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薏米祛溼邪好一百倍的食物是什麼?

用戶64974324118

中醫將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而生病的原因稱為“病邪”——“風、寒、暑、溼、燥、火”本是人體的正常情志,若發生異常情況就可變成致病因素而導致疾病發生。立夏之後便是長夏,是一年中溼氣最盛的季節,故長夏多溼病。

脾主運化水溼,若脾工作效率降低或不工作就會招致溼邪入侵,所以祛溼先健脾。



健脾的食物有很多,首先黃色的食物都有健脾的功效,像南瓜、小米、胡蘿蔔:其次有些藥食同源的食材也可以日常食用。(1)薏米仁就是非常好的利溼健脾的食材,煮水、煮粥、做米糊都可以加進去;(2)白扁豆的健脾利溼非常適合暑溼引發的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煮水或生品打汁均可;(3)豇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食物,它也有健脾利溼功效,平日可以多食。



說完健脾,我們再看看祛溼有哪些藥食兩用食材。(1)茯苓。老北京有非常有名的小吃---茯苓餅,每次去都會買點回來。茯苓具有非常好的利水祛溼、補中健脾、寧心安神功效,與薏米仁一樣可以加入粥裡或米糊裡食用;(2)紅小豆。夏季養心,也正適合吃紅色食物。大家熟知的紅豆薏米水就是健脾祛溼的絕配;(3)冬瓜皮。冬瓜皮有利水滲溼,清熱解暑作用,所以今後吃冬瓜就不要扔皮了哈,煮水喝棒棒滴。

以上對祛溼食物的建議還要建立在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上,比方少吃冰棍、少喝冰水、少吹空調,多運動多出汗多喝水。


營養百事通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與寒在一同叫寒溼,與熱在一同叫溼熱,與風在一同叫風溼,與暑在一同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好像隔靴搔癢,隔山打牛。一旦感染溼邪,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去除溼邪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說到祛溼,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大多都是薏米。薏米的去溼效果的確是很不錯的,但是除了薏米,還有一個食物比薏米的祛溼效果更好,只是我們平時沒有認識到。這個食物就是芡實,它的祛溼效果,比薏米更為明顯,雖然說祛溼邪的效果比薏米好一百倍有些誇張,但是芡實的確去祛溼的效果要比薏米好。

芡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種子。新穎的芡實生長在池沼湖泊中,和蓮藕、茭白、荸薺等8種植物並稱為“水八仙”,並有著“水中人參”的美名。芡實味甘澀、性平,中醫養生學以為,芡實能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溼。具體來說,芡實既能健脾,又能除溼。還能可調整耗費的脾胃功用,補益脾胃,讓它獲得動力。另一方面,它能去掉體內溼氣,讓機體獲得輕鬆感,消弭疲倦。對於人體來說,芡實既給力,又加油,任何時節食用都很適宜。但是,芡實的祛溼功效雖然很好,而且其還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物質,但芡實性質較固澀收斂,不但大便硬化者不宜食用,一般人也不宜多吃。

此外,祛溼不僅僅是需要從飲食上調理,平時還需要多跑跑步,發發熱,有條件的還可以做汗蒸、拔罐、艾炙除溼。並且,還需要保持生活工作環境的清潔乾燥,一定要避免夏季淋雨,穿溼衣服,避免長時間的著涼受寒。


家庭醫生在線

提及除溼氣的食品,可能很多人在生活中會想到的是薏米。的確,薏米是人們生活中很常見的祛溼食物,但是事實上,提及祛溼效果,認為薏米是米中第一實際上是對的,但是在人們生活中,其實存在有比薏米除溼氣更加厲害的東西,即為芡實。


芡實作為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其被人們稱為“水中人參”,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一中藥材的營養價值其實也不會低於其藥用的價值,所以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結合實際情況,將其當做食材進行食用。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芡實中含有較為多種的氨基酸、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等,因此其實際上是一種營養價值較為豐富的食物。此外,在芡實的種仁中,人們還發現了抗氧化的成分,因此,這一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認為芡實是健脾補腎的絕佳首選。基於此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要想保證自身氣血的充沛,應當要注意把脾胃調養好,以改善自身機體存在的消化不良和積食等情況。對於脾胃功能較為虛弱的人們而言,一旦其脾胃得到充實以後,此時就算吃較多的補品或難消化的補藥,人體往往也能夠進行適應,進而減少身體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


通過上述的簡單介紹,相信人們對於芡實這一中藥所具有的瞭解應當更進一步了,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人們出現溼氣較重的情況而此時情況又較為嚴重的話,則可以結合實際酌情進行選擇。



醫聯媒體

溼氣是中醫特有理論,在風、寒、暑、溼、燥、火中,溼邪是百病之長。身體內溼氣過重會導致機能紊亂,影響到各個臟腑,而薏米是眾所周知的祛溼食物,但薏米其實並不適合常常食用,因為薏米有些性寒,不適合身體虛弱和一些體質本身就偏寒的人,也不利於孕婦多吃。那麼,有沒有什麼東西比薏米祛溼的效果更好呢?

一、芡實

芡實是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湖泊、池塘中,既是一味中藥材又是用來食療的美味,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非常之高。芡實味甘性平,是十分溫和的藥食材,能夠祛溼止帶,還可以固精益腎,作為祛溼的食物還能夠滋補脾腎,對女性泌尿系統和便秘人士都有著非常好的效果,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食補祛溼食物,如:茯苓豬骨湯等等。

二、馬齒莧

馬齒莧是生命力非常頑強的野菜,不論是南方北方都是可以在田野、路邊隨處可見。馬齒莧中含有各種各樣的對人體有益物質,如:鐵、磷、鈣、葡萄糖和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E。常吃馬齒莧能夠祛溼排毒,對於痢疾和瘡癰也都有著非常好的效果。

三、扁豆

扁豆是一種十分受歡迎的蔬菜,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食用。扁豆營養成分豐富,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等。扁豆能夠祛溼消暑、健脾益胃,是非常適合日常食用的食物。

以上就是祛溼的食物啦!


YHOUSE城市指南

肥胖長痘都是體內溼氣在作怪 7日排毒食譜幫你調理!

我們總在關心用什麼高科技來護膚,用什麼妙招來減肥,卻忽略了我們的身體該如何去調理養出一個由內而外的美人兒。

大家平時都很忙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不小,要完全按照健康日常表來執行也不太可能。所以

COSMO貼心的為大家整體了養生食譜,好好調理一下吧!


身體溼氣過重會有哪些現象?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溼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不愛運動,體內的溼氣就越多。

比如手腳冰冷、皮膚起疹、口腔症狀比較明顯,這都是體內溼氣過重的表現。


養生食譜來啦!!!


Day1——薏米紅豆粥

原料:薏米、紅豆,按2:1的比例。

做法:

把薏米和紅豆洗淨浸泡一晚,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用火煮開,再改慢火煮至薏米爛熟。喝的時候可以加些蜂蜜或紅糖,熬的時候最好不要放糖避免粘鍋。

功效:薏米和紅豆是最佳除溼拍檔,能起到養血和祛溼的作用,還利於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


Day2——山藥紅棗粥

材料:山藥、白扁豆、紅棗、去芯蓮子、山楂條、葡萄乾。

做法:將白扁豆、紅棗浸泡一會兒,白扁豆去皮,紅棗去核,山藥切丁備用。白扁豆、山藥和蓮子一起入鍋燉煮至酥軟。最後放入山楂條、葡萄乾再煮五分鐘。

功效:這款粥可益氣補血,保肝健脾,清熱祛溼,使人面色紅潤。經常喝可調理人體腸胃,改善代謝功能,排除多餘廢物,起到減肥效果,並對高血壓、高血脂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Day3——竹筍銀耳湯

材料:竹筍300克,幹銀耳20克,雞蛋1個,鹽適量,水1000毫升。

做法:先將竹筍洗淨,幹銀耳用水泡發去蒂,雞蛋打入碗中攪拌好;鍋中放水煮沸,倒入雞蛋糊,加入竹筍、銀耳,用小火燒五分鐘,加鹽調味即可食用。每次餐前先喝湯,也可直接當減肥餐食用。

功效:竹筍能祛溼利水,是消除脂肪的最佳食物,銀耳能潤肺養顏。


Day4——冬瓜薏米鴨湯

材料:老鴨、薏米、冬瓜、姜、料酒、鹽、白胡椒粉、小蔥。

做法:鴨子剁成塊,薑切片冬瓜去皮,薏米洗淨提前浸泡備用;炒鍋內不放油,將鴨塊放入加兩三片姜一起翻炒,炒到鴨肉變色時加入少許料酒。將炒好的鴨塊放入砂鍋,放入足量水及泡好的薏米,燒開轉小火燉3小時;然後再加入冬瓜和少許鹽燉20分鐘即可,可用小蔥和白胡椒粉調味。

功效:冬瓜可清暑解毒,薏米有健脾除溼美白消腫的作用,鴨肉則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


Day5——百合綠豆湯

材料:鮮百合100克,綠豆250克,蜂蜜。

做法:將綠豆洗淨,百合掰開去皮,同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用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煲至綠豆百合鬆軟時,加入蜂蜜即可食用。

功效:百合能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對於燥熱引起的心煩失眠、咽乾喉痛,具有良好的食療作用。綠豆是最常用的清熱解毒食品,還有降脂的作用,是溼熱體質的天然良藥。


Day6——冬瓜赤小豆煲生魚湯

材料:赤小豆60克、冬瓜750克、生魚2條、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做法:赤小豆先浸泡,冬瓜洗淨備用,生魚去鱗去內臟,豬瘦肉洗淨切塊。加水大火煲沸後改小火煲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鹽就可以了食用了。

功效:這款煲湯不僅營養豐富,同時又有祛溼健脾作用。赤小豆是常用的煲湯料之一,冬瓜和魚能補脾利水。


Day7——荷葉茯苓粥

材料:荷葉1張(鮮、幹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

做法: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和粳米或小米加入到荷葉渣的湯中一起煮成粥,出鍋前可加鹽或糖調味。


想要更多精彩?

就來關注我吧 ~ COSMOHIGIRL~

時尚COSMO官方社群


COSMOHIGIRL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中醫認為,春季溼氣重,困住了脾升清降濁功能,使“清氣”不能上升,頭部及四肢沒有足夠的清輕物質來濡養,所以出現頭腦昏沉不清醒,全身困重、疲倦乏力等,親,你需要祛溼了。

提起祛溼,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薏米紅豆。沒錯,薏米紅豆在祛溼上有著不可多得的功效。

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血,古籍裡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推薦食方:用於因脾陽不振、脾失健運引起的溼濁內生、水溼不化,胸水腹水,少尿或洩瀉等症。薏苡仁200克、赤小豆50克、高粱米100克,泡2小時後煮粥。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很多人即使體內溼氣重,也不適合經常喝紅豆薏米水。紅豆和薏米能祛溼,但是薏米性微寒,薏苡仁“寒下滑利”,孕婦少用,尿頻便秘者少用,也不適合陰虛羸瘦者,以防耗傷陰液,助長虛火。

常言道,“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就是說,溼氣就像滴在麵粉裡的油,想要祛除可沒那麼容易。

除了紅豆薏米,以下食物也可以幫助除溼:

1.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慾不振等症。

2.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等功效,適用於暑溼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洩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

3.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溼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於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4.冬瓜:具有利水、利溼、解暑、減肥的功效,我們在春天可以用冬瓜煲湯喝(勿去皮)。除了祛溼,想減肥的朋友該注意了,冬瓜還可以減肥,應該多吃。另外,冬瓜偏涼性,女性生理期不要吃,引起痛經。

5.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於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6.南瓜:具有健脾胃、除溼的功效,我們可以用南瓜煮著吃或做南瓜餅。另外,鯉魚與南瓜相剋,同食會中毒,皮膚病患者不宜多吃。

7.茯苓:具有利水滲溼、促進消化的功效,我們可以用茯苓、豬骨頭或鯉魚煲湯喝以祛溼。

8.車前草:具有清胃熱、利小便、消水腫的功效,我們可以用車前草煮茶喝以祛溼。另外,車前草還具有降低血藥的功效,特別適合高血壓患者。

9.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溼、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症。

除了食物,還有2個最有效的“祛溼”方法!

1.艾灸

艾灸可以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昇陽舉陷。我們身體有很多穴位都可以通過艾灸來祛溼,比如說合谷、足三里、豐隆、關元、解溪、中脘等。自己在家不好操作,也可以選擇艾灸館、美容院等代勞。但最重要的是在艾灸結束後一定要避寒涼,不吹風,脖子要用圍巾圍起來、三小時內不要進入空調環境、不要洗澡、不喝冷飲,否則寒氣和溼氣就會趁著艾灸後打開的毛孔而深入體內,得不償失。

2.按摩祛溼

按摩穴位也能起到一定的祛溼作用。平時點按足三里穴,有健脾胃的作用,有助於運化體內水溼,起到祛溼的功效。承山穴也是去除人體溼氣的最好的穴位。



百科名醫

溼邪,可以說是健康的最大敵人,10個人裡有9個人有溼邪潛伏。一到三四月份,雨水就開始增加,潮溼的季節人體內也容易產生溼氣。溼氣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該如何正確祛溼呢?

“溼”是咋回事?

溼氣有內溼和外溼之分。

溼氣重的表現:比如每天早上睡不醒,做事提不起勁,頭暈乏力,四肢痠痛,食慾不振,大便衝不乾淨、起了鬧心的溼疹等,另外還有最簡單的檢測方法: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舌苔厚不厚,或舌邊緣是否有明顯齒痕!

內溼主要是內臟功能出現異常,脾胃不和就是明顯特徵之一。當脾胃失調,水分排不出去停留在體內,不僅容易形成水腫,還容易形成溼氣。

外溼就是跟大環境的氣候變化和居住環境有關。常聽長輩們說的溼寒和溼熱,都屬 “外溼”的表現,容易引發關節痛、風溼和類風溼等疾病。

溼氣侵體 百病兼得

《傷寒論》講到疾病多以以寒邪為主,而現代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溼邪,99%病源於溼邪。

1、溼邪在嘴

口臭、口中痰多、異味

溼氣表現在嘴巴里面就是痰,這痰不是呼吸道上來的,輕者口腔中有粘膩不爽的感覺,口角拉粘,重者吐出的所有和痰一樣的粘稠物,都叫做痰。

2、溼邪在脾

溼邪在脾的表現可以為腹瀉,也可以為便秘。

腹瀉

非感染性腹瀉多半是溼邪引起的,對於溼邪在脾引起的腹瀉,要健脾補氣、滲溼止瀉。

便秘

如果溼邪在脾的表現為便秘:大便粘滯不爽,欲便不盡,質地不幹,排便時間長,許多達半小時以上。

3、溼邪在頭

頭痛

因痰溼而頭痛的患者,往往體型比較豐腴,平時飲食不節,喜食甘甜肥膩。

4、溼邪在皮膚

溼疹、腳氣(足癬)

很多皮膚上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溼熱引起的,最常見的就是溼疹、足癬。

溼氣重不用怕,檸檬薑茶是剋星!

推薦理由:生薑,中醫角度來說,有祛溼寒的作用。空調房呆久了,飲生薑水的意義就大大的存在了。檸檬、生薑在一起,不是怪異的搭配。制之,飲之,口味甚好!

食材:檸檬3個、生薑80g、白砂糖220g、鹽適量

做法:

1、檸檬用鹽使勁幹搓,清水沖洗乾淨;

2、切片,置入乾淨的盆中;

3、生薑切片,與檸檬片混合;

4、白砂糖加入生薑、檸檬片中,充分拌勻;

5、砂糖顆粒融化,充分醃漬進生薑、檸檬中;

6、密封罐提前用水煮沸,晾乾至無水分;

7、做好的檸檬薑茶裝入瓶中

8、密封好,最好冷藏一夜再衝飲。

研究發現中藥調理祛溼最佳!

臨床常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肖淑之 清溼飲 ,在沿用古方的基礎上,又精心選用了24味中草藥經過三煎三榨的獨特工藝慢火熬製,形成藥之精華,能夠起到健脾利溼,消腫解毒,祛除體內溼氣的作用,百餘年來收效良好,膏滋相比中醫湯藥或者西藥,更有優勢,高效、中和了藥物偏性,可以放心的服用,效果穩定持久,口感也好。像肖家世代傳承的純正膏滋夫陽清溼飲,有200餘年的歷史。

很多溼氣患者服用兩三天就有明顯的效果,排便順暢,精神氣色也逐漸好轉,此膏滋已在國家食藥監局備案,對於國內的患者而言足不出戶就可以收到,但對於國外的患者來說,郵寄有些困難。

溼氣患者日常注意事項

1、適當午睡勞逸結合

很多上班族因為工作的原因,幾乎不睡午覺,殊不知,睡好午覺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更精力充沛地投入下午的工作。過度勞累容易耗傷氣血,氣血不足會進一步加重水溼內停。此時仍然晝長夜短,有的白領經常晚上加班,非加班人群也會吃宵夜、適當娛樂,夜生活延長。因此,夜間睡眠時間往往不足,午睡也就更加重要,需要特別注意勞逸結合。

2、膳食調理健脾利尿

可以選擇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莧菜、扁豆、冬瓜、薏仁、綠豆、西瓜等。莧菜梗性涼味甘,它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也有解毒清熱、通利小便、補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補強壯、補脾益氣、消暑化溼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薏仁是一種營養平衡的穀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進新陳代謝和減少胃腸負擔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溼、增強腎功能。


北看臺的小青年

不少人去看中醫時,舌頭一伸,總是被說:“有溼氣。”尤其是南方地區的同學們,中招幾率更高。有溼氣怎麼辦呢?當然是要祛溼,一說起祛溼,很多人馬上想起薏米紅豆,但其實,用它祛溼,比薏米好多了!

先來講一講:什麼是溼氣

溼氣,水液代謝產物,中醫分為水、溼、飲、痰。溼氣的特質:性屬陰寒,易傷陽氣,其性粘滯,阻滯氣機,纏綿難去。

怎麼祛溼才正確?

物理學中,關於水汽蒸發速度的三個決定因素:氣溫,氣流,面積。

祛溼的道理,是一樣的,不過在中醫理論裡,“氣溫”對應“溫法”,“氣流”對應“理氣法”,“面積”對應“發汗法”。

[理氣法]人體內氣走得不順,容易生溼氣。溼氣又阻礙氣的運行,形成惡性循環。久坐之人易生溼。所以祛溼,要理氣,要讓全身氣血通暢。

[發汗法]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讓溼氣,通過出汗的方式,從體表的每一個毛孔散佈出去,擴大溼氣去除的通路和麵積。

祛溼,芡實比薏米好的多!

芡實味甘澀、性平,中醫養生學認為,芡實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溼。若天氣熱中添溼、溼上加熱,極易損傷脾胃功能。脾為溼困,運化失司,輕則出現食慾不振、胃口不佳等症狀,重則出現受納不快、腹脹腹瀉等疾病。這芡實,可既能健脾,又能除溼。


而芡實搭配健脾祛溼的一起效果會更好!

自制健脾祛溼茶——蒲公英薏苡仁茶

材料: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

功效:健脾祛溼,解熱涼血,解毒利尿,瀉火消炎

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淨,切段,烘炒製成茶,備用;

2、赤小豆、薏仁,炒熟,備用;

3、淡竹葉洗淨,炒製成茶,備用;

4、馬齒莧,洗淨曬乾,備用;

5、槐米、綠茶、炒製成茶,備用;

6、按照配方取材料,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方解:

蒲公英不僅是好吃的野菜,也是很好用的中草藥,其全草無毒皆可入藥,可清熱解毒、利尿散結,而用其來祛溼是最為適宜的,《本草綱目》中說:“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

蒲公英可瀉火除溼,可以改善溼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溼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蒲公英可瀉火除溼,可以改善溼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溼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腸經,有健脾利溼、消腫解毒功效!

薏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淡竹葉,味甘淡,能清心、利尿、祛煩躁,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對於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口腔炎等有良好的療效,並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能提高人體對不良環境和疾病的抵抗力,多用於涼茶飲。

芡實: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

綠茶不發酵,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溼效果最佳!

馬齒莧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水去溼,散血消腫之效。

槐米,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收斂,消炎,鎮痛。《醫林纂要》:洩肺逆,瀉心火,清肝火,堅腎水。

最後,再送大家一個拍打小方法,喝茶的同時,配合拍打下面穴位,祛溼效果更佳!

配合敲打膝窩,祛溼毒

在膝窩的中點有一個主要穴道叫委中穴,走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溼的通道,而委中穴是這條通道上的“排汙口”。

用力敲打5-10分鐘,直到瘀斑、痧點等病理反應物顯出。

1-2周敲打一次,身體就會經過自我排毒的方法來消除這些毒素和廢物。

結束語:

你體內有溼氣嗎?

你如何祛溼氣呢?


食萬個為什麼

薏米其利水之功較強,常用藥中除了利水通淋藥,健脾利水藥能勝過薏米的應該沒有,在食物中更是少之又少。利水通淋藥中的車前子、瞿麥、扁蓄等的利水作用會強與薏米,而食物中基本沒有,更別說祛溼好一百倍了。

那麼藥食兩用的祛溼藥物有哪些呢?根據溼的成因,脾虛生溼常用的利水滲溼藥有:茯苓、白朮、黃芪等;溼熱交加常用的利水滲溼要有燈心草、土茯苓、玉米鬚、白茅根、蒲公英等等。溼困脾胃的化溼藥有佩蘭等,此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藥食兩用的如絲瓜絡、冬瓜皮、葫蘆、赤小豆等等。

祛溼,不能單純的依靠一藥之力,還應該進行適當的配伍,脾虛者,配伍補脾藥;陽虛者,配伍補陽藥;熱盛者,配伍清熱藥等等。而且還要結合適當的運動,畢竟身體機能好了,陽氣旺盛了,溼氣自然就散了。

此外,利水藥或者利水的食物易耗傷津液,本身有陰虛津傷的人應該少吃或者不吃。


醫藥叨叨叨

其實沒必要比較的,題主想說的無非就是

“芡實比薏仁的祛溼效果好”,但實際上,二者藥性並不衝突,食用時也沒有相剋,是可以一起吃的。如果真的要祛溼除熱,薏仁芡實的搭配無疑是更好的。

關於芡實的功效,簡單介紹:

芡實味甘澀、性平,中醫養生學認為,芡實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溼。

溼熱入體,極易損傷脾胃功能。脾為溼困,運化失司,輕則出現食慾不振、胃口不佳等症狀,重則出現受納不快、腹脹腹瀉等疾病。芡實可既能健脾,又能除溼。


有一種說法,叫“祛溼別再迷戀薏米紅豆”,為什麼呢?

祛溼要溫,紅豆和薏米都屬微寒性;

祛溼要理氣,但紅豆薏米皆寒,寒性的藥物會影響氣的運行;

祛溼要發汗。紅豆和薏米都不能發汗;

祛溼還要健脾,炒過的薏米才能健脾,因為炒用能夠減輕它的寒性,但紅豆健脾的作用微乎其微。

有些人可能不服氣了,會說“我一直喝薏米紅豆啊,祛溼效果感覺挺好啊”。溼氣其實也分很多類型,有一種類型是溼熱,喝了寒涼的薏米紅豆,把溼氣熱氣壓下去了,彷彿症狀減輕了,但實際上,把脾給傷了,脾胃的正常運作,運化食物,是需要陽氣的,而寒涼的食物和藥物,會損傷陽氣,所以這類人對溼氣的抵抗能力是越來越弱的。

不過,巧搭配,薏米紅豆不但能祛溼還能健脾

紅豆和薏米,本身的確具有祛溼的功效,但真的要祛溼,必須要跟健脾益氣溫中理氣的藥,搭配起來才行的,搭配什麼好呢?芡實!

芡實性平,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之功效,常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

除了搭配芡實外,紅豆也要換成赤小豆,薏米紅豆祛溼的方子來自中醫,但中醫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健脾利溼,消腫解毒,功效較強,而紅豆主要供食用。

芡實、赤小豆、炒熟的薏米三者搭配,既健脾又祛溼.

除溼健脾不是一時之事。溼氣是在你的生活中長年累月地積累入體。中醫古語: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除溼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除了堅持食用祛溼食物之外,減少溼氣入侵也是很重要的。

體內溼氣重的人,要注意以下四點:

1、少吃生冷食

脾臟喜燥惡溼,大量冷飲、水果會影響脾的正常功能,大部分人還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乏力、睏倦等症狀。這時可以吃點清淡食物,比如綠豆、赤小豆、薏仁、冬瓜、山藥、豆腐等。油炸食物最好不要碰,因為這些食物是生溼助溼的,本來外環境的溼氣就很重,內裡也有溼氣,這樣身體是吃不消的。

2、睡覺防受涼

晚上睡覺時感到悶熱出汗,不少人會開空調或者風扇,其實這樣容易受涼,人體睡眠時受風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因為這時陽氣已潛藏體內,衛外作用減弱,風寒之邪能直入人體深部,第二天早上起床可能肚子痛或拉肚子,長期下去還有有別的隱患。所以,睡覺時不要讓風直吹,被子要蓋上。

3、晚上要關窗

房間的通風很重要,但開窗通風也要跟著太陽的時間走。這時白天雖然熱,早晚還有幾分陰氣,還是有降溫和變天的可能,人睡著了有可能反應不及時,故太陽出來了,窗戶打開,讓陽氣進入,太陽下山了,窗戶要關上。

4、堅持微午休

在作息方面,適當午睡一會兒。網上流行一句話:“中午不睡,下午崩潰。”上班族多數沒有時間午睡,但是可以嘗試閉目養神十幾秒,長期堅持對養生很有益處。如果感覺身體疲乏,雙眼乾澀,略有睏意,可以微微合上雙眼休息10~20秒,能給身體快速充電,恢復精神。

堅持好的生活習慣,堅持服用除溼健脾的食物,其實你覺得效果不明顯的時候,你的身體已經在緩慢地恢復健康,而相比於你接下來的人生,這點恢復和休養的時間又算什麼呢?

平靜下來,學會慢下來,讓你的心慢下來,讓生活更安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