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俞崢:與漆相伴 樂在其中

遊曉璐

湄洲日報6月24日生活版

人物|俞峥:与漆相伴 乐在其中

圖為俞崢在她的工作室裡。

人物|俞峥:与漆相伴 乐在其中

圖為俞崢的漆畫《漆語》。

□遊曉璐 文/圖

在“國漆坊”入口處的明式傢俱上,放著光亮的老式竹編帽、待修復的古代梳妝盒。往裡走,工作臺上擺著正在裱麻的百納古琴。打開抽屜,是漆藝手鐲、漆碗、脫胎製作的玫瑰花瓣。甚至連吉他、蓮蓬以及被工廠廢棄火燒過的大蒸籠殘片,也被俞崢製成了現代漆藝作品。

俞崢,福州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會員,福建省美協漆畫藝委會委員,福建省漆藝研究會會員,福建省首批“漆藝大師”,曾榮獲許多大獎。近年,作為高級人才被引進仙遊。2013年,在仙遊古典工藝博覽城,俞崢開設了“國漆坊”工作室。對她來說,漆是一種“可以玩的藝術。”

“漆器是可以把玩、撫摸的東西。打磨好的漆器表面,像嬰兒的肌膚,細膩,溫潤。”俞崢把玩著蓮蓬漆器說,“漆的包容性很強,茶葉、麻線、蛋殼、貝殼……都可以用漆粘貼。而漆藝創作,更像是與漆在交流,它不時展現種種天然的意外演變,讓人驚豔不已。”

我國漆器歷史悠久,早在河姆渡時期,人們已懂得用漆。7000多年過去,中國器具與漆結下不解之緣。

在仙遊“國漆坊”展示櫃裡,筆者看到一款黑底彩色的漆藝手鐲,白色蛋殼鑲嵌成細直線,與粉嫩的紅、藍、綠色塊搭配而成,簡約時尚。“慢慢看,發現裡面漆層很多,色感豐富。在綠色的色塊裡,有不同的綠,微妙的藍與紅。”她將漆藝手鐲套在手上,與身上的黑色麻布中式長裙相配,恰到好處。

在俞崢手下,無論是漆藝傢俱、文玩、古琴、鎮尺,還是漆藝手鐲、耳環、香筒、毛筆、吉他,都別具一格。

“她的作品充分發揮漆的材料語言,表現手法大膽而細膩,善於將浮雕的立體元素融於漆畫。立體和平面的巧妙結合,使作品更加厚重,富有力度,因而更具視覺衝擊力,這是傳統漆藝的新發展。”漆藝界泰斗、中國現代漆藝的開拓者和漆畫創始人喬十光這樣評價俞崢。

“漆是很磨人的,要耐得住磨才行。”俞崢說。

俞崢打磨漆器,不戴手套。“很多人說不戴手套會過敏,在我這裡,打磨不允許戴手套,因為必須邊磨邊摸,用手感知,才知道漆面平整程度。我們對打磨的精細度要求非常高,漆器通常要磨到5000號水砂。”

俞崢工作室裡,陳列著她的200多件漆藝作品。其中,大型脫胎漆器《漢魂》系列,從開始製作至今,歷時13年,但仍未完成,還在做。

2010年,俞崢國漆坊工作室在北京798藝術區旁落地,其漆藝作品以現代的表達方式,對工藝的嚴苛追求,吸引眾多藝術人士及收藏家前來參觀。其中,書畫經營國寶級老字號“榮寶齋”經營者找到俞崢,想代銷俞崢的漆藝鎮尺作品。俞崢謝絕了。

“對我來說,漆器作品沒法批量化生產。一旦上了生產線,產品就要按指定模式生產,按時交貨,質量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出現化學漆的摻假。我一直在重新審視自己以往的作品,力求更加精緻。”她說。

堅持純大漆製作,並不容易。漆藝的創作工藝繁瑣複雜,做底胎、刮灰、裱布、鑲嵌、填色、罩漆、打磨、拋光……每一道工序皆需精心打造,一絲不苟。漆藝是純手工製作,工藝難度很大,極費工時,製作週期少則幾個月,多則數十年。但她仍然堅持用古法制作。

近幾年,全國各大高校都開設了漆藝課程。俞崢用“百家爭鳴、雨後春筍”來形容中國漆藝領域的現狀,“現在的趨勢是復歸傳統,中國傳統手工藝越來越受到重視。每次去看展,都能看見一些讓我興奮的東西。”

在仙遊的國漆坊工作室裡,每天,她早起工作,午休後泡茶撫琴,下午繼續工作,生活規律而又安靜。採訪時,突然下起大雨。俞崢走到工作坊外的走廊收被子,她笑著說:“我就住在工作室,這樣晚上也可以幹活。這種生活,是一種修行。很多朋友對我說不要太累,其實一點都不累,哪天如果沒摸漆,我才會心慌。”

編審|鄭志忠

傳播仙遊聲音·講述仙遊故事·展示仙遊形象

@仙遊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