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來24中讀書不重要,但不看「石鐘」才是一件遺憾的事

能否來24中讀書不重要,但不看“石鍾”才是一件遺憾的事

文|孟繁偉

24中閱覽館門前有一石鍾,圖書館門前有一總理題詞石,操場西側還有一塊石碑,24中人通常稱為三個老物件兒。石鍾也是學生們投票所確認的“校園八景”之一。

石鍾何時所立我沒去考證,據老校友講很早就有了,且一聳立在這個位置,不像五愛碑曾經流失一段時間後又被“追”了回來,關於五愛碑還真有些故事在裡面。24中的老人兒都說這三個老物件是24中的鎮校之寶。剛來24中工作時,我還真的帶著好奇心去看了這三個老物件兒。你還別不信,說是鎮校之寶真的不過分。原因不在於石鍾是何時所立也不在於是何種材質,而是石鐘上的這句話,即“定時作息養成規律生活”,其精神價值要遠大於石材的價值。

對教育的理解,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說法。例如教育是知識的傳授文化的傳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一個心靈去搖動另一個心靈、教育是個性的成長而不是成績獲得、教育是為國家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等等。這些說法都對,是不同時期不同人從不同角度對教育所進行的詮釋。大家之所以把石鍾稱為“老物件兒”,學生之所以投票選為“校園八景”之一,我認為還是石鐘上的這句話,即“定時作息養成規律生活”,這句話看似及其平常,即無豪言壯語,也非名言警句,就是簡簡單單及其普通的一句話。但如果仔細琢磨琢磨卻能品出極其深刻的道理,“定時作息養成規律生活”看似一種生活習慣,其實在告訴我們要尊重規律。尊重什麼規律?尊重生活的規律、尊重成長的規律、尊重教育的規律、尊重自然的規律等。大家之所以稱其為“老物件兒”,其實是認同這句話的內涵。

反觀今天的教育,有多少內容尊重了教育規律?有多少活動尊重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如此這些不尊重教育規律的事,才是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對教育不滿意的原因之一。24中自建校以來教學成績和辦學質量逐年提升,仔細想來與石鐘上的這句話有必然的聯繫,即辦學方向是著眼於學生的成長而不是成績,尊重人成長的規律和尊重教育的規律。例如在取消競賽保送的情況下,學校反而強化了學生競賽的工作,目的就是為學有餘力的人搭建成長的平臺。在全國上下大肆追求升學率而減少非高考科目課時的情況下,24中不但開齊開足所有的國家必須課程,還頂著各方壓力開社團活動與校本選修課,即通過綜合課程來彌補分科課程教學的不足。24中人審時度勢時時處處走在教育的前沿,很早就開始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學生髮展指導操作模式。在部分國家必須課程上按照學習能力探索分層走班教學,在社團活動和校本選修課上探索按照興趣選課走班教學,現如今新課程改革的分層選課走班教學對24中來說就是一個小小的轉身而已,因為早已積累了豐富的大量實踐經驗,學生和家長及學校的管理團隊早就適應了新課程的做法。早在三年前24中就與科大訊飛進行合作,智慧課堂系統是科大訊飛在東北地區第一家合作實踐基地校,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現在高一年級已經全面推開。從科大訊飛統計數據看,24中對智慧課堂產品的使用率和二次開發率在全國走再前列,逐步實現精確化、精準化與專業化的課堂教學,在學業評價方面最早引入必有學的增值評價體系。創客課程、STEMA課程、飛行模擬課程、大學先修課程、國際教育早已走在全國的前列。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各地在教育經費上投入的增加,硬件可能一夜之間就走在全國的前列,但是教育的真正差距不是教育硬件,而是學校的文化與教師專業化程度及教師對現代化技術手段真正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現如今24中已經成為大連市文化符號之一,是全國各所985高校的優質生源基地校,“紅牆綠瓦”已經成為每一個初三學子為之奮鬥的學習目標,但畢竟資源有限,不可能滿足每一個初三學生進入24中學習的夢想,就算因為成績而不能進入24中學習,也不是什麼遺憾之事,但如果在校園開放日這個時節,不來24中看看這個石鍾,或者沒有在石鍾前留個照片,我認為這才是家長和孩子的遺憾之事。“定時作息養成規律生活”即尊重規律,應該作為你一生所必須堅守的信念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