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近期,一篇名為《拼盡全力,只為堅持到黎明》的文章刷爆農業企業家的朋友圈。該文章以一位東北農業企業家的口吻講述了在凌晨員工、家人都進入夢鄉的時候,他還在飛機起飛前搶時間處理各種工作,應付供應商、渠道商、行政審批等等方方面面的瑣事,頗有種“地鐵不爆炸,我們不放假”的拼勁。但事實上,他原本可以更輕鬆一點享受下生活,時間更寬裕一點陪陪家人,或者有更充裕的時間琢磨下企業方向,帶領企業找到一片新的藍海。然而東北地區企業生存環境的艱辛,以及渠道企業的苛刻、小型企業融資難等行業實現讓他有效的精力耗費在了無限多的瑣事、扯皮上。結果可想而知,凌晨時還在拼盡全力工作,為的只是能堅持到黎明前沒有倒下。

只是為了企業活下去,每天都得耗盡全身的力氣,這不是作者一個的悲哀,而是很多農業企業家們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中國農業企業發展的困境有哪些?

1、源自中央文件

中國關於農業的文件和政策可謂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一波接一波,一個接一個,應接不暇。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一出,全國人民就開始熱議農業 ,等到“兩會”結束,熱議便漸漸降溫,然後消失。這樣的循環每年都會上演,這種虎頭蛇尾的現象就是當下中國農業產業的真實現狀。

與每年開春時必演的農業大戲“一號文件”互為狼狽的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各大媒體上“農業的機會來了”、“下一個投資熱點是農業”、“農業迎來黃金期”等等諸如此類的文章。你會發現:兩年前有這樣的文章,兩年後有這樣的文章,兩年前的兩年前同樣有這樣的文章,四年前的四年前仍然有這樣的文章。這些文章秋毫明察,政策洞見,理據雙全,但看多了不免心生疑惑:農業的機會到底來了沒有?啥時候來?來不來?

十年前,國家開始提新農村建設,那陣子很多人打了雞血似的,開始熱衷於宣講“農業的機會來了”,而且把每年的“一號文件”之類的政策提起來就灌,不少人就這樣暈頭轉向地幹起了農業。後來的日子,由媒體配合專家,繼續忽悠。

當那些早年被忽悠從事農業的人開始抱怨農業不好做時,解釋簡單明瞭:農業是一個週期長、見效慢的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抱著急於求成的心態做農業。毫無疑問,這樣的回答是雙方均能認同的標準答案,所以從來沒有人質疑。但是,再到後來,慢慢發現,那些出於各種理由進入農業領域發展的人所遇到的問題,不光是因為農業本身週期長見效慢的問題,也不光是對國家農業政策把握不到位的問題,而是有些人為項目一頭扎進去投上幾千萬,耗上十餘年,結果依然一敗塗地。

難道說十年不夠長嗎?幾千萬不算多嗎?仔細想想“週期長見效慢”其實是一句廢話——哪個行業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農業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很難的原因,核心問題是中央對農政策永遠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且捨本求末,本末倒置。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2、大多數做農業的人不明白農業裡沒有機會主義!

只要是一個產業,總有一個進入的最佳時間,比如汽車製造業、IT業、文化產業等等。奇怪的是,對農業而言,“機會來了”的口號居然吆喝了十多年。按常理,不同行業背景的人,看待問題的眼光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應該不同,這才正常。

更讓人不解的是“農業的機會來了”被喊了十多年,似乎沒有人認真解讀:是十多年來農業始終如一的存在著一個機會?還是農業的機會十多年間一直都在源源不斷地來?亦或是十多年來農業的機會終於馬上就要來了?真正用心做過農業的人才知道:農業無所謂機會不機會,農業只屬於有情懷的人。

迴歸本真,既然每天都要吃飯,農業的機會就一直存在,它永遠不會象386電腦,BP傳呼機那樣過時,也不會因為有了“一號文件”或出臺某項政策,機會才能來。如果沒有情懷,抓不住機會就會失望,就會生氣,就會抱怨。如果沒有情懷,即使抓住了機會,對農業來說也不是建設,而是破壞,甚至災難。

一是它掏空了政策,掠奪了本屬於農民的福利,導致產生了純粹的投機主義。

二是破壞了農業自有的生態平衡,讓農業自身陷入急近功利的惡性循環。

三是導致了糧食和食品安全,人人自危。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3、飼料時代拿什麼拯救我們的健康

作為一個有幾千年農業文明史的國家,“農”已經不被當作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每天都在吃著糧食,但國人已忘記還有這麼一個與自己生命息息相關的行業。是的,提起農業,我們會想起很多高大上的名詞:現代農業、高效農業、設備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智慧農業……但很少提“傳統農業”。如果被提到了,那也是作為反面教材而存在的,它常常被另外一個名字“小農”所替代。“小農”是什麼?是落後、守舊、短視的代名詞。由它衍生出的,是小農經濟、小農意識、小農思想。

中國農業正面臨著和中醫類似的遭遇。當我們在追問農藥殘留有沒有超標,關心所吃的每一口食物是否安全時,有沒有人追問過自己曾給予了土地什麼,以及農作物疾病的來歷?化肥農藥之於作物,正如抗生素之於人類一樣,它帶給我們快捷、高效的同時,也讓它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當西方的祖師們無計可施時,終於提出了“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這難道不是傳統農業的迴歸嗎?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4、價廉物美是壓倒農民不種地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食品安全成為眾矢之的的今天,我們自己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不妨來梳理一下:當你去農貿市場買菜時,面對2元/斤的蕃茄和6元/斤的蕃茄,你會買哪一種?2元/斤與8元/斤的大米呢?10元/斤的豬肉和50元/斤的豬肉呢?……當你或者是因為自己的精明而選擇了便宜的話,當你把這種選擇變成一種習慣和把這個價位默認為“標準價位”的話,那麼謬論被重複一千次就真成了“真理”——你就不會去關心這樣的價格這樣的食物正不正常。

所以,當你理直氣壯地指責食品為何不安全,質問為什麼“本來”2元/斤的大米變成8元/斤,“本來”10元/斤的豬肉變40元/斤……別忘了這些“本來”的前提是,農民白種地或賠本種地不是理所當然的。

於是乎,“本來”要生長12個月才能出欄的豬,3個月就上市了;“本來”有肥有瘦的豬,全長成了瘦肉;“本來”買的是豬肉,卻被注進去了水……“本來”就應該長在土裡,沒有化肥農藥,最自然而然地成長的白菜蘿蔔,結果成了奢侈品!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本來”呢?難道你僅僅是無辜的受害者嗎?

於是與農民的退出相反,城裡的一個又一個土豪卻租地當起了農民。沒有多少人是為了賺錢,也沒有多少人是因為喜愛,更沒有多少人覺得當農民是高大上,只因為自己想吃到安全食品。當一個社會的食品到了不是自己種的就不敢吃的程度,是不是真的到了該深刻反省的時候?“本來”不是種地的人,為吃到安全食品,也只有自己親自種地。或者一個大棚,或者一小塊農場,或者在自家別墅的花園,或者在自己的老家,有人把這種農業叫“情懷農業”。

這裡的情懷,可能是對農業的情懷,也可能是對家鄉的情懷, 更可能是對家人健康的關愛,還可能是因為對某一個作物的特別愛好……總之,因為某種機緣巧合幹起了農業。

這種農業往往不是以盈利為核心目的,所以總能堅守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中國農業進入了聚合時代

農業像大海,我們做的事像一葉孤舟,在浩瀚的海洋中,是那麼的孤獨和無助。渠道的畸形、渠道的門檻不成熟、渠道的信息不對稱,供應鏈金融、技術、標準的不完善,營銷隊伍的脆弱、產品品牌體系的蒼白,金融資本的悟性持續輸血,成了農業典型的現狀,不管是農業的那個節點,都面臨幾乎是一樣的困境和局面。

大家對一個企業的孤單和創造一個農業奇蹟的艱難,基本形成了共識,那麼怎麼辦?

聚合產生凝力,共聯促進發展,抱團就是最好的辦法。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如何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堅持農民自願。

堅持民主合作。堅持興農富農。

1、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的引領作用。引導龍頭企業發揮產業組織優勢,以“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家庭農場”等形式,聯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

2、提升農民合作社服務能力,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的紐帶作用。鼓勵普通農戶、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支持農民合作社圍繞產前、產中、產後環節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引導農戶發展專業化生產,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加工流通,使合作社成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粘合劑”和“潤滑劑”。

3、強化家庭農場生產能力,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的基礎作用。健全家庭農場管理服務,完善家庭農場名錄制度,建立健全示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引導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產品對接、要素聯結和服務銜接,實現節本增效。

4、完善內部組織制度,引導各成員高效溝通協作。堅持民主決策、合作共贏,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員之間地位平等。鼓勵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依託現有條件建立相對固定的辦公場所,以多種形式溝通協商涉及經營的重大事項,共同制定生產計劃,保障各成員的話語權和知情權。

5、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代耕代種、統防統治、代收代烘等農業生產託管服務。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6、引導資金有效流動。鼓勵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各成員每年在收益分配前,按一定比例計提風險保障金,完善自我管理、內部使用、以豐補歉的機制,提高抗風險能力。促進科技轉化應用。

7、加強市場信息互通。鼓勵龍頭企業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員納入企業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和物資流的高度統一。

9、完善利益共享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與農戶共同發展。

10、提升產業鏈價值。引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圍繞主導產業,進行種養結合、糧經結合、種養加一體化佈局,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

11、促進互助服務。鼓勵龍頭企業將農資供應、技術培訓、生產服務、貸款擔保與訂單相結合,全方位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引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部形成服務、購銷等方面的最惠待遇,並提供必要的方便,讓各成員分享聯合體機制帶來的好處。

12、推動股份合作。鼓勵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成員相互入股、組建新主體等新型聯結方式,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林權、設施設備等入股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或龍頭企業,採取“保底收入+股份分紅”的分配方式,讓農民以股東身份獲得收益。

13、實現共贏合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妥善處理好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各成員之間、與普通農戶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創新利益聯結模式,促進長期穩定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責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農業企業存活艱難,企業家拼盡全力也很難堅持到黎明?

農業不同於工業這一點大家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工業企業可以流程化和標準化。

但在農業企業標準化和流程化顯然有一定難度,農業企業事無鉅細雜事很多意想不到事情更多。

從源頭是把好用人關

說起食品安全也許你會說和用人有什麼關係?其實食品安全的源頭還是在用人上,你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網上曾說:高手在民間、人才在監獄。這話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其實某些方面有他一定的道理。人才如果品行不過關更具有殺傷力,他們越有高智商和高能力就越具有破壞性。

曾在媒體上看到一些關於用人方面的論述覺得比較到位,說:在用人方面,劉邦是絕世高手,他身邊即有張良這樣的聖人,又有蕭何、曹參這樣的君子,還有陳平、韓信、英布這樣“才勝於德”的小人。韓信貪,英布反,都不是“正直中和”的君子,但劉邦成功的利用了他們,又及時地遏制了他們所帶來的危害。在如何使用小人上,劉邦是成功的。

但,用小人是有風險的。小人之才能成事,其德也足以敗事,甚至給用他的人帶來生命危險。用小人以至亡國亡家的事例,貫穿於整個人類的歷史。要使用好小人,要求用人者其才足以遏止小人的無德,要有識人的能力,有駕御小人的手段。但,用小人是有風險的。小人之才能成事,其德也足以敗事,甚至給用他的人帶來生命危險。用小人以至亡國亡家的事例,貫穿於整個人類的歷史。要使用好小人,要求用人者其才足以遏止小人的無德,要有識人的能力,有駕御小人的手段。

中國農業發展艱難,做農業很難賺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很多原因是在現階段的條件下很難解決。當然,從事農業人中有賺錢,也有虧得身無分文者。但值得一提的是,真正有心從事農業,熱愛農業的人,相信會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