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古谱为何只有序盘中盘的记录?原因竟然是这样!

围棋可谓中华之国粹、棋类之鼻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上古时期即有"尧造围棋"的传说。东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说明晋代人已经认可围棋的教育和启发智力的作用

东汉马融的《围棋赋》从兵法的角度这样描述围棋:"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看来古人用围棋训练军人成为常态。

南北朝时期,下围棋被称为"手谈"。可以看出围棋不再是士大夫的专利,民间百姓也可下围棋。

唐朝时围棋更是风靡全国,官府还专门设立"棋待诏"制度。所谓棋待诏,就是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职业棋手。这种制度从唐朝至南宋延续了500多年。

围棋这么流行、这么风靡,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为何只有序盘中盘记录,鲜有一盘终局的记录?

宋代李逸民编写的《忘忧清乐集》是最早记录古谱的书,其中记载了三篇帝王诏见专业高手的对弈记录,这三盘棋没有一盘是下完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只有43手,序盘阶段就结束了;"晋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只有83手,勉强算中盘战斗刚刚开始;"明皇诏郑观音弈棋局图"只有77手,虽然白棋左下角、右上角作战得利,但离分出胜负还早。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后面的棋谱遗失?还是后面的进程忘记记录?显然都解释不通。

围棋古谱为何只有序盘中盘的记录?原因竟然是这样!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围棋古谱为何只有序盘中盘的记录?原因竟然是这样!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我们想象一下当年的场景:皇帝诏见棋待招进宫下棋,应该环境优雅、茶点伺候、宫娥环伺、专人记谱,局后复盘,皇帝一高兴再陪皇帝共进午餐或晚餐。在这样条件下,遗失棋谱、忘记记录显然说不过去。皇帝就没下完过一盘棋?

再看当代现实经常会有的一个场景:两位公司老总相约"手谈"一局,棋局中有意无意的"闲谈"了几句双方公司的合作切入点,饭点儿到了,手谈到此为止,一盘没下完的棋的使命其实已经结束了。

对照古今场景,参照一些史料你会豁然发现,围棋在古代除有益智、占卜、军事、娱乐等功能外,其实它最重要的功能是搭建了一个大众交流平台。

两人相约"手谈"只是表象,是一个刻意寻找的借口,至于"手谈"背后的目的,对弈双方心知肚明。他们所需求的是对弈的过程、对弈中要谈的事情,而不是对弈结果。

所以,在围棋成为竞技体育项目之前,只下半盘棋、不谈论胜负,古谱只有半盘记录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且它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那就是谈不成事情,双方是“手谈”并不是谈判,也就不会尴尬,一句承让、承让一切就都过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