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头悬梁,锥刺股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头悬梁,锥刺股的意义:头悬在房梁,用锥子刺大腿。”股:大腿。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头悬梁”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快乐教育源自《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强调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用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并拒绝暴力,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自从90年代传入中国,由于家长饱受应试教育之苦,很快得到传播和信奉,成为一些家长的育儿核心理念。

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当中国引入西方的部分教育体制后,就有无数的教育专家告诉过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快乐的教育中长大。如果孩子不快乐,那么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厌倦,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

于是乎,每个家长似乎把此当成金科玉律,打不得、骂不得、别人讲不得,老师稍微说几句,恨不得要把老师告上法庭…… 话说,这真的好吗?真的对吗?

所有这些,往深里说,不就是教育的问题么?所以说:快乐教育压根就是个伪命题!

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人的本性是懒惰的。每个人,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从偷懒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的天性。他偷懒了,你还变着法子让他快乐,这要多头大啊!

换成是你,你这几天不想干活,老板看到后,不但不骂你,跟你说“你开心就好”。我想你要么继续偷懒,要么骂这个老板脑筋秀逗了。谁不想找个干活少,拿钱多的活啊!关键是这世界没这好事啊!

所以,从今天开始,忘掉快乐教育这个不靠谱的办法,因为二者不可得兼,唯取教育而舍弃快乐也。它也许就是你家孩子到现在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首先,快乐教育的这些主张是对的。但是远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快乐教育在教育中的分量,在中国被夸大了。

于是从来不对孩子说不的父母看到社会对他的孩子说不时,孩子崩溃了;小时上课外课全凭孩子兴趣,对于课外课想上就上、不想上就退的孩子在十六七岁时厌学了;快乐教育养大,不立规矩的孩子长大后在大学集体生活中屡屡和同学冲突,找不到朋友。有的孩子被灌输学习是快乐的观念,一旦碰到困难,不快乐了,就有理由不学了。

从“头悬梁 锥刺股”跨到“快乐教育” 我真有点泪崩……

在中国,快乐在教育中的作用被夸大了;快乐和舒服被画了个等号。支持正确的快乐教育,勤勉的快乐教育,但是我们反对优哉游哉的快乐教育,懒散的快乐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