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鞏再演小百姓,這次老婆沒跑,孩子也沒跑

天下第一吃貨洪七公說過這樣一段話:“真正的烹調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餚之中,愈能顯出奇妙功夫,這道理與武學一般,能在平淡之中現神奇,才說得上是大宗匠的手段!”所以黃蓉做出“玉笛誰家聽落梅”和“二十四橋明月夜”時,洪七公聽了食指略動,但黃蓉一說要做炒白菜和燉雞蛋,老叫花子瞬間口若懸河(此處請使用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美食如此,演戲亦如此。對於所有的演員來說,有一種角色是最難演的,那就是“小人物”。關於這一點,馮鞏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

冯巩再演小百姓,这次老婆没跑,孩子也没跑

《沒事偷著樂》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馮鞏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他那句“觀眾朋友們,我可想死你們啦”,足以跟施瓦辛格的“I will be back”以及灰太狼的“我一定會回來的”相媲美,30多年的春晚,他用這句話像巴甫洛夫一樣把全國觀眾訓練出了條件反射。而在影視作品方面,他的電影處女作《業餘警察》上映已經31年,而那部讓他真正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那五》也已經過去整整30年。30年間,馮鞏所有的角色,無一例外,都是平民小人物。在中國,真正把小人物演出化境來的屈指可數,馮鞏是其中一個。論草根,他可能比不上黃渤;論平民,他可能比不上葛優;論市井,他可能比不上週星馳。但在他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民和底層氣息,由內而外的幽默和一點點兒掩飾不住的蔫兒壞,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只能用一個最天津的詞來概括,就是:“哏”。

冯巩再演小百姓,这次老婆没跑,孩子也没跑

《那五》

他的小人物和“哏”,濃縮在他的一個個角色裡,分佈在30年的平民喜劇裡:《離婚合同》《站直囉,別趴下》《沒事偷著樂》,三部電影講的故事分別是:房子、房子和房子。任何一部拿出來都能讓被貸款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房奴們一邊笑一邊哭;《狂吻俄羅斯》裡馮鞏老婆跑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裡馮鞏老婆又跑了,《誰說我不在乎》裡馮鞏老婆倒是沒跑,可孩子跑了!此情此景,真的要為馮鞏老師的所有角色掬一把辛酸淚。這些角色身上的那種善良和憋屈,以及笑中帶淚的幽默,活生生地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特別是中國中年、底層男人身上。那種不平、不甘、無助、無奈,馮鞏把他們詮釋得入木三分。而在那部被嚴重低估的《埋伏》裡,馮鞏憤怒地痛毆陷害他的小人,同樣做了很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冯巩再演小百姓,这次老婆没跑,孩子也没跑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在平民裡面,不但有平民百姓,也有基層幹部。只描述前者而忽略後者,會失之於片面。在這一點上,馮鞏的眼光同樣獨到,他把藝術的觸角伸向了這一部分人群:在《別拿自己不當幹部》和《生活有點甜》裡,馮鞏兩次當上“工長”這個綠豆大小的“官兒”,到了新作《幸福馬上來》裡面,他又當上了“調解員”這樣一個芝麻大小的“官兒”,而且是退休的。

冯巩再演小百姓,这次老婆没跑,孩子也没跑

《幸福馬上來》

眾所周知,基層幹部不好做,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資治通鑑》裡郭子儀的兒子娶了唐代宗的女兒,駙馬打了公主,郭子儀跑去請罪,唐代宗留下一句千古名句:“不痴不聾,不做家翁。”那些家長裡短,那些雞毛蒜皮,那些柴米油鹽……連皇帝都憷得裝聾作啞,但這些全都是基層調解員的工作。所以在電影裡,你會看到馮鞏忙得跟陀螺一樣:有人跳樓他要管,有人碰瓷兒他要管,有人離婚他要管,有人打架他更要管……這樣的工作,總得有人去做,而那些夾板氣,可不像《幸福馬上來》裡被扣頭上一碗重慶小面那麼簡單。

冯巩再演小百姓,这次老婆没跑,孩子也没跑

這種屬於小人物的瑣碎,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要把它表現在電影裡面,卻是難上加難:拍得真實,會顯得無聊;加強衝突,會脫離現實。為此,馮鞏採取了串珠式的群戲,一個故事帶出另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帶出另一個人物,更找來一群喜劇明星友情客串。而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他甚至以花甲之齡親身上演跳車戲。當然,這其實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商業化,不是小人物電影應該去拓展的領域,但這種將平民喜劇與商業元素相結合的做法,卻是市場大環境之下的一種可貴嘗試。我們要歡呼中國電影市場的一日千里,讚美票房的日益高漲,與此同時,也要給小人物們以掌聲,給平民喜劇以市場空間。關於這一點,羅素的一句話適用於生活,也同樣適用於電影市場:“須知參差百態,乃是人生之福。”

文| 捉刀人

本文刊載於2018年06月15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B5版

冯巩再演小百姓,这次老婆没跑,孩子也没跑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