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二字其实另有其字,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黄花闺女”

古代人通常会形容未出嫁的女子为“黄花闺女”,由于,古代贞节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传统的“黄花闺女”不同于现在的“未婚女性”,准确来说应该是“处女”。

“婚姻”这两个字在古代的叫法与现在相同,写法却有些差异,古代通常会把这两个字写作“昏因”。原来,在古代的结婚仪式中,男方并不像现在那样清晨接亲,而是选在黄昏时前往女方家接新娘,“昏”字便由此而来。新郎抵达后,新娘跟着新郎出门,“女因男而来”,“因”字便由此而来。

“婚姻”二字其实另有其字,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黄花闺女”

一男一女,一嫁一娶,是为“昏因”。

并且,那些未经历过“昏因”的女子,与已婚女子在打扮上也大不相同。未婚女子通常会在脸上“贴黄花”,当然,不是将真正的黄花粘在脸上,所谓“黄花”是一种由花粉炼制成的粉饼,再用云母片、薄芝片剪成漂亮的花鸟形装饰,沾上一层黄花粉以后贴在脸上。在古代,但凡做这种妆容的女子全都是少女,后来“黄花闺女”一词就专门指代未出嫁的女子。

《木兰辞》中有一句“对镜贴花黄”讲的就是未婚的木兰对着镜子化少女妆,从这部文学作品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少女贴黄花”这一风俗在东晋之前就已经流行开来。

“婚姻”二字其实另有其字,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黄花闺女”

那么,“黄花”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呢?“黄花闺女”一词,普天下几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来都是出自于金陵。

根据宋朝李昉等人编撰的作品记载的故事,南朝刘宋时期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某日在深宫中与宫女们玩耍,嬉戏累了后随便躺在含章殿的屋檐下稍做休息。当时正值正月,梅花开得正盛,随着缕缕微风袭来,满园的梅花随风飘落,正巧有几朵飘到了寿阳公主的头上。寿阳公主的汗水沾染了梅花,在额头上留下梅花形状的痕迹,使本就水灵的寿阳公主更加美艳。

皇后见寿阳公主额头上的花痕十分美丽,竟然让寿阳公主留着花痕,连连观赏了三天才舍得让她洗掉。宫女们觉得以梅花化妆这件事很奇异,所以,纷纷模仿寿阳公主,将花痕留在脸上,这种妆容也就是后来“梅花妆”的由来。由于,这种妆容源于寿阳公主,所以“梅花妆”又被成为“寿阳妆”。

“婚姻”二字其实另有其字,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黄花闺女”

之后,“梅花妆”逐渐从宫廷风靡到民间,得到大量年轻女子的追捧。事见宋代李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由于,梅花有季节限制,且其他花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之后,这种妆容不再局限于梅花,各种花痕都出现在少女们的脸上,直至后来黄花成为未婚女子们的主流。这种习俗从南北朝一直延续到金、辽两方异族势力入主中原,逐渐消失殆尽。

“婚姻”二字其实另有其字,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黄花闺女”

虽说,未婚的妙龄少女不再以“黄花妆”作为标志,但是,“黄花闺女”一词却成了未出嫁的少女代名词,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有种说法是“黄花”为“菊花”,从这又能引申出古代的贞节论,人们称未婚少女“黄花闺女”不仅代表这个姑娘尚未婚配,还有夸赞姑娘心性纯良、天真烂漫、品行贞节的意思。

古代有德行的女子将“贞节”放在首位,出嫁之前倘若与莫名其妙的男子有染,则会遭到舆论谴责,连带着家人全都抬不起头。丈夫死后推崇守节,立贞洁牌坊,此谓“一女不侍二夫”。古代女子的贞节与古代男子的气节相对应,形容男子有骨气有气节通常会以竹、松借喻,而菊花就是女子守身如玉的最好象征。由此看来,这种将“菊花”作为“黄花”的说法极其符合古人的道德观。

“婚姻”二字其实另有其字,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黄花闺女”

然而,这种封建的“贞节”观荼毒中国女性数千年,如今,被废止已成了必然趋势,“黄花闺女”一词到了今天只是形容未婚配的女子,并不特指处女。并且,在中国某些地方的农村,也会把黄花大闺女称为黄毛丫头,黄毛即女孩子两鬓的细小绒毛。在女子出嫁时老人会用白泥拔掉或剃掉新娘两鬓的绒毛,作为女孩成为女人的仪式。

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许多词语的含义与古代大不相同。有些词从褒义便为贬义,有些词则由单义演化成多义。

古代曾把剪径劫财的家伙称为“贼”,而把小偷小摸的家伙称为“盗”,时至今日这两个字的意思已倒置,偷东西为“贼”,抢劫为“盗”;而“风流”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在古代这是个褒义词,在许多诗句中都用风流形容潇洒的才子,到了现在这个词只会让人想到花心的坏家伙。又如“卑鄙”一词,古代人以卑形容人地位不高,“鄙”则代表人的知识匮乏,这两个字在古人眼里只是不褒不贬的形容词,到了今天“卑鄙”一词则专门指代人品行恶劣,成了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婚姻”二字其实另有其字,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黄花闺女”

纵观古今异义之词,我们似乎能够从中看遍历史变迁,或许,这便是文学与历史的魅力所在。

『《黄花闺女的由来》、《木兰辞》、《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