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中國茶葉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龍井路旁雙峰村。1990年10月起開放,是國家旅遊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興建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收藏有4000多件展示我們茶文化和歷史文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館藏的歷史茶具。

本文根據2011年出版的《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文物精粹》整理而成,收集了館藏的歷代茶器精品,由於信息量過大,將以朝代劃分,分為四期向大家推送,今天為大家送上“唐以前、唐及五代”茶器。

圖片翻拍自書籍,存在色差,不過已經將質量保存在最大。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留下郵箱,我們繪給你發送未經壓縮的大圖。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良渚文化 灰陶雙鼻壺

直口,圓形腹,圜底,口部兩側有耳,中穿小孔,俗稱雙鼻壺。灰色陶胎,快輪拉坯而成,器薄勻整,外披以黑色陶衣,年代久遠有些剝落。我國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過,當時並未出現專用茶具,此類陶壺可看成茶具的源頭。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春秋 原始瓷弦紋碗

原始瓷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發展至春秋時期已經十分成熟。碗內壁留下拉坯時的弦紋痕跡,成為鑑定春秋戰國時期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陸羽《茶經》中有春秋時期晏子飲茶的記載。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盤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兩側有耳。此原始瓷三足鼎器型仿青銅器,系陪葬用的明器。戰國時期南方一帶的士人已經飲茶,煮茶是當時的主要的飲用方式。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漢 青銅獸耳釜

斂口,鼓腹下垂,圓底。口沿有雙耳,設計成螭龍的雙角向內,龍首向外張昂,龍身為圓環形,龍尾上翹。造型靈逸,構思巧妙。

漢王褒《僮約》中已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之記載。飲茶在司馬相如等文人中已經較為普遍,當時以煮茶為主。此青銅茶釜系當時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漢代的飲茶生活由此可見一斑。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東漢 原始瓷灶模型

系陪葬的明器。由火膛和煙囪及灶體組合而成,灶體上再承一雙耳釜及斂口釜,是東漢時期灶臺的真實寫照。

據文獻記載,東漢時期飲茶已經在南方四川一帶的士人之間流行,不過當時基本上以煮茶為主,稱為“茗粥”。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南朝 青釉點褐彩刻蓮瓣紋盞託

口部微斂,淺弧腹,平底。口沿裝飾褐彩,內刻十一瓣蓮花,並留下五塊珠墊燒的痕跡,時代特徵明顯。系承盞的茶托,以防止茶杯燙手而專門設計。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南朝 青釉點褐彩碗

敞口,弧腹,平底。灰白胎,器身施一層薄薄的青釉,伴有自然的開片現象。口沿一圈點褐彩作為裝飾,器內底刻蓮瓣紋。南朝時期,瓷器流行以褐彩作為裝飾,同時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陶瓷上大量出現蓮瓣裝飾。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越窯青釉橫把壺

小口,圓形腹,小圈足。壺肩一側有一方形銎,與之成90度角的一側有六方形壺流。壺口還配小圓蓋。釉色青黃,釉層較薄。此橫把壺系煮水器。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長沙窯青釉“茶埦”

器型與別的茶碗無異,奇在碗內底心有“茶埦”二字刻款,是此類型碗作為茶碗的有力證明。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白釉煮茶器

該套茶具為陪葬的茶具模型,由茶碾、茶爐、茶釜及茶盞託組合而成,出土於河南洛陽,較為系統地反映出唐代煮茶的情景。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釜

由風爐和茶釜兩部分組合而成,風爐呈筒狀,上侈下小,爐門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爐上半部以鏤雕三珠形作為裝飾,下腹部開爐門,爐門為壺門式。茶釜折沿,淺弧腹,口部有兩環形耳。風爐外施黃釉,裡面不施釉。茶釜內部施黃釉,外部澀胎不施釉。

唐代以煮茶為主要的飲茶方式,因此風爐及茶釜皆為重要的茶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白釉茶爐及茶釜與同墓出土的唐白釉茶碗、茶臼以及白釉陸羽俑,成為唐代飲茶方式的重要物證。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鞏縣窯外茶葉末釉裡白釉茶鐺

直口,弧腹,圓底,下承三外撇式足,並附葉形把柄。器型防唐代金銀器。茶鐺是煎茶用具之一,在唐宋詩文中多次被提及。鞏縣窯位於河南鞏縣,是唐代重要的窯口,燒造品種豐富,除了白釉、黑釉、黃釉外,還有著名的三彩器。此茶鐺的獨特之處在於外茶葉末釉裡白釉的組合施釉法,在鞏縣窯同類器中也屬少見。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邛崍窯黃釉茶銚

煮茶器。口沿有唇,深弧腹,平底。器腹中間有一竹節形橫把,與之成90度角的一側有匜形流。磚紅色胎,帶有強烈的的四川邛崍窯瓷器的地方特色。器腹只施半釉,器內也不施釉,系實用器。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蕭翼賺蘭亭圖》中有煮茶的場景,爐子上放的就是茶銚,此茶銚可與之相互印證。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邛崍窯位於四川省邛崍縣的固驛鎮和什方堂,以唐宋時期為盛,所產瓷器胎色以土黃色、醬黃色、灰色為主,釉色以青、褐、黃、綠為主,胎釉之間上化裝土,以燒製生活用品為多。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越窯青釉撇足碗

深腹、圈足外撇。灰胎,器身施青釉,釉層薄,釉面青中泛黃。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鞏縣窯綠釉碗

直口,深腹,餅形足,灰胎,器裡及器上腹部施綠釉,近底足部分無釉。碗內底留有三個支釘支燒痕跡。鞏縣窯除燒白釉瓷外,還是當時三彩器的重要窯場。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白釉碗

唇口,斜腹,玉璧底。器內外施白釉,釉層較薄,施釉不勻。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越窯青釉水注

外撇口,粗短頸,溜肩,圓鼓腹,平底。肩兩側有雙環形系。肩頸相交處有一側有一扁平執柄,與之對應的另一側有六角短流。器外施青釉,釉色稍泛黃,近底處無釉。是典型的唐代器型,造型飽滿。唐代水注器身普遍豐滿,流比較短,敦樸厚重。唐代煮茶的主要茶器為風爐和茶釜,水注作為輔助茶器系裝水之用。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時期,隨著點茶的出現,水注才成為重要的茶器而大展其才。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越窯青釉玉璧底碗

敞口,斜壁,玉璧底足,典型的唐代初期形制。灰白胎,青釉稍泛黃,並有不規則的開片。這種玉璧底碗在唐代有個專用的名稱叫“茶甌”,專門用來飲茶。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長沙窯綠釉茶釜

斂口,束頸,鼓腹,圜底,下承三足,口沿立兩耳。釜最早出現在石器時代,是一種炊器。以陶器及青銅器為多,部分為瓷器,唐代盛行煮茶,茶釜系重要的茶器之一。

長沙窯位於湖南長沙市郊銅官鎮瓦渣坪,故又稱“銅官窯”,是唐代南方規模較大的青瓷窯場。始燒於初唐,興盛於晚唐,終於五代。長沙窯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銅作為高溫著色劑應用到瓷器裝飾上,燒出了以銅紅為裝飾的彩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也是我國釉下彩繪的一個里程碑。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鞏縣窯綠釉茶釜

圓口,厚壁,鼓腹,圜底。肩部立有雙耳,因觀之如匍匐的兔子,當地人俗稱為“兔耳罐”。胎質較為疏鬆,口沿到器腹2/3處施綠釉,近底處無釉。

鞏縣窯位於河南鞏縣,始燒於隋代,盛於唐,五代時衰落。唐代主燒白釉瓷,還有黑釉、茶葉末釉及三彩陶。三彩陶胎質灰白,釉色以黃、綠、紅、藍為主,也有單彩陶,此綠釉釜是當時主流產品。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銀茶則

呈橢圓形,柄有一定的弧度,曲線優美。以銀為原材料製作,呈黑漆古般效果,光可鑑人。

陸羽《茶經 四之器》中對茶則的解釋為“量也,準也,度也”。不僅舀取茶末,還起到量度的作用。《茶經》記載,唐代的茶分為“粗茶、散茶、末茶及餅茶”,皆需碾末煮飲,茶則起到了“量末”的作用,也就是說在水煮至第二沸時,用茶則舀取適量的茶粉放入水中煎煮。以煮一升水為例,正常情況舀一“方寸匕”的茶末。“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可見,茶則在唐代是不可或缺的茶具。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銅茶則

呈尖桃形,長柄,柄部刻若干線條作為裝飾。唐代茶則的材質多種多樣,除皇室宮廷喜用金銀茶則外,民間喜用銅、鐵、竹為材,還用“海貝、蠣蛤之屬”。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銅盒

由盒身及盒蓋兩部分組成。盒蓋微拱,弧面圓潤。盒身下部漸收,小圜底。

唐代有各種形制的盒,大致可分為粉盒、油盒、鏡盒,材質也多樣,常見的有陶瓷類,還有金銀類或鋼鐵類。陸羽《茶經》中提到茶盒,只不過陸羽提倡以“剖巨竹”製作茶盒,以貯茶末。由經可知,唐代各種盒器中,有一類是貯存茶末之用的茶盒。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越窯青釉帶託盞

由託及盞組合成完整的一套。盞直口,弧腹,圈足。託圓唇口,大折沿,內凹以承盞,寬圈足。灰白胎,釉色青中帶黃。

唐代越窯的分佈區越州一帶也是重要的產茶區,因此越窯生產大量的茶具,僅茶盞託的造型就達十餘種,這只是其中之一。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邢窯白釉碗

唇口,坦壁,矮圈足。白釉瓷器最早出現於北齊,經過隋代的發展,到了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分佈格局。北方以邢窯白瓷為代表,南方以越窯青瓷為代表。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邛崍窯茶研

研磨餅茶的器具除茶碾外,還有茶研及茶磨。此茶研子口,斜腹,餅足,呈淺盤狀。器內以戳狀器戳印坑坑窪窪的小凹點,以器裡為中心向器口呈放射狀分佈。下是這些不平整的小凹點,在研磨茶餅時起到重要作用,當然還需要藉助棒杵配合使用。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石質三系茶釜

整個茶釜以整石剜挖而成,並在器口鏤雕出三個圓形系耳以穿繩繫帶之用。釜身一側剜挖出匜形流。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白釉帶託盞

盞敞口,斜弧腹,矮圈足。茶托呈卷荷形,中有凹圈下陷,以承茶盞。晚唐開始,流行花口盞及託,盞託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當時基本上以圓形茶盤上承碗盞,後隨著飲茶興盛,盞託的形制頗多,茶托有內凹也有上凸如高臺子。盞口有圓形的也有花口的,在實用功能基礎上,藝術效果不斷加強。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石質茶釜

以整石剜挖而成,釜口微上揚,深垂腹,圜底。石質青中泛黑,並伴有星星點點的芝麻點。《茶經》推崇以山東萊陽石製作茶釜,事實上,在出土的石質茶釜中,以滑石質佔多數。仔細觀察此茶釜,口沿下部的肩部兩側留下有鐵繡痕跡,推測當時使用時,有鐵環繫住兩側,懸吊起來放在火上煮茶。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白釉橫把壺

該壺出土於浙江紹興一帶,釉層剝蝕厲害,壺流內殘留泥土。湖南長沙窯、四川邛崍窯均有同類器型出現,系當時煮水點茶的重要茶具。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白釉茶研

唇口矮斜腹,造型如碗,小平底。外部施白釉,內部無釉,並以蓖狀工具刻畫網格狀,以中心的圓點向外輻射,分為四個區域。茶研又叫茶臼,與棒杵配合使用,把餅茶或散茶研磨成粉狀,在唐宋時期以煮茶或點茶為主的飲茶方式下,茶臼是重要的茶具之一。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唐 越窯青釉龍柄茶則

量器的一種。面呈鏟形,龍首柄,製作精巧。唐代茶則通常以木、金、銀為製作材料,瓷質茶則並不多見。在越窯瓷器中,茶具是一大門類,茶釜、茶則、茶盞託、茶甌、茶碾等都是唐代越窯茶具的代表。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五代 越窯青釉水方

小唇口,鼓腹,下脛部內收,平底,內外施青釉,釉面泛黃,釉層較薄。《茶經》裡提到水方,是煮茶時放在一邊貯水的容器,“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裡並外縫漆之,受一斗。”木製水方不太容易保留至今,事實上,陶瓷的水方也是當時煮茶的重要瓷器之一。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五代 越窯青釉碗

侈口,弧腹,玉環底足。外壁有四道壓稜作為裝飾,內底留有12塊墊珠的墊燒痕。晚唐五代出現點茶,當時的茶碗分為小盞及大碗兩類,小盞直接飲用,大碗又叫分茶碗,通常在大碗裡點好茶,飲用時再用茶勺舀出放入小盞中飲用。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五代 越窯青釉花口碗

十瓣花口,弧腹,平底,灰白胎,器內外施均勻的青釉,釉色青中泛黃,釉層較薄,底有墊燒痕跡。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宮樂圖(局部)

唐代的茶碗又稱“茶甌”,“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宮樂圖》裡有唐代宮女飲茶的場景,茶桌上放著茶甌。茶甌有敞口及花口之分,初唐基本上以敞口為主。到了晚唐五代時,受金銀器的影響,瓷器口沿流行花口,此越窯青釉花口碗就留下了時代的印記。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五代 越窯青釉葫蘆形壺

造型呈葫蘆形,蓋鈕設計成瓜蒂形,壺腹一側有長流,另一側有扁條狀柄把,灰白胎,釉薄而瑩潤。

到了晚唐五代,我們的飲茶方式有些改變,已經出現了點茶。因此,初唐、中唐時期的短流水注漸漸變成了長流的執壺。到了宋代,點茶、鬥茶成為主流飲茶方式後,執壺(湯提點)才成為重要的茶具。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五代 白釉花口盤

盤口如五瓣蓮花,俯視如一朵盛開的白蓮。白胎,器身施白釉,釉色肥腴溫潤,器型規整。唐代盛行茶會或茶宴,茶桌上除配備茶湯外,茶點也是不可或缺的。此白釉花口盤盛放茶點,為文人茶會增添不少韻致。

典藏: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曆代茶器(之一):唐以前、唐、五代

五代 白釉帶託花口盞

由託及盞兩部分組合而成。盞口呈五瓣花形,託呈卷荷形,組合之後如一盛開的荷花。五代的茶盞造型風格各異,體現了陶瓷審美的新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