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通車」職場中見到同事就繞開?專家來支招

“騎電動車上班路上看到一個前同事在前面騎自行車,我硬是跟在他後面慢慢騎”,“看見熟人的話,哪怕在公交車上前後腳挨著,只要他沒看見我,我就裝作沒看見他。”“我為了不和偶遇的同事打招呼一起進地鐵,強行繞開地鐵口,走到了800米外的公交車站。”微博上自稱“社交恐懼症”的網友很多。但其實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精神障礙,大多數人可能只是內向。

這是怎麼了:不與室友交流,陌生人也令我恐懼

小A大學生活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除了去食堂吃飯點菜其餘一整天都不說話。因為自己都受不了這樣的狀態甚至搬出校外住了一段時間,大四又回到校內換了個寢室這種情況才有些好轉。也是因為恐懼與人交流,小A在畢業找工作面試時同樣遇到很大的問題,工作狀況和前景目前來看似乎都一塌糊塗。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不喜歡社交、寧願獨處,或者在人群中感到無措與不適、跟陌生人接近感到困難和壓抑,就一定是有“社交恐懼症”嗎?還是出於自卑、性格內向使然?

 區分關鍵:是隻想靜靜,還是充滿焦慮與恐慌

其實網上也有關於社交恐懼症與自卑區別的解釋:社交恐懼症的人一定自卑,但自卑的人不一定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是極度的自卑,已經形成某種穩定的症狀,並且這種症狀極其穩定,很難自愈。而內向是一種性格特徵,內向的人可能不喜歡,也不願意花時間在社交場合,在社交時或聚會時可能會產生一些可控的焦慮,參加聚會或社交會有種能量被榨乾的感覺。他們會通過獨處獲得或補充能量。

至於“社交恐懼症”,則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對社交要有強烈的恐懼感,其恐懼的程度與實際情況極不相稱。比如,對方是自己的親戚,絕對不可能對其造成傷害。二是伴隨著極度的焦慮和恐慌。社交恐懼症的臨床主導症狀是“焦慮”,偏離社會常模,所有的人都會覺得當事人的恐懼真是匪夷所思。三是要有持續的迴避行為。自己知道自己不對,但就是抑制不住的想逃避。四是這種行為一般只出現在社交場合,在與別人實際接觸的過程中,尤其害怕看別人的眼睛。經常因此而自責,也害怕別人的批評。

張純表示,如果只是上班路上回避同事,或許當事人只對某個同事有“恐懼”,還不能算是社交恐懼症。具體說來,社交恐懼症是想和別人說話,但非常害怕與別人說話(有焦慮);內向是不想和別人說話,只想和自己說話。安安靜靜地自己待著(沒焦慮)。

張純認為,像小A在社會交往中,心理上有“焦慮”的情緒體驗,行為上有退縮及迴避的表現,自己有強烈的說話慾望,但是千言萬語就是“難以辭達”,應該算是“社交恐懼症”。Karris的症狀也很明顯了,在社會交往中有著明顯的“恐怖體驗”,其行為也嚴重的偏離了社會常模。而且這種“社交恐懼”已經嚴重泛化,連接電話、發短信都不敢。

一點建議:不可掉以輕心,貼標籤也易有心理暗示

南師大社會心理學博士朱強認為,需要警惕的是,很多人聲稱自己社恐,可能只是不愛交際。“現代人習慣了貼標籤,反倒會形成心理暗示,強化不良生活態度和習慣。” 你可能需要面對的還是如何解決融入社會,學會與他人相處的問題。“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現在年輕人靠網購和外賣就能不用跟人溝通,互聯網無形之中也破壞了人與人交往,造成了封閉的生活習慣,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沒有形成社會化模式的個體,甚至會表現為情商低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