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里下河地區的糧倉

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裡下河地區的糧倉

丁桂興

網上購得一本九成新的《姜堰糧業史話》,紀建華編著,姜堰市糧食行業協會編印,張桂林作序,當時為姜堰市糧食局局長、糧食行業協會會長,有編者寫的後記。這本冊子沒有書號和出版社,從後記的時間推算,編印的時間大約在2007年6月後。

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裡下河地區的糧倉

《姜堰糧業史話》共分為二十三章,姜堰這片蘇中古老的大地上,編者從地域環境、地理位置、經營人物、社會事件等角度,揭示了從清末到民國時期的姜堰糧食業的興衰發展史,為研究當時的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裡下河地區的糧倉

1994年原泰縣撤縣建市,改為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2012年12月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泰州市姜堰區。長江、黃河、淮河共同孕育了江淮平原,位於江蘇省中部的姜堰,就地處在江淮的分水線上。姜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曾經的富庶繁華一度又稱為“金姜堰”。

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裡下河地區的糧倉

《姜堰糧業史話》記錄了該地區糧業發展的淵源。古海陵倉的遺址至今在境內俞垛鎮的倉場村,這裡自古以來就盛產稻穀。眾多古文獻在不時代均有記載。《漢書》:“吳有海陵之倉,倉為吳王劉濞所建。”西晉左思《吳都賦》:“酈海陵之倉,則紅粟之流衍。”唐朝駱賓王有:“海陵紅粟,倉儲之積糜窮。”一代吳王張士城曾在此處碾米屯糧。《民國泰縣誌稿》:“海陵倉,一名大倉,在坂倫正南包場莊。”姜堰地區處於長江三角洲與農業主產區的交集部位,向北延伸的溱潼鎮又是裡下河的水網窪地,以前一直是人少地多,地沃糧豐,水運便利成就了姜堰、溱潼兩鎮為裡下河最大的糧食集散地之一。老通揚運河舊稱運鹽河、上官河,河道上的運鹽輸糧,見證了姜堰糧食業的興盛風光;北運鹽河又稱泰東河,東臺到泰州的水上航線又把溱潼糧食業推向歷史的峰巔。

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裡下河地區的糧倉

明朝萬曆《泰州志》中記載有姜堰、溱潼、白米、淤溪、港口等古鎮,姜堰糧食業在蘇中的崛起,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來此經商創業,蘇州人經營皮坊,安徽人開茶葉號,鎮江人開設典當、錢莊、藥店、布號、土煙店等,無不利倍於市。作為糧食較大的集散地姜堰鎮,商業興旺,人口逐漸增多,形成了“賣不盡的西北,買不盡的東南”市場局面,隨著糧食中心轉移到姜堰鎮,民國時期的糧行遍佈於上壩、下壩的河邊碼頭,160多家糧行每天人來客往,經紀人穿梭不息,糧行倉庫裡的糧食進進出出,挑夫的號子聲不絕於耳。《姜堰糧食史話》在“北糧南銷”、“以工促商”、“以糧興業”、“商賈雲集”、“店規行約”、“市場風波”、“投機風險”等諸多章節裡重點敘寫姜堰鎮糧食市場的風雲變幻,讓人領略了姜堰鎮糧食業走過的不平凡歷程。

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裡下河地區的糧倉

溱潼鎮地處裡下河水網深處,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曾從泰州劃出,歸東臺縣管轄。新中國成立後,轉歸當時的泰縣管轄,是泰縣直屬重點鎮之一。民國年間是東臺縣糧食最大的集散地之一,後來居上,糧食業務超過了盛極一時的姜堰。彼時,到二十世紀30年代,最盛時糧行有100多家,王伯記、李衛記、儲源大糧行為陸陳公所之翹楚,溱潼糧食業市場風波大都由這3家左右,因為他們的糧食業務吞吐量較大。溱潼糧食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百業興旺,油米廠、糧行、米店、糟坊等應運而生,沿河遍佈糧行,商業興旺發達,整個糧食業行情一度超過姜堰,但興旺遲於姜堰,衰敗又早於姜堰。《姜堰糧業史話》“姜溱二王”、“姜溱風雲”等章節裡突出介紹了溱潼糧食業的發展概況。

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裡下河地區的糧倉

姜溱兩鎮糧食業自從1937年日軍入侵後,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後來日本投降,市場稍微有點起色,也是螢火之光,式微漸滅了。解放戰爭期間,姜溱兩地糧食業風光不在,飽經戰火的洗禮,糧食業務一落千丈,直到姜溱兩地解放後,仍然有部分糧食業老職工苦苦經營,後來經過國家的統購統銷,結束了裡下河糧倉輝煌的歷史。

那些年,這兩個古鎮曾是裡下河地區的糧倉

姜溱兩地舊時糧食業的興衰反映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的演變過程,並非沒有史蹟再挖,可以通過排查線索,進一步瞭解榮氏家族當年在姜溱兩鎮下伸機構的歷史概貌。溱潼鎮近年對城北社區拆遷改造,可以建立一座糧行博物館,向社會徵集摺子、蘆菲、籮筐、笆斗、秤、竹籌等糧行用具,展示那時候糧行發展的脈絡,為地方旅遊加大糧食文化風情的獨特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