清初中期,天地會廣泛活躍於兩廣,閩浙,雲貴川等省,反對清朝的統制,在清中後期,天地會又增加了反殖民反侵略的鬥爭內容。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