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将被李世民杀掉,200多年后,唐朝老百姓仍然怀念他

一代雄主隋文帝杨坚,扫平乱世,终结了南北朝长达一百多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又一个全新的大一统王朝隋朝,巍然崛起。在血火拼杀中煎熬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原大地,重新恢复了久违的宁静祥和。人们翘首以待太平盛世的降临。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隋文帝雄才大略,却在传位问题上出了大问题,导致著名的昏暴之君隋炀帝登上历史舞台。

一个武将被李世民杀掉,200多年后,唐朝老百姓仍然怀念他

结果,在隋炀帝的任性胡为之下,隋朝立国不足四十年就轰然崩溃,万里中原战火重燃,声势浩大的隋末农民战争拉开序幕。号称十八路反王的众多义军首领和割据军阀,在扰攘乱世中逐鹿天下,为了下一任皇帝宝座而进行殊死搏杀。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最终凭着非凡的才干与胆识,扫灭群雄,一统河山,建立大唐。

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世民长期担任唐军的主要统帅,隋末的十八路反王,几乎都在他的攻击下丧命。按照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惯例”,这些曾经与唐朝敌对的反王和军阀们,在唐朝建立后,无论他们贤与不肖,都被冠之以反贼的身份载入史册。然而,公道自在人心,有一个武将被李世民所杀,却受到唐朝百姓的缅怀追忆,甚至在他死了两百多年后,百姓仍然给他立庙祭拜,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一个武将被李世民杀掉,200多年后,唐朝老百姓仍然怀念他

唐朝建立两百多年后,唐文宗在位期间的太和三年,一个叫做殷侔的魏州书吏,下乡办事,路过一个村庄,村旁的热闹场面引起了他的瞩目。只见百姓们三五成群络绎不绝,来到一座大庙前,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父老群祭,骏奔有仪”,仪式庄严隆重。殷侔好奇之心大起,走进庙中详细探询才得知,庙中供奉的,正是唐朝初年的义军首领夏王窦建德。

十八路反王中,为何只有窦建德受到了百姓的怀念追思,甚至在他死了两百多年后,依旧能给他立庙祭拜?原因很简单,众多反王中,窦建德是唯一的一个真正有仁义之心的人。当时各路武装为了争取民心,无不标榜自己是吊民伐罪,救黎民于水火的仁义之师,但他们都是说说而已,只有窦建德对仁义二字身体力行。

一个武将被李世民杀掉,200多年后,唐朝老百姓仍然怀念他

窦建德出身贫苦,对于身处底层的黎民百姓有着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旧唐书》记载,窦建德对在战争中俘获的战俘很少杀戮,他曾经得到过隋朝皇宫中的“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把一千多美貌宫女全部遣散回家,让她们与家人团圆。他捉住隋朝的官吏将士“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全部放走,还“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在当时,这些都是十分罕见的义举。这些宫女和士兵都是底层百姓出身,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对于窦建德自然会感恩戴德。

窦建德自奉甚俭,生活简朴,毫无贪财好色、追求享乐的恶习,甚至连肉都不吃,“不噉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他的家人全部不穿绸缎,而是穿着粗布衣服。每次作战缴获财物,“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在与唐军作战时,他曾经俘获唐朝宗室亲王李神通、李渊的亲妹妹同安长公主、唐朝大将李勣的父亲,一概妥善招待,并最终全都释放。像他这样不嗜杀、不贪财、不好色、不欺压百姓的武将,在当时可谓凤毛麟角,是名副其实的仁义之师,老百姓对他有好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武将被李世民杀掉,200多年后,唐朝老百姓仍然怀念他

然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窦建德虽然仁义爱民,但其军事才能有限,被李世民带领的唐军击败,《旧唐书》记载,“秦王俘建德至京师,斩于长安市”,最终被李世民俘杀。虽然窦建德在逐鹿天下中败北,但这并不妨碍老百姓对他的敬仰怀念,自古民心就是一杆秤,窦建德未能得天下,在民间却拥有了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威望。殷侔有感于此,写下《窦建德碑》一文,流传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