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古譜爲何只有序盤中盤的記錄?原因竟然是這樣!

圍棋可謂中華之國粹、棋類之鼻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上古時期即有"堯造圍棋"的傳說。東晉張華《博物志》記載:"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說明晉代人已經認可圍棋的教育和啟發智力的作用

東漢馬融的《圍棋賦》從兵法的角度這樣描述圍棋:"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看來古人用圍棋訓練軍人成為常態。

南北朝時期,下圍棋被稱為"手談"。可以看出圍棋不再是士大夫的專利,民間百姓也可下圍棋。

唐朝時圍棋更是風靡全國,官府還專門設立"棋待詔"制度。所謂棋待詔,就是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職業棋手。這種制度從唐朝至南宋延續了500多年。

圍棋這麼流行、這麼風靡,古代流傳下來的棋譜為何只有序盤中盤記錄,鮮有一盤終局的記錄?

宋代李逸民編寫的《忘憂清樂集》是最早記錄古譜的書,其中記載了三篇帝王詔見專業高手的對弈記錄,這三盤棋沒有一盤是下完的。"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面"只有43手,序盤階段就結束了;"晉武帝詔王武子弈棋局"只有83手,勉強算中盤戰鬥剛剛開始;"明皇詔鄭觀音弈棋局圖"只有77手,雖然白棋左下角、右上角作戰得利,但離分出勝負還早。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後面的棋譜遺失?還是後面的進程忘記記錄?顯然都解釋不通。

圍棋古譜為何只有序盤中盤的記錄?原因竟然是這樣!

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面

圍棋古譜為何只有序盤中盤的記錄?原因竟然是這樣!

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面

我們想象一下當年的場景:皇帝詔見棋待招進宮下棋,應該環境優雅、茶點伺候、宮娥環伺、專人記譜,局後覆盤,皇帝一高興再陪皇帝共進午餐或晚餐。在這樣條件下,遺失棋譜、忘記記錄顯然說不過去。皇帝就沒下完過一盤棋?

再看當代現實經常會有的一個場景:兩位公司老總相約"手談"一局,棋局中有意無意的"閒談"了幾句雙方公司的合作切入點,飯點兒到了,手談到此為止,一盤沒下完的棋的使命其實已經結束了。

對照古今場景,參照一些史料你會豁然發現,圍棋在古代除有益智、占卜、軍事、娛樂等功能外,其實它最重要的功能是搭建了一個大眾交流平臺。

兩人相約"手談"只是表象,是一個刻意尋找的藉口,至於"手談"背後的目的,對弈雙方心知肚明。他們所需求的是對弈的過程、對弈中要談的事情,而不是對弈結果。

所以,在圍棋成為競技體育項目之前,只下半盤棋、不談論勝負,古譜只有半盤記錄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且它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那就是談不成事情,雙方是“手談”並不是談判,也就不會尷尬,一句承讓、承讓一切就都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