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只控制住皇城就掌握了政权,曹爽为何不调兵平叛,一手好牌怎么就打输了?

随心而遇82328607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凭什么司马懿只控制皇城就掌握了政权,最后还诛杀了曹爽,到底司马懿强在哪里?让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曹爽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坏。曹爽出自名门,是大司马曹真之子。身材肥硕,这一点可能与电视剧演的不太一样。电视剧里曹爽长得跟刘德华一样帅,有点误导观众。

曹爽自小和魏明帝曹叡交好,因此两人关系非常的紧密,后来曹叡即位,封曹爽为武卫将军,职责就是负责保护曹叡寝宫的安全。

但是正是因为曹叡了解曹爽,因此在重病时将托孤重任交给了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他们五个人。曹叡的意思很明显,曹爽没有经过历练,独自担不起托孤的重任。

后来因为魏明帝曹叡的宠臣刘放、孙资与夏侯献、曹肇之间有矛盾,双方都在病危的曹叡面前攻击对方。最后曹叡稀里糊涂的改立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曹爽捡了一个大便宜。

曹叡死后,两人辅佐年幼的曹芳即位。刚开始曹爽由于资历浅,没经验,处处都尊司马懿为上,两人合作还算愉快。但是后来由于曹爽交友不慎,致使自己走上了不归之路。

曹爽有三个好友,也是三个智囊,分别是丁谧、何晏、邓飏,人称台中三狗,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此三人的厌恶程度。三人给曹叡出坏主意,让曹爽排挤司马懿,大权独揽。

后来,司马懿被曹爽架空为太傅,相当于剥夺了司马懿的参政权利。曹爽又以郭太后非曹芳亲母为由软禁了郭太后。升蒋济为太尉,夺取了蒋济领军将军一职,控制了禁军。任命何晏为尚书,控制了尚书台。自此权利独揽于曹爽一人手中,但是同时曹爽得罪了所有明帝旧臣。

在无奈之下,司马懿装病,然后突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控制了京城。当时双方的态势是这样的,司马懿奉郭太后手诏,要清君侧,罢黜曹爽的大将军之职,算是出师有名。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率军控制了禁军。曹爽的所有智囊,丁谧、何晏、邓飏均被困于城内,曹爽的家人也被困于城内。然后司马懿、蒋济、高柔(朝廷三公)合力驻军于洛水浮桥,等待曹爽的应变。

曹爽此刻手上的王牌只有一张,那就是皇帝曹芳,但是曹芳年幼,根本什么都不懂,所以所有事情都需要曹爽自己负责。而曹爽的智囊没有在身边,因此曹爽是一筹莫展。

此时,曹爽走了狗屎运,他的一个谋士桓范跑了出来,如果此时曹爽能够听桓范的,肯定不会被诛杀。

桓范建议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先去许昌,然后在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说司马懿谋反,让各路大军于许昌集合,然后挥军平定叛乱。计是好计,可惜曹爽不听

曹爽担心自己家属的安全,自己由于也没有经历过这样复杂的局面,因此曹爽举棋不定,焦虑万分。

其实这时司马懿比曹爽更焦虑,司马懿发动政变是无奈之举,如果曹爽带着皇帝离开,自己肯定要歇菜。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速战速决。要么进攻曹爽,这样的话怕伤着皇帝曹芳,自己落下僭越的罪名。要么说服曹爽投降,兵不血刃的解决僵持的局面。但是不管走哪条路,都需要快速。

因此,司马懿派了多路人马去说服曹爽,首先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前去,后来又派曹爽的心腹尹大目去,在尹大目去之前司马懿亲自指洛水发誓:只为罢黜曹爽兵权,不伤及曹爽性命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蒋济给曹爽写了一封信,蒋济以自己的人格来担保曹爽的人身安全,在这么多人的忽悠下,曹爽仰天长叹:我投降也不失富贵,算了,还是回去吧。

爽既罢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

后来,司马懿反悔,在朝堂上公议曹爽的罪过,最后定罪诛杀了曹爽,夷三族。至此,曹爽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烂。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其实司马懿只控制京城根本改变不了局势,司马懿更害怕曹爽狗急跳墙带着皇帝曹芳前去许昌,因此司马懿派了多人前去说服曹爽。而曹爽从小就是官宦子弟,没有经过什么历练,连变坏都是台中三狗丁谧、何晏、邓飏这三人教的。因此在面临司马懿的突然发难时,自己全无主见,最后被司马懿忽悠,落得一个身败名裂,全族遭诛的可怜下场!


每日趣评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长了一点,先首其父曹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古话说养子不教父之过,作为贵族,权臣的曹真从小对其子缺乏了必要的教育,锻炼,与某些女人对子女溺爱一样,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结果培养出的是一株温窒里禾苗,放在大自然里就不能适应环境,更经不风吹日晒的考验。曹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公子哥们,平时只知吃喝玩乐,根本不懂政治是什么东西的人。二,曹爽也是一个利欲熏心,对曹魏政权和对自家一脉的极端不负责的表现。古语云知子莫若父,曹爽是一个怎样的人,其父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吧。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曾对诸葛亮说,刘禅如果不可辅,丞相可自取之。这是刘备的肺腑之言,更是对刘禅的一种保护措施。曹真只想他曹氏一脉高官厚禄永世有人接班,永保富贵,而忽略其子不屑。其结果是害了儿子们又害了曹魏政权,如果曹真具备一点刘备的智慧,不让儿子们出仕,在家经营农业生产,其子孙就没有夷灭三族的下场。三,魏.明帝曹睿也有失察之过,曹爽和曹睿自小时侯关系就很要好,他对曹爽应该是有一定的了解,不该以感情代替智慧,用绵羊对抗老虎。曹爽的失败既有天意也有人为的因素,说天意是司马懿是从曹操时起至曹芳共历四代人,在这四代人时期司马懿也一直是在政治上,军事上的重要人物,仅在曹芳时受到打压,许多比司马懿年轻的重臣都早死,单单只留司马懿独活在世上,这就是上天对他是垂青,而曹魏皇族内部不相容也有利于司马懿的野心澎胀,自曹丕登帝后,对自已的兄弟们无情打压,不相信自家兄弟,致使以后皇族势力日益单薄。而曹爽不敢反击司马懿的政变,固然有他懦弱怕事有很大的关系,其他因素也不利于曹爽,那就是司马懿是身历四朝的政治,军事上的老手。而曹爽是一个没有政治经验,没有军事阅历的后起之辈,怎能玩得过司马懿呢,不如顺从司马懿也好做个富贵翁,何况还有司马懿信誓旦旦的保证。哪知曹爽估错了司马懿,结果曹爽一门被灭三族。


史事显微镜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在封建时代,京师无疑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 军事中心。控制皇城业就是控制住了国家最高权力和命脉。

曹魏的京师洛阳,既有曹魏的宗室和家眷,也有朝臣和他们的家属。司马懿控制住他们就相当于绑架,曹爽去高平陵祭祖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在就是曹爽恋家贪财。

曹爽显然属于典型的官二代,完全是依靠宗室的身份当上辅政大臣的,在当辅政大臣的时候,是贪财擅权,僭越无度。所做所为既让世家门阀不满,也让宗室厌恶,这也是司马懿起事以后,得到众多世家和宗室支持的原因,可见曹爽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在当时,曹爽如果毅然决然帝带着皇帝去往许都。虽然未必能够战胜司马懿,但日后司马家未必敢篡位。如果运营得当,完全可以和司马懿分庭抗礼。司马懿控制京师不假,但皇帝在曹爽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家的家传手艺,曹爽多少应该学点皮毛。司马懿虽然控制住了朝臣的家眷,可以威胁但绝不敢杀。如果擅杀朝臣家眷,势必引发世家强烈反弹,那些家眷被杀的大臣也就彻底导向曹爽了。所以司马懿才拼命安慰曹爽。回来,回来,绝对确保全家安全这样的话。当然,也只有曹爽这样守家之犬会相信。

司马懿好称‘’冢虎‘’之称,一是能装,二是能忍,三是能熬。伴猪吃老虎为装,装病骗曹操,赚曹爽。长寿熬死了曹魏三代皇帝。这是司马懿最大的幸运。

曹爽不过是个守财奴,他以为只要放弃权力,就当个富家翁就可以了。但他不知道的是。一个权臣要掌权的时候,前朝的一切都必须抹杀,不能留下一丝痕迹。他们的性命就是首先要失去的。至于司马懿的承诺,开玩笑,你相信了才证明了你的愚蠢。就算是司马懿不想杀,他所在的利益集团也不会答应。司马懿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司马家的利益,更是他所在世家门阀集体的利益。

曹爽之败就败于贪财,恋家。说白了就是一个无能之辈。他的失败被夷三族完全是咎由自取。


清水空流

桓范和曹爽是同乡的关系在家乡很有名望,曹爽用九卿之位礼待他,但不是特别的亲近他。这样桓范政治上原本,属于中间派。

本来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以太后的名义,召桓范。桓范本来是要去的。他儿子比较坑,阻止了桓范对其父说:‘’(天子)车驾在外,不如南出。‘’ 桓范于是选择了出城。

守门的官吏司蕃是桓范以前举荐的,桓范以有诏命的名义要出城,司蕃想要查看文件,桓范呵斥他说道:‘’你以前是我的部下,你怎敢如此!‘’司蕃也就把城门打开了。

司马懿知道桓范出城后,对蒋济说:‘智囊往那边去了。‘’蒋回道:‘’范虽智,然而驽马恋栈豆,曹爽必不能用。‘’

桓范到了曹爽那边,劝曹爽兄弟以天子的旨意定都许昌,发四方兵马勤王。曹爽犹豫不决。桓范对曹羲说:‘这件事情已经很明白,你们读书有什么用!如今这个局面,以你们的门户地位,求过贫贱的生活还有可能嘛!且如匹夫手上有一人质,尚且欲望活命,你们与天子相随,令发于天下,谁敢不应!‘’听完后曹爽兄弟都不说话。

范又对曹羲说:‘’你的另一个行营在宫阙的南边,洛阳农业行政管理在城在,命令方便。今天传旨意到许昌不过半夜就能到达。许昌的兵器武库足够用,所担忧的当在谷食,而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曹爽兄弟还是默不作声,从晚上七点坐到凌晨3、5点,最后曹爽把刀扔到地上说:‘’我不如做个富家翁。‘’范桓哭道:‘’曹子丹上佳的人,生下你们兄弟,蠢猪崽子一般!何以图得今日和你们一起受族灭呀!‘’

源于《资治通鉴》


1成亮1

这个问题,只能怪曹爽笨蛋。曹爽是一个既没有智谋,又武功稀松的大将军。他没有胆量,没有魄力,亲小人,远贤臣,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总之曹爽就是一个窝囊废,可惜曹操一世之类,曹真一世之雄,魏国的江山败在了他们的儿孙曹爽手里。

第一,司马懿虽然控制住了皇城,但也仅仅是皇城而已。司马懿掌握的,只不过他耍阴谋暗藏的私人部队,所谓的“死士”不过几千人。另一个方便条件,司马懿掌握了太后的话语权,因为太后没有去高平陵,而在皇城。曹爽的手里呢,有皇帝,有大将军印,有若干文武百官。俨然一个小朝廷。皇帝在他手里,意味着明正言顺,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将军印在他手里,意味着掌握着全国的兵权,可以调兵勤王。如果曹爽是一个象司马懿一样有智谋的人,那按当时的条件,司马懿仅仅掌握着皇城,并不是曹爽的对手。

曹爽的失败在于:第一,他是一个草包将军,平常对司马懿又恨又怕。面对司马懿的突然发难,他自觉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毫无战心;第二,曹爽平常胡作非为,不得人心,文武百官没有几个人真心服他,反而欣赏司马懿的魄力;第三,曹爽有侥幸心理,在司马懿的劝降下退了一步,想当个富家翁算了,认为不致于失去性命。而文武百官的家属也在皇城里,所以对曹爽的投降大多持同意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曹爽直接投降送死,被夷三族。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很多人很难想象当时社会状态!从三国的四世三公的门阀开始,门阀代表着集团的稳定!从曹操杀荀彧后,许多汉朝传统的势力门阀开始和曹操离心离德了!但实力不容质疑!以至于曹操不敢称帝!再加上曹丕父子用现在的话叫腐败,作风有问题!自认为名门望族的门阀开始与曹魏渐行渐远,改而支持以司马懿为首的新兴派!再加上司马懿在军功和军队的威望,老实说曹爽已经有点控制不住朝局!所以他一直想除掉司马懿!可根本不是对手!就算挟天子以令诸侯到许昌,真怀疑他能调来多少勤王兵呢?起码曹操时代的战将死的死,活的包括后人,你曹爽大权在握时又任人唯亲,何来的交情!所以当司马政变时,大部分是观望的!最后被灭门,又有几个吭声呢?挺身而出骂老司马呢?所以说曹爽一直犹豫不决很可能是种山穷水尽的结果!反观司马懿,一声令下,门客三千,抄起武器占领城门要塞,更是说客成堆劝曹爽!简单说一下,老司马的两个儿媳的身伤吧!老大司马师娶羊祜的姐姐,羊氏一门当时也是门名望族!起码两点可印证!一者羊祜的岳父夏候霸是皇族!在那种讲门当户对的时代,羊氏不会是寒门!二者,竞敢不育,不论是否是司马师的问题,换成弱点的早被休掉了!至于老二司马昭,岳父王肃,魏宰相更不用提了!不得不说司马懿的隐忍,准备从容,也许他根本没给曹爽留余地!


丰产不丰收

司马懿心怀韬略,素有奇谋,但曹操视之鹰视狼顾,对其子曹丕言:“此人不甘人臣,一旦手握兵权,必会起兵做乱,要慎之慎之”曹丕则不以为然。

曹丕虽对其父之言并未在意,但也是心怀芥蒂,而司马懿深知曹丕之心,偶而让司马掌兵,他也拒而不受,这让曹丕的戒心渐渐松懈了下来。

经过多年的考察,司马懿完全得到了曹丕的信认,临死之时,以托孤之重,让其与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镇军大将军陈群共同辅佐明帝曹睿,并对曹睿说:“在这里的几位重臣,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曹睿继位后,孙权趁曹丕新丧,带兵来犯,让司马懿打的大败,升任骠骑将军,开始初掌兵权。

新城斩孟达,西线御诸葛,直至诸葛病死于五丈原。司马懿屡立战功,官至太尉。

公元239年,明帝病危,托孤于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幼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攻打魏国,举国震惊,司马懿领兵增援,大败吴军,使其在军中威望日高,曹芳又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司马懿功勋德望日渐盛大。

公元243年,又兵败诸葛恪,其在军中地位日盛,时刻不忘提拔自己的亲信以充当要职。

反观曹爽,不听司马懿之言,主动出击,屡战屡败,军中威信尽失,使国力日衰,朝廷内外多有怨言,实乃无能之辈。

公元247年曹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使朝纲混乱,民怨沸腾。司马懿明为装病,暗地里策划杀曹夺权。

公元249年,曹芳祭拜皇陵,曹氏兄弟跟随,司马懿一看时机已到,命心腹接管了曹氏兄弟的大营,司马懿军中威信极高,加上曹氏兄弟昏庸无能,兵心向外,于是无人反抗。

而曹爽在城外举棋不定,有人劝让其以皇帝名义调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则派人说,只想夺其兵权,保其荣华富贵。智囊桓范劝了他一宿,最后的选择是不要江山权力,只要娇妻美妾,夫复何言。

桓范哭着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观曹爽其人,实及无能之辈,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加之皇帝年幼,大权旁落,这白白送到手的江山焉有不要之理。

可叹不听曹操之言,终为祸患,岂不可悲。此后,曹魏万里江山尽归司马氏所有。


天道酬勤观历史

曹爽的失败有点偶然,确实是一手好牌打烂了。

曹爽应该并不是一个草包,相反,应该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很多人可能都没注意,曹爽从239年开始辅政,249年发生高平陵之变,中间经历了10年,这十年几乎大权独揽,被压制的司马懿也只能选择隐忍,历史上能掌握最高权利十年的权臣并不多;再就是244年征蜀,大败,但依然能掌控政局,对比稍后的诸葛恪,明显强多了;还有,曹爽在位时得罪了很多人,但国内政局并不动荡,也没有什么内部叛乱,对比司马氏执政后的叛乱,也要好点,当然了,很多人说司马氏执政的时候叛乱,是因为诸葛诞、母丘俭等人忠诚于曹魏,这个我觉得不可信,但和本题无关,就不赘述了。

但曹爽还是失败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曹爽有能力但不会做人,有才华但不会识人。高平陵之变后,只有一个恒范向其献策,没有什么别的人给其出谋划策,相反,很多人替司马懿做说客,这就尴尬了,十年大权在握的优势,居然没有几个忠心的人;而且司马懿装病十年,居然一仗功成,拿下洛阳,洛阳那些领兵的人没有跑来投靠的,也没有起来反抗的,曹羲的禁军也没有什么动静就被夺走了,这等于曹爽十年的经营就是一个笑话。

曹爽终究不是雄才大略的人,也没有什么抱负,大概只想荣华富贵,而且没想到司马懿会动手,大概很多说客也没想到司马懿会违背誓言,所以曹爽输掉了所有。


一花一尘埃

两点原因:

第一,曹爽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他就没想过要和司马懿争个你死我活。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桓范劝说曹爽把天子劫持到许昌,然后调集各路大军征讨司马懿。但曹爽犹豫不决,他担心一旦失败就没有退路了。

拖了半晚上后,曹爽把刀扔在地上表示:“即便向司马懿投降,自己也还能做个富贵人家。”恰好,司马懿也指着洛水发誓,不会杀曹爽,于是蒋济就写信劝说曹爽,表示司马懿只会罢他的官,不会杀他,只要他交出兵权,就能保全荣华富贵。曹爽一看蒋济都这么说了,就果断投降了。

本质上,曹爽是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的人,他对未来根本就没有任何规划,所以桓范才大骂他说:“曹子丹(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怎么会生下曹爽这样猪狗不如兄弟呢?没想到因为辅助你们,自己还要被灭族。”

第二,包括曹爽在内的人,都没想到司马懿如此凶残,敢于背信弃义。高平陵事变事发偶然,在此之前,司马懿一直韬光养晦,从他过往的经历看,也不是多么残暴无情的人。并且事变爆发以后,司马懿还指着洛水发誓,表示不会杀曹爽,以此取信于蒋济。

所以,当时包括曹爽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曹爽投降以后,无非丧失军权,当个富贵人家罢了。但谁都没想到,司马懿很快就背信弃义,直接诛灭曹爽三族,这是包括蒋济在内的人都未曾料到的。

曹爽不过是草包罢了,他更无法预料到司马懿可以如此不讲信义,可以做到如此绝情。事变爆发后,曹爽就做好了投降的打算,他不是一个愿意拼命的人,但遇上了一个无所顾忌,背信弃义的人,他怎么可能将牌打好?


司徒伯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中国传统政治体系里有一个词“结党营私”,司马懿并没有推翻曹氏政权,但一直为接管做着势力准备。此时朝廷里官员大半听命与司马懿。但谁都不敢真打,不是司马懿、曹氏不想打。而是手下人不想打,他们在观望。观望跟谁更有前途。你以为司马氏牛逼?王、谢豪门答应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