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通车」职场中见到同事就绕开?专家来支招

“骑电动车上班路上看到一个前同事在前面骑自行车,我硬是跟在他后面慢慢骑”,“看见熟人的话,哪怕在公交车上前后脚挨着,只要他没看见我,我就装作没看见他。”“我为了不和偶遇的同事打招呼一起进地铁,强行绕开地铁口,走到了800米外的公交车站。”微博上自称“社交恐惧症”的网友很多。但其实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内向。

这是怎么了:不与室友交流,陌生人也令我恐惧

小A大学生活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了去食堂吃饭点菜其余一整天都不说话。因为自己都受不了这样的状态甚至搬出校外住了一段时间,大四又回到校内换了个寝室这种情况才有些好转。也是因为恐惧与人交流,小A在毕业找工作面试时同样遇到很大的问题,工作状况和前景目前来看似乎都一塌糊涂。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喜欢社交、宁愿独处,或者在人群中感到无措与不适、跟陌生人接近感到困难和压抑,就一定是有“社交恐惧症”吗?还是出于自卑、性格内向使然?

 区分关键:是只想静静,还是充满焦虑与恐慌

其实网上也有关于社交恐惧症与自卑区别的解释:社交恐惧症的人一定自卑,但自卑的人不一定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极度的自卑,已经形成某种稳定的症状,并且这种症状极其稳定,很难自愈。而内向是一种性格特征,内向的人可能不喜欢,也不愿意花时间在社交场合,在社交时或聚会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可控的焦虑,参加聚会或社交会有种能量被榨干的感觉。他们会通过独处获得或补充能量。

至于“社交恐惧症”,则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对社交要有强烈的恐惧感,其恐惧的程度与实际情况极不相称。比如,对方是自己的亲戚,绝对不可能对其造成伤害。二是伴随着极度的焦虑和恐慌。社交恐惧症的临床主导症状是“焦虑”,偏离社会常模,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当事人的恐惧真是匪夷所思。三是要有持续的回避行为。自己知道自己不对,但就是抑制不住的想逃避。四是这种行为一般只出现在社交场合,在与别人实际接触的过程中,尤其害怕看别人的眼睛。经常因此而自责,也害怕别人的批评。

张纯表示,如果只是上班路上回避同事,或许当事人只对某个同事有“恐惧”,还不能算是社交恐惧症。具体说来,社交恐惧症是想和别人说话,但非常害怕与别人说话(有焦虑);内向是不想和别人说话,只想和自己说话。安安静静地自己呆着(没焦虑)。

张纯认为,像小A在社会交往中,心理上有“焦虑”的情绪体验,行为上有退缩及回避的表现,自己有强烈的说话欲望,但是千言万语就是“难以辞达”,应该算是“社交恐惧症”。Karris的症状也很明显了,在社会交往中有着明显的“恐怖体验”,其行为也严重的偏离了社会常模。而且这种“社交恐惧”已经严重泛化,连接电话、发短信都不敢。

一点建议:不可掉以轻心,贴标签也易有心理暗示

南师大社会心理学博士朱强认为,需要警惕的是,很多人声称自己社恐,可能只是不爱交际。“现代人习惯了贴标签,反倒会形成心理暗示,强化不良生活态度和习惯。” 你可能需要面对的还是如何解决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相处的问题。“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现在年轻人靠网购和外卖就能不用跟人沟通,互联网无形之中也破坏了人与人交往,造成了封闭的生活习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没有形成社会化模式的个体,甚至会表现为情商低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