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知識與細菌同時集結:一個積壓了200噸舊書的書販

“布衣書局”,一家有名的網上舊書店,直到我看了《書販笑忘錄》,才知道“布衣書局”曾經有這麼不易,老闆居然積壓了200噸舊書砸在手裡。

激情之車開了過去

“布衣書局”的老闆真名叫衚衕,網名“三十年代”。他起步於本世紀之初那幾年,那時他在天涯社區賣文史類舊書,喜歡預告自己將在晚上九點或十點貼出書單。到了點,就一定會有很多人守在論壇上,反覆刷新瀏覽器,等著在第一時間跟帖搶書;然後他在線下把書給買家送去。就這樣他認識了很多擁躉,其中一個人後來成了他的好朋友、合作伙伴,也就是《書販笑忘錄》的作者陳曉維。

陳曉維去了衚衕租住的平房,房間裡有上萬冊舊書,他感覺書是那間房的主人,衚衕則是“舊書僱來的一個小時工”。

2004年,陳曉維和衚衕一起開了“布衣書局”,辦公室租的是張治中的老公館,這是一段快樂的日子。

衚衕把一捆一捆的舊書從潘家園的地攤上、從書販子的家裡裝進麻袋,運回“布衣書局”,拆捆、標價、碼放、拍照片、最後寄出。他還策劃一些文化活動,新書的籤售、知名藏書家的訪談等等。

對於要賣的每冊舊書,無論經濟價值如何,他都儘可能地把工作做足,竭力挖掘出其中的主要賣點:學術上的貢獻、在歷史進程中顯現出的特殊意義、再加上一兩句恰到好處的煽情的結束語。他希望自己對一本書的描述,能夠成為一個標杆,以後再有人要賣同一本書,只需把他寫的說明文字原樣照抄就行了。當然,這一來書籍銷售的時間成本也大大增加了。

合作了近3年,陳曉維痛苦地發現,衚衕不是做生意的料。只要手裡有一點錢,他會立刻把它變成書,所以書店永遠處於現金匱乏的境地;進貨快,出貨慢;惜售;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回報極低的普通文史書上。潘家園的書販子都特別喜歡這個愛撿“破爛“的傢伙,他們總是把自己賣了一圈砸在手裡的殘羹剩飯,用輛小金盃拉上,送到衚衕這兒。幾乎每次都能得償所願,勝利班師。

3年,庫存越來越多,書局開始欠債。陳曉維想了很久,決定退出這個生意。

分手那個晚上,衚衕笑著說:“布衣和‘不易’諧音,這說明賣書註定是一個艱難的事業。但‘不易’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不離不棄。”大家的眼光互相閃躲,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話,然後——

“我們害怕的東西來了。那就是——冷場了。似乎‘冷場’是一個匪徒,他突然闖進這個大庫房,瀟灑地朝天上開了一槍,然後朝槍口吹了一口氣,用心不在焉的語氣告訴衚衕和我:聽好,我來了,我哪也不去了,我要在你們的心裡再掏上一個大洞。”

接下來想必是陳曉維一生難忘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