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別有一番滋味在筆尖……

古韻猶存的村莊正在被貼著白瓷磚的大瓦房逐漸佔據,古老的民居日益廢棄凋零,村頭新修的小廟油頭粉面,光鮮亮麗,真正承載著古老歷史文明和鄉土記憶的老屋就像風燭殘年的老人那樣正在日漸離我們遠去了……

古民居,別有一番滋味在筆尖……

之前我曾經出版了一本書《觸摸,寺廟》

裡面本來有一些古民居的內容,後來因為各種原因

被“遺憾”的刪掉了

現在,我把這部分內容整理出來

或許,他們沒有寺廟那樣雄偉

但,作為民居,別有一番滋味在筆尖……

泉之頭古民居

在故城鎮東北方向快到榆社縣界的地方,有座不起眼的小村莊叫做泉之頭,村東頭有一眼清泉,其水清澈爽口,飲之微甜,從石壁上年代久遠的石雕龍頭口中奔流出來,終年不息,匯入村旁小河。相傳這口泉水乃是八仙中的李鐵柺所留,號稱萬泉之首,泉之頭的名字因此而來。

古民居,別有一番滋味在筆尖……

這裡原名馬家莊,明代有陳姓族人的祖先遷居到此,歷經數代繁衍發展,日漸興盛,成為村中第一大姓,陳氏後代為官從商者不少,自清中期連續三代有在朝為官者,經商則多以典當行業為主,北到京城,南至廣州都有陳氏家族的商號,可謂盛極一時,也自那時起,開始在村中大規模修建起了陳氏宅院。

古民居,別有一番滋味在筆尖……

因村子三面環山,受地形限制,分成多個院落,因地制宜沿著山腳下排布,也有種說法認為基於風水的因素,眾多的宅院是按照八卦的方位進行修建的,並且都有著濃郁的自身特點,與晉東南其它地方的古民居差異很大。從現存的院子看,也都是四合院佈局,分為相連的多進院落,前部的廳堂多為單層,最後一進的正房則為寬大的兩層樓閣,比如畫面上這戶老宅,前院多半已經荒廢,但最後一進院裡的樓閣尚且基本完好,這座樓南向而建,面闊五間,單簷懸山頂,一層有門廊,登樓木梯設在門廊右端,兩層之間突出的梁頭部位都雕刻成遒勁逼真的龍頭。

古民居,別有一番滋味在筆尖……

老樓閣上的龍頭裝飾

村中還有類似的樓閣卻不見這樣的龍頭裝飾,住在這老宅中的大爺說,這是祖上悄悄搞的,外人不知道,要不可了不得了。二層無門無迴廊,全部為格扇窗。這座樓東西兩旁連建有略矮的配樓,前邊左右原有廂房,廂房與樓閣之間有拱門連接,又可通往東西跨院裡,如今這所老宅只有部分殘存,當初高門大戶的宅邸,如今淪落成了大雜院,各種雜物堆塞其間,甚至氣味刺鼻的馬廄也設在院中,我坐下畫畫的位置身後就是馬廄的圍欄,一匹棗紅馬在裡邊不住的打著響鼻。院裡的大爺說他的子女都在城裡,但他還是喜歡在鄉下生活,住在祖上留下的老房子裡,他捨不得這房子,也捨不得馬,但房子越來越破敗,眼睜睜看著一點點的塌壞,心疼的不得了,卻又無能為力。其實像這戶仍有人居住使用的老宅子境況還算是好的,緊鄰他東邊的一戶三進院老宅則荒廢很久,現在是樑架糟朽,門窗不存,房倒屋塌,徹底走向毀滅了。

沿著村中水溝繼續向西南信步尋訪,又發現一處坐西朝東的老宅子,外牆已經無存了,現存前後兩座院子,後院的兩層五開間懸山頂樓閣與之前畫過的基本一樣,前院的正房坐南朝北,面闊三間懸山頂,屋頂覆蓋灰瓦片,簷下出門廊,現在後牆已經倒塌,整體構架向右嚴重傾斜了,也許只需一場暴風雨,這一切就會化為瓦礫。倒是左右的廂房尚且完好,我趕緊把眼前的場景畫下來,算是一種紀念吧。破敗的老宅院中,死一般的沉寂,只有一隻不知從哪家跑來的大公雞東張西望,似乎也在參觀。當我的畫接近尾聲時,後院裡的大叔扛著一根串了兩個膠皮輪子的車軸走進來,往廂房牆邊戳著的架子車上一安,推車幹活去了。

古民居,別有一番滋味在筆尖……

古韻猶存的村莊正在被貼著白瓷磚的大瓦房逐漸佔據,古老的民居日益廢棄凋零,村頭新修的小廟油頭粉面,光鮮亮麗,真正承載著古老歷史文明和鄉土記憶的老屋就像風燭殘年的老人那樣正在日漸離我們遠去了,每次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心中都感到特別壓抑和沉重,每一次的發現和描繪都有可能是永遠的告別,不知道在蒼茫的大山深處,類似泉之頭這樣的古村落到底還有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