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幾組設計作品,可謂是酷勁十足。本著好物共享的精神,分享給大家:
第一眼看到它還以為是香水瓶。可這玻璃瓶怎麼泛著金屬光澤,這又是波什麼操作?
手提包or紙袋?不,這是以塑料袋為靈感創作的金屬器皿。
這種水滴狀的器具,你能想象它是茶壺嗎?形狀不一的茶壺,有點戳中我的萌點。
旋轉、跳躍,空中飛舞的銅碗使畫面多了絲動感。
這些充滿設計感的作品來自南藝14級金工專業的學生畢業作品。一共9組,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立器
這組作品名叫《立器》。作者洪書瑤以銀、銅為主要材料,經過鍛造、打磨、拋光等多種工藝打造。
來看幾張單獨照片:
很喜歡上面這件作品,有種別樣的質感。除了上面這種造型,也有下面這種立體矩形構造。
洪書瑤參考古今建築幾何造型的線條、造型、形態等,去表現一組日用器皿的組合設計。
自由
一個普通的塑料袋也成了作者李嘉欣的靈感來源。
在設計之初,李嘉欣希望自己能夠在這部作品中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自由。而塑料袋這種看似自由卻非自由的易塑型材質,便成了李嘉欣的最佳選擇。
創作期間,李嘉欣在工藝方面分析了多種塑料袋的構造,在保留塑料袋的原型基礎上,將材料替換成純銀、紫銅的金屬材質,從而最終呈現出這組作品。
拙器
第一眼看到這部作品時,我還以為左邊是一個包,右邊是一個熨斗。
哈哈哈才不是,人家是一組壺具。在經過構思以及多次調研後,作者嚴政秋選用壺這個器型作為鍛造的具體方向。
為了區別於以往的壺型結構,嚴政秋試圖去做一個對中國傳統繪畫中器皿造型的實驗性探究。
在嚴政秋看來,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在表現器皿的造型上更顯隨性,寫意畫中寥寥幾筆便可以勾勒出器皿的線條以及器皿本身所蘊含的神韻。
在創作過程中,嚴政秋打破了常規結構的壺型,選擇用誇張的手法去重置壺嘴、壺蓋、壺把和壺身的比例關係以及位置。
物外之軀
《物外之軀》這組作品乍看之下,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仔細看,你便會發現端倪所在。
原本朝外的杯把被放置在杯子內部,器皿的內外部空間被有意置換。
作者周昊駿認為器皿這個詞是包含了器皿本身的材料層和其內部的空間。
周昊駿嘗試將器皿的材料層完全翻轉,使原本環繞在器皿之外的部件被內部空間包裹,最終呈現出的效果如圖所示。真是不得不服設計師的腦洞!
無意識下的有意識組合
你能看出來圖中這個作品也是一件器皿嗎?
在材料選擇上,除了使用金屬銀之外,還使用了水泥、鋼筋、石膏等建築材料。粗糙的水泥表面與拋光後的金屬材質相對比,精細中平添了一絲粗獷意味。
這樣設計的目的也暗含著王怡文的假設與思考:當器皿失去功能性後,在形態驅使下,人們還會認為它們是器皿嗎?
木目
劉培延運用木紋金工藝對器皿“缽”進行再設計。在原有缽的形狀基礎上加工改良,最終設計出四種款式。
來看兩張缽身的花紋細節圖:
喜歡這個橙色底紋,有種被暖到的感覺。
落拋觸
盧雨辰以紫銅、銀為主要製作材料,打造了這件《落拋觸》。
每一件作品都分別展現出了銅碗的自由落體、拋物線以及多個銅碗碰撞的一瞬間。
因此這組作品會給我們一種動態的感受。盧雨辰用連續的靜態物體,去表現它動態的運動軌跡。
幾何臆想
作者田甜通過簡單幾何圖案的重組展現一種小插畫的形式。
別看只有兩個淺盤以及三個立體器皿,這組作品的製作工藝可以說十分繁瑣複雜。並且用到的材料也很多種:純銀、紫銅、黃銅、木紋金、赤銅絲。
圖片中淺盤的邊緣進行了銀絲、紫銅絲和赤銅絲的鑲嵌,最後還做了錘印肌理和染色。精緻的作品背後是辛苦的付出。
田甜想通過這套作品去研究構成主義中的幾何抽象風格通過金屬材料的置換來表現。
繽紛
不同於前面幾組的高冷設計,這組《繽紛》可謂是色彩斑斕。
作者李昕蕊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採用傳統編織手法,只是這次用的不是毛線,是銀絲。
再在銀絲中,穿入彩色的珠子,搭配不同的手法,從而去展現珠子在金屬上的一種韻律。
說起來,這屆14級金工班的學生足夠特殊亦足夠優秀。事實上,他們是南藝第一屆金工畢業生。在此之前,金工與首飾專業是在一起並行發展的。
而在發展過程中,南藝金工經過近十年的積累,已經具備成立一個獨立專業的條件;相較於首飾專業的發展方向,金工的發展主旨更加立足於金屬工藝的本體性問題,更加關注作品本身的思辨性以及實驗性。
因此,便將金屬與首飾專業分成了金工班與首飾班。由不同的老師指導。
除了畢設足夠酷,這屆金工班的學習也是很666!
9個畢業生中6個考研,其中兩個留在南藝,兩個拿到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offer,還有一位去往倫敦藝術學院深造,另外一位去的是意大利的馬蘭歐尼設計學院。
一件金屬器皿,從材料選成到工藝製作,均由一個人完成。期間不斷失敗又不斷開始,他們也在這樣的反覆過程中堅守著自己想要的東西。
相信他們以後也會朝著自己熱愛的方向繼續努力著。
最後分享一段他們的指導老師王克震說的話:
“南藝金工專業自創立以來,一直虔誠的保持著對手工技藝的純正性的信仰,這其中既有對材料的尊重,也有對雙手造物技藝的篤信。然而立足於學院派土壤之上的金屬工作室,體內卻有一根質疑傳統的“反骨”,創新求變則是南藝金工的另一重性格。”
閱讀更多 知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