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明朝的歷史中,其實朱棣自己並不想當反.因為自己當燕王,其實也是海外的皇帝,待遇也很好,只是當時削藩被逼無奈.因為削番過程中有親王自殺,朱棣也很忌憚,萬一被削去兵權,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證。朱棣第三次南征,確實是直接繞過了盛庸防守的濟南直接奔向南京方向,但朱棣的心思是誘出盛庸的軍隊,在半路打伏擊,如果直接打南京,將被盛庸的軍隊追著打,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再加上南京部隊的抵抗,會收到兩面夾擊,形勢危險。所以朱棣的軍隊半路打伏擊,消滅盛庸手下大將平安的軍隊後才攻入南京的!如果看過月關的《錦衣夜行》,最精彩的就是靖難篇章,讓你會不由自主的感慨是否真的有一個人穿越回了明朝,通過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來幫助朱棣靖難成功,裡面發生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和真實的歷史契合的太精彩了,讓人恍然間覺得都是真的。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太祖的機制就是讓朱氏宗族在皇帝被權臣,宦官等架空時攻進京師,以確保皇位在朱氏手裡,而建文帝現在就削藩,等於把以後宗族的力量給削弱了,也是在打太祖的臉。朱棣雖然就是想篡位,但他用這個“清君側”的理由的確是符合太祖祖訓的。如果當時真的是那兩個大臣有不臣之心,朱棣的做法就是太祖防禦機制的啟動。只不過他才是謀反之人,用太祖的機制套路了建文帝,讓建文在輿論上佔不到便宜。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朱允文敗的不冤,朱棣勝的也不易。自古藩王成功的只有這一例,只能說他把能打仗的武將都排斥在外,重用自己表哥一次又一次打寒了武將的心,以至於打到南京都是投降的,畢竟南京城城高水深,糧食儲備充足,人心卻散了。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還有用人不當,方孝孺是個食古不化,只講微言大義的老古董,黃子澄氣量狹小,無容人之量,且貪財忘義。另外敗軍神李景隆為大將軍,將幾十萬大軍葬送,最後這貨還偷偷打開南京大門,放朱棣進城。這樣一個貨你說他能當好皇帝,身邊除了奸佞之徒,就是迂腐之輩,能治理好國家,偶有俊才卻棄之不用(徐輝祖,)說他是昏君絕不冤枉他。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其實朱允炆是個好皇帝,只因為削蕃斷送了他自己的大好前程。朱允炆從小到大都是讀的聖賢書,從未經歷過戰爭。而他叔朱棣本身就是從死人堆爬出來的能征善戰的虎將,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也是無奈之舉,長子短命,只能傳給皇孫才名正言順。誰叫朱元璋把皇位傳給長子寫進法律呢?難道他不知道四兒子朱棣有大才,很可能他死後造反?朱元璋在晚年疑心病特別重,那麼為什麼不殺了燕王朱棣?給自己的皇孫掃清一切障礙,這裡面到底朱元璋是怎麼想的?就不得而知了。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說到底其實朱元璋本來也想立朱棣,皇孫年輕,沒有班底加上治國才能不及朱棣,但是最終還是立了朱允文,至於為什麼已無成得知,所以後來的事估計朱元璋也有預料的,只是在賭朱棣反不反!朱允文沒有班底更本無法抗衡。

就當時大明的情況,外患還未徹底清除,而朱允炆還沒有很大的聲望,壓不住朝臣,長期下去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而朱棣有能力、有魄力、有聲望、有資歷,所以朱棣的奪位不但沒過而且有功,他穩固了大明江山,為大明後期發現打下基礎!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而南京是帝國的大腦,其它地方則是軀體,能控制軀體的只能是大腦,替換大腦後軀體也只會聽新的大腦指揮,這就是為什麼即便你將北方遊牧民族趕到天涯海角,他卻很快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而遊牧民族如果攻下重要城市卻會丟掉大片領域的控制。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北京今天有這樣的成就,完全得益於朱棣把國都遷到北京,北京宋朝以前還是苦寒之地、不毛之地,以前的燕雲十六州在宋朝之前還沒有發展!滿清入關又把北京當國都,目的就是逃回關外更快!要不以北京當地的胡人之後,北京本地人能夠將北京發展為三線城市就不錯了!

說簡單點就是人家老朱家的家事了,兩人爭家產,一個失敗離家出走,另一個就順理成章的繼承家產打理家族事務了,其他地方的家臣家奴管不了家主的家事,誰當家就聽誰的話就行了,反正誰當家都給他們發薪水。

《明朝那些事兒》中,開篇就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伏筆,你沒注意?

在《明朝那些事兒》裡,從朱元璋卷,朱元璋打下南京的時候,當年明月先生就已經給朱棣靖難成功埋下了伏筆。因為書中說的是,中國自古都是從北往南,更加容易統一,中國的地勢是從北往南從高到低。所以朱棣的成功也可以是註定的。作為明朝的各地臣民和地方官府,只效忠朝廷,誰坐江山無所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