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而智慧的方法論——三點論

中國傳統而智慧的方法論——三點論

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不僅樹立了時代相傳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而且交個我們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思維方式,即三點論。

三點論萌芽於老子《道德經》之中,而成熟於《中庸》之內,經過歸納起來,就是三點論。《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大意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淮南子•天文訓》對它的解釋:“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中國傳統而智慧的方法論——三點論

這段話已經提出來三點,道是一點(原點),二就是陰與陽(兩點),三就是陰與陽兩點之間的中點。這中點與原點在某種程度是保持了一致性,同一性。紛繁複雜的世界是由三點構成,因此,我們可以從三點入手,去認識世界,技術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真正將三點上升到方法論是老子之後的孔子《中庸》。

《禮記•中庸》記載:“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說:“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徵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錯的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把別人對的和好的意見宣揚出來,再將眾人過與不及的意見加以折中,取其中道,施行於民眾,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為舜帝的原因吧!”

中國傳統而智慧的方法論——三點論

這是中庸思想在領導方法上的運用,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首先廣泛徵詢群眾意見,包括淺近的意見;然後進行隱惡揚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篩選,留取有價值的意見;最後“執其兩端取其中”,作出正確決策,貫徹到民眾中去。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這句話演變為“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簡稱為“執兩用中”。比如,拿起一根木頭的兩端,會發現一端粗,一端細,選擇兩端中間不粗不細的一部分,來留作所用。兩端就是兩點,中,就是中點。這種“執中”的方法就是三點論。

中國傳統而智慧的方法論——三點論

一切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故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把握分寸,看準火候。只有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做到適當的程度,才能達到更理想的效果。這個適當的程度就叫做“中”。若能恰到好處地掌握住適度,就叫做“執中”;偏離了這個度,就是失中。由於用適中的方法辦事能符合實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確之意;又因為用“執中”的方法處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三點論的核心是中點,所以又稱為中點論。從《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可知,中點源於原點,即是道,因此,中點論,亦可稱為中道。

孔子對“中”有深刻的認識,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說,中道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實際應用上,找到事物的中點,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圓滿方法。具體而言,將遇到的任何事物作為一點(陰),然後找到與之對立的另一點(陽),根據這兩點便能夠確定其中點。

以治癌為例。扶正為一點,祛邪則為另一點,它們的中點就是扶正祛邪兼顧。三點論告訴我們,單純祛邪,單純扶正,都是不可取的。應當扶正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從中明白,放化療是一種祛邪手段,一定不能過度,過度會傷害正氣,記住要扶正。同時,癌症病人不能盲目進補(扶正),否則會滋生邪氣,要適當祛邪。

中國傳統而智慧的方法論——三點論

現在時令到了夏季。天氣很熱,熱是一點,自然會用冷(一點)來對抗它。若從三點論知道,冷熱之中點是不冷不熱,夏天不能過分貪涼,我們的降溫要適度,無論是用空調、吃冷飲還是衣著,都要有所節制,否則會耗傷陽氣,所以古人提倡“春夏養陽”。

再以人際交往來說,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怎樣的距離?如果把近作為一點,那麼遠就是另一點。從三點論來說,最好的距離就是不遠不近,也就是平常所說的不即不離。有人將人比作冬天裡的刺蝟,如過分疏遠就會各自覺得寒冷,但過分接近又會相互刺傷。人與人之間倘能保持不即不離的距離,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地步,就能在紛繁多變的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中國傳統而智慧的方法論——三點論

三點論是從一點論和兩點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點論就是道學,很難把握。兩點論就是陰陽理論,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三點論兼有一點論與兩點論的優點,可操作性強,能夠打開思路,將我們的視角放開,不會顧此失彼,更是中庸之道的體現,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