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小心别跌入彼得怪圈

团队管理|小心别跌入彼得怪圈

案例:

Peter是一名热忱又聪明的程序员,他表现杰出,技术扎实,不久就被提升为项目经理。然而,在担任项目经理以后,他原先对软件设计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反而成了他的缺点。因为不管项目组工作量多么繁重,他还是会承揽任何他觉得有意思有难度的开发任务。他常常亲自动手,开发程序代码。致使项目组里总是堆着做不完的工作,显得一团糟,项目结案时间也是一拖再拖。

Peter不了解,老板并不在乎程序开发是否尽善尽美,他们只在乎能否按时,最好早日推向市场,以取得先机。Peter也不了解,大部分员工对薪资比对程序开发技术更感兴趣。因此,Peter对于他的老板和下属都不能应付得宜。从前他是一位能干的软件工程师,现在却成了不胜任的项目经理。

这种情况就是彼得原理的典型体现。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 ,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

彼得原理在现实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当领导思考“该提拔谁”的时候,经常陷入唯绩效论(虽然比任人唯亲要好得多),并最终导致彼得定律发生。将技术优秀的技术专家提拔为管理者,事实上的时常出现两种结局:公司少了一位特别能干的技术专家;公司多了一位糟糕的管理者。

彼得原理之所以出名,因为几乎所有团队都无法逃避它。虽然无法避免,却仍有减轻和解决的办法:

1. 企业的用人标准应以职位要求选择合适的人

随着团队的发展,从基层提拔中层领导是每个团队都需要考虑的事情,而提拔准则应以管理能力为主,业绩绩效为辅。

通常技术型管理者,往往从技术工作做起,按绩提拔,对技术专家有优势,便于指导技术工作,但也往往容易导致团队钻技术的牛角尖,而疏于沟通和协作。专业技术是他们最大的优点,也是他们最大的弱点。

2. 被提拔的管理者应及时调整角色,重心从理事变为管人

身为团队管理者,如果每天还都埋头于具体工作,那团队无疑已经深陷彼得怪圈,管理者做的事情越多麻烦越多,团队成员怨声载道,整体效率低下。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管人为先,理事在后,作为管理者,管理工作和具体工作大致满足80/20原则,这样的比例较为合理。除非有过管理经验,不然刚刚从基础提拔为Leader的新人都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把工作重心变为沟通和协调。能够对下属任人唯贤、各尽其职才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历代明君均有贤臣辅佐。正如刘邦所言:“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行军打仗我不如韩信,治国理政我不如萧何。但这三个人能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得到天下。”其实在公司里最应该做领导的人,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而是最会用人的人。所谓能力随时在变化:战争年代张良、韩信能力最强,国家安定萧何、陈平能力最强,唯一不变的是用人的能力。

企业亦如此,从地下室创业到成为跨国公司,各阶段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只有掌握好用人这一点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换句话说,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发挥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iWorker云ERP是一款功能全面的SaaS型企业管理软件,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管理和薪酬体系,实现对公司员工职业规划的全面管理。完善的HR管理系统,对不同级别、各个岗位进行详细的岗位研究,细化到每个职位对学历、管理能力、业务水平、性格倾向等胜任的要求,组织.可以就此参照挑选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晋升,有效避免彼得原理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