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無論專家們怎樣誇讚,范仲淹的文章最受人們喜愛者,應該還是《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才真正做到了膾炙人口,至少今日的中學生基本上人人能夠背誦,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要把其中描寫景物的名段抄錄在這裡: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這一段是用對比的修辭手法,說出了岳陽樓在雨天和晴天給遊客的感覺是如此不同,但我登上岳陽樓時,可惜既非雨天,也非晴天,未能體會到范仲淹所描繪的景色帶給人的巨大影響。該記的最後一個段落也是後世文人常常引用的名句: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范仲淹撰《范文正公別集》清康熙四十六年吳門義塾歲寒堂刻本

我對范仲淹的這篇文章有著特別的偏愛,甚至我的堂號都是由此而得者,可是後來竟然有人說范仲淹把岳陽樓和洞庭湖寫得那等壯美,其實他根本就沒有去過那裡。這個說法太讓人受打擊了。然而在歷史上,有人這麼說,同樣也有人反著說,我倒覺得無論范仲淹是否真的登上了岳陽樓,這一點其實並不重要。如果他沒有去過這裡,反而更加證明了他駕馭文字的能力是如此之高:少有人能夠沒有去過某地,還能把那個地方描繪得如此壯美。而更為重要者,通過他的描繪,似乎能夠掃描出他站在樓中眼睛所觀測到的一切。

說范仲淹確實沒有到過岳陽樓的一派認為,當年是滕宗諒給范仲淹寫了封《求記書》,並寄給範一幅《秋曉圖》,範就根據滕信中的描寫介紹以及眼前所見的這幅畫,進行藝術加工後寫出了《岳陽樓記》。第二種說法也認為范仲淹沒有去過洞庭湖,但他為什麼能把洞庭湖描寫得那樣逼真呢?原因是范仲淹熟悉太湖風光,於是他就根據當年所見的太湖來描寫洞庭湖。而第三種說法則是說範曾在鄱陽湖邊任職一年半,所以他是根據鄱陽湖的風景來描寫洞庭湖的。

對於這三種說法,《范仲淹評傳》中一一予以了反駁,方健通過查證各種史料,證明範不但去過洞庭湖,並且還在此住過三年多,而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志學之歲以前的范仲淹,在‘縣三面皆大湖’的澧州安鄉縣度過了其少年生涯。讀書檯遺址面山臨水,數年來,對洞庭湖細緻入微的觀察,使他對洞庭風光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四十餘年之後,他應滕宗諒之請時,文思如泉,以如椽之筆,寫下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范仲淹撰《范文正公政府奏議》清康熙四十六年吳門義塾歲寒堂刻本

但范仲淹究竟到沒到過洞庭湖呢?我當然給不出答案來,《過庭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嫉,自慶帥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後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故《記》中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有在矣。”這段話說,滕宗諒負才傲物,作為朋友的范仲淹擔心滕為此受到傷害,他本想勸勸滕,但考慮到滕這個人特別聽不進別人的不同意見,正在猶豫之時,範突然接到了滕的來信,希望範寫篇《岳陽樓記》,於是範在此《記》中的最後幾句話,其實是說給滕聽的。然範沒想到的是,這幾句話而後千古傳唱。

從這段記載來看,至少范仲淹寫此《記》時不在洞庭湖,也不在岳陽樓,但這並不等於說他之前沒有去過那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更願意相信方健先生的考證,那就是:范仲淹一定去過洞庭湖,並且也登上過岳陽樓。

關於范仲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趙孟賢在《凌愚谷集序》中說:“慶曆以來,六一公歐氏未變體之際,王黃州、範文正諸公充然富贍,宛乎盛唐之制,亦其天姿之夐,已脫去五季瑣俗之陋。”至少趙孟堅認為,歐陽修還未開始繼承古文運動之前,范仲淹等人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運作,其標誌之一是范仲淹所作的《奏上時務書》:

臣聞國之文章,應於風化。風化厚薄,見乎文章。是故觀虞夏之書,足以明帝王之道;覽南朝之文,足以明衰靡之化。故聖人之理天下也,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質弊而不救,則晦而不彰;文弊而不救,則華而將落。前代之季,不能自救,以至於大亂。乃有來者,起而救之。故文章之薄,則為君子之憂;風化其壞,則為來者之資。惟聖帝明王,文質相救,在乎己,不在乎人。

這是范仲淹在《奏上時務書》中提到的第一件事,可見他對文風有著怎樣的重視,故而這篇奏章被視之為北宋古文運動的先聲。王瑞來在《天地間氣——范仲淹研究》一書中稱:“范仲淹與北宋古文運動的關係相當密切。雖然他的主要精力並不全在於此,但他的許多言行對北宋古文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范仲淹稱得上是北宋古文運動的早期倡導者、實踐者。”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偶遇姚公祠

對於社會文風的態度,范仲淹在《尹師魯河南集序》中表達得更為明確:

予觀堯典舜歌而下,文章之作,醇醴迭變,代無窮乎。惟抑末揚本,去鄭復雅,左右聖人之道者難之。近則唐貞元、元和之間,韓退之主盟於文,而古道最盛。懿、僖以降,浸及五代,其體薄弱。皇朝柳仲塗起而麾之,髦俊率從焉。仲塗門人能師經探道、有文於天下者多矣。洎楊大年以應用之才,獨步當世。學者刻辭鏤意,有希彷彿,未暇及古也。其聞甚者專事藻飾,破碎大雅,反謂古道不適天用,廢而弗學者久之。

范仲淹於此仍然強調文風跟社會的變化關係,他從遠古講起,而後講到了唐代的韓愈,接下來,他又說到五代時期文體最弱,之後又提到了柳開對於古人的作用,同時他又提到穆修、尹洙和歐陽修等人在這方面的努力。而有意思的是,他還提到了楊億,范仲淹在此文中以讚賞的口吻誇讚楊億,即此說明他並不反對西昆體。從整段文章來看,范仲淹對文風的變遷有著一種客觀的態度,他認為每個朝代都會有每一代的文風,豔美過了,就會變得古樸,而古樸過了,又會接著變回來。這正是他客觀開明的一面。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姚公祠外觀

范仲淹的該序乃是為友人尹洙的文集所寫。尹洙去世後,范仲淹幫他料理了後事,同時還幫尹洙編出了這部詩文集,而後寫了這篇序言,可見兩人關係是如此的莫逆。而當年范仲淹寫完文章後,都會拿給尹洙看,請其提出修改意見。宋畢仲詢在《幕府燕閒錄》中說:“范文正公嘗為人作墓銘,已封將發,忽曰:‘不可不使師魯見。’明日,以示尹師魯。曰:‘希文名重一時,後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謂轉運使為部刺史,知州為太守,誠為脫俗,然今無其官,後必疑之,此正起俗儒爭論也。’希文撫幾曰:‘賴以示子,不然,吾幾失之。’范文正公作《岳陽樓記》,為世所貴。尹師魯讀之曰:‘此傳奇體也。’”

范仲淹給別人寫墓誌銘,本已經封好準備寄出,突然想到此文還沒有給尹洙看過,於是第二天又拆封拿給尹,尹看後馬上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範聞聽後大為感慨,說如果不是尹的提醒,他的這篇文章真的會鬧出笑話。可見范仲淹重視尹洙的意見,是何等的有道理。可是範的代表作《岳陽樓記》在其當世已經成為了名篇,然尹洙讀後卻說,這看上去像一篇傳奇體。尹的言外之意,該文的格調不高,不知道範仲淹聽到尹的這個評價後,作何反應。如果他真聽了這位諍友的評語,而把該文刪掉,那在中國文章史上將是何等重大的損失。

從《岳陽樓記》的結構即可看出,范仲淹作此類文章仍是傳統的行文方式,首先點明來源,其次點明景色,最終發表議論。而他所作的《清白堂記》也同樣如此,該文的第一個段落為:

會稽府署,據臥龍山之南足。北上有蓬萊閣,閣之西有涼堂,堂之西有巖焉。巖之下有地方數丈,密蔓深叢,莽然就荒。一日命役徒芟而闢之,中獲廢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觀其好惡,曰嘉泉也。擇高年吏問廢之由,曰不知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後汲。視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淵然丈餘,綆不可竭。當大暑時,飲之若餌白雪、咀輕冰,凜如也;當嚴冬時,若遇愛日,得陽春,溫如也。其或雨作雲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於名源矣。又引嘉賓,以建溪、日鑄、臥龍、雲門之苕試之,則甘液華滋,說人襟靈。

該文先介紹了地理環境以及來由,原來他整理一個廢園時,偶然挖到了一口古井,範命人淘井之後,其水十分甘甜,而後范仲淹用不同產地的茶,用該井水煮之,結果每一種茶味道都很好,這令其大喜。當然范仲淹寫此文不止是為了記錄,他挖出了一口古井,更為重要者,是他在該段客觀描寫之後,所發的一段議論:

觀夫《大易》之象,初則井道未通,泥而不食,弗治也;終則井道大成,收而勿幕,有功也。其斯之謂乎?又曰:“井,德之地”,蓋言所守不遷矣;“井以辨義”,蓋言所施不私矣。聖人畫“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予愛其清白而有德義,可為官師之規,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構亭於其側,曰清白亭。庶幾居斯堂,登斯亭,而無忝其名哉!

他用《易經》的觀念來解讀淘井的行為,他說自己喜愛井水的清白,於是將井旁的這間官署用房起名為清白堂,而後又在旁邊蓋起一個清白亭。范仲淹用泉水的清白來比喻為官之道,這才是他真正想說的話,而他的這種觀念可以用其所作《南京書院題名記》中的一段話予以解讀:

講議乎經,詠思乎文。經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為;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

范仲淹在此明確地講,經以明道,文以通理,這才是他所秉持的文學觀。

范仲淹墓位於河南洛陽市伊川縣彭婆許營村。在洛陽市包下了一輛出租車,而後駛上洛欒快速路南行十公里左轉穿過東高屯村,再向東行駛七公里,從下面穿過二廣高速,在此交叉處看到帶券墓碑較為精緻,上面橫寫著“特級勞模”,但我來此不是拜訪此特級勞模,而是來瞻仰范仲淹墓。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在路邊遠遠地看到了天地中的一處墓園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范仲淹雕像

繼續東行路過鄭少洛高速,然後再反穿回來走一U字形,即看到四野中有一大片松林,估計應是範園。前往打問,此片林子的確是範園,但卻是範氏後人集體家墓園,而范仲淹之墓則是由此前行二百米。按其所指,范仲淹墓園與範氏後人墓園是前後相望,各用磚牆獨立圍起來而已。墓園前立有范仲淹雕像,雕像後有十餘米長的小橋,穿過小橋即是範園,正門上懸掛著光緒皇帝御題的墓匾,上書“以道自任”,然正門緊閉,右手有一側門,估計這也是按老禮複製者:只有帝王可以從正門進入,以我的卑微身份,那當然只能走側門。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墓園入口處

側門也是一道鏽跡斑斑的鐵門,門口坐著一位看上去七十餘歲的老者,我問他怎樣入園,他的回答很乾脆:“二十元!”,看來是讓我買票,我付二十元給他,問他有沒有門票,其實找他要票是為自己留個證物而已,然而他卻跟我說:“這二十元錢不是買票,是你對修復墓園的捐款,沒票。”好吧,那就算我給范仲淹墓園的建設添了一塊磚吧。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岳陽樓記》中的名句成為了這裡的標語

墓園遠遠望去感覺佔地約百畝。進門臺階上一字排開列著十四塊五釐米厚四十釐米見方的水泥塊,每塊上寫著一個字,左右各列七塊,寫著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每字一塊,然而從字形到排列方式很像“文革”中的標語。右手有一塊三米高的墓碑,然碑亭用現代商場常用的玻璃門及鎖封閉了起來,無法照相,也難看清碑上的字跡。此種封碑方式罕見。此碑亭上書建制年款“中華民國五年三月”,年款下一行橫書“達不離道”,再下面是拱形門楣,磚雕為八卦。墓園的後方是范仲淹墓,墓廬保護完整,旁邊有范仲淹父與子之墓。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三碑並立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碑券安裝上了現代化的玻璃門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獨處一地

我來的這一天,在墓園內沒有遇到任何遊客。站在靜靜的墓園中,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體味一番范仲淹的偉大,他不僅在政治上有著那麼多的作為,而他在文學史上的貢獻更是受到了後世高度的誇讚,蘇軾把他譽為“人傑”,而黃庭堅則稱他為“當時文武第一”,司馬光則把他看得更為高大:“雄文奇謀,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看來司馬光認為他的文章就如他的氣節一樣,可以成為後世的範本。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國家級文保牌

范仲淹:文弊則救之以質,質弊則救之以文(下)韋力撰

范仲淹墓前的貓

而我的這個遐思卻突然聽到了回應聲,這個回應聲嚇了我一跳,循聲望去,原來是在他的墓前拴著一隻大黃貓。可能我忽略了它的存在,所以引起了它的不滿。但我覺得,它既然是范仲淹墓前的貓,那也一定是有著大智慧在,於是我掏出了書包裡剩餘的半個燒餅供奉給它,這也算是我效仿范仲淹年輕時樂善好施的美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