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清華大學的校訓?

如何理解清華大學的校訓?

今天的清華已經不是歷史上的清華了,以1949年為界,前後完全是兩個清華。1949年前的清華,當時的校長梅貽琦是要把清華建成東方的哈佛,也就是文理兼融並蓄的大學,文學院、工學院、理學院都很全,是一個大師薈萃的地方。1949年以後的清華就完全變成了一個工科學校。所以從學科結構上來看,這也不是同一個清華,不能用同一種核心精神來概括這兩個清華。

我比較喜歡1949年以前的清華,不是特別喜歡1949年以後的清華的這種風格,但是到1984年以後又好了一些,綜合的佈局慢慢恢復了,現在的清華也不再是一個完全的工科學校了。

如何理解清華大學的校訓?

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易經裡的話。聽一位老先生說,這八個字是拿來概括一箇中國人的人格的。我個人認為自強不息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們考進清華就是自強不息的結果。但考進清華以後,有人是成功的,有人是不成功的,都是自強不息的人,為什麼就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呢?這就要說到“厚德載物”了,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更高的層次。

我覺得“自強不息”是容易做到的,但“厚德載物”是一個更高的要求,需要歲月的積澱,需要你整個人都沉下來。也有一些人很“厚德載物”但卻並不“自強不息”,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要求並不是很嚴格。這就需要一個平衡,但是在兩者之中,我覺得“厚德載物”更難做到。

“自強不息”好像是君子獨善其身,自己努力去達到一個目標,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因為你畢竟是可以控制你自己的手、自己的腦子和行動的。而“厚德載物”則是一個你和周圍的人動態交互的過程,是一個“兼濟天下”的過程。完善了自己以後,你還必須“厚德載物”,把整個大地都承載起來,把你的熱量傳播出去,這是比較難的。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如何理解清華大學的校訓?

所以說清華的校訓非常好,它概括了一個成功的人應有的兩種品格。另外,我最喜歡的清華的校園風格是它的建設性。李敖在清華演講,他說:“我勸你們年輕人不要做自了漢。”所謂“自了漢”就是光顧著自己爽就行了。清華人最好的一點就是有建設性,當我看到一個問題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怎麼去解決它,怎麼去改變它,這是很好的。

但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做事情很機械化,靈活性不夠,人文關懷也不夠。這個環境也過於打壓個性,比較追求共性與和諧,辯論較少,這對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是很好。

清華的輝煌歷史無非來自兩部分校友,一部分校友是建國以後工科的那些“兩彈元勳”之類的人,另一部分人就是1949年以前的大師。真正意義上的大師在1949年以後的清華已經很少了,我們能想像出來的人,包括楊振寧,都是1949年之前的清華學生。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說:“大學者,大師之謂也,非大樓之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