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縣:古城換新顏,文脈永續傳

提起歷史文化名城你會想到什麼?是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還是灰磚青瓦、大紅燈籠高高掛,抑或是別有情調的酒吧、咖啡館和商鋪?

拋開這些你會發現,她們或是有深厚的文化歷史,或是有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風土人情,或是有生於斯長於斯的名人,或是因出產精美工藝品而著稱於世……

浚縣,作為河南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縣,有著獨特的魅力。其境內保存了300餘處名勝古蹟,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4處16項,省級重點保護單位7處10項。每一次走近她,都彷彿在品讀一段活著的歷史,在觸碰一段傳奇。

浚縣:古城換新顏,文脈永續傳

6月的浚縣,滿目翠綠,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

坐落在大運河畔的浚縣古城古樸莊重,眾多遊客紛至沓來。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為更好更快地把浚縣古城打造成“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旅遊名城,使其成為全省特色旅遊的亮點和全國聞名的休閒度假目的地,浚縣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以“保護傳承、創新發展、藝術提升、永續利用”為基本原則,全力打造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

浚縣古城保護與旅遊發展項目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控制面積5.5平方公里,總投資50億元,主要項目包括古城肌理保護修復、運河文化帶、琵琶文化生態島等。

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16.5億元,拆遷面積17萬平方米,實施建設項目48個,入駐服務企業和特色商鋪130多家,西北片區已形成旅遊環線,古城牆、西城門、世襲翰林府、古縣衙、海棠谷等項目修復如舊、改造成景,已成為文化旅遊發展的新亮點。北城門、東城門、南城門等項目也已對外開放,山、水、城交相輝映的古城形象日益彰顯。2016年、2017年兩年年均遊客達150餘萬人次。

浚縣:古城換新顏,文脈永續傳

使出“繡花功夫”,突出“細”的風格

精細,是浚縣古城修復過程最突出的風格。古城修復過程中使用的一塊磚,一片瓦,一扇門窗,一個小擺件都有講究。

榫卯(sǔn mǎo),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傢俱文化的精粹。今年71歲的楊素賢從16歲當學徒,如今從事古建築修復工作已50餘年。日前,浚縣古城端木翰林府歷史建築片區處,他正戴著老花鏡,和同村的老夥計侯劉祥為一棟清朝傳下來的古建築做一扇窗戶。繪圖、墨斗標線、鋸子拉開、刨子刨光,拼接組裝,一扇方格窗完工,全程沒有用一顆釘子,全部依靠木條凹凸部位相結合。

細不僅體現在修復古城的手法上,還體現在一磚一瓦上。在浚縣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復現場,屯子鎮老泥瓦匠人張三根正坐在一堆青磚上休息。他指著身後的一堆方磚說:“這些方磚有的是從舊房子上拆下來的,有的是從村裡收上來的,都是清朝時期的燒磚手藝。修復古建築時,原來房子上能用的附件全用原來的,實在損毀嚴重的就用這些收上來的。”

浚縣:古城換新顏,文脈永續傳

在浚縣古城內,隨處可見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匠人們通過古建築的墀頭、柱礎、掛落等元素來展示每個景點、每座建築,努力使其成為藝術品。

這種傳統文化中“細”的風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融入到古城保護建設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從哪條街道佈局哪個業態,到哪個古建築作何擺設?從哪條路應該種什麼植物,到哪個路段衛生誰負責都有詳細安排。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現在的浚縣,依然是這則箴言的一個有力註腳。

不做表面文章 挖掘“深”的魅力

一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要有物質的載體和文化的空間來作證,即必須要有文脈的傳承,文脈是生生不息傳承的文化傳統。

浚縣之所以被稱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因為它有著上千年的建城歷史,更在於這座古城有著一條清晰的歷史文脈。這裡除了有古老的城垣、官衙、府邸和古街區等豐富的歷史遺蹟,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以及在中國歷史上與浚縣密不可分的文化名人。

尋著這一文脈在浚縣古城中行走,你會感到:每走上一條古街,內心會湧出思古之幽情;每走過一座古橋,腦海中會浮現一段古老的傳說;每邁進一座古宅,眼前能浮現一位歷史人物的生活場景;甚至每站在一個街角的拐彎處,都能勾起一樁歷史往事……

浚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並非是走馬觀花,而是步步深入、層層遞進。

浚縣:古城換新顏,文脈永續傳

浚縣自古以來就有珍視文化資源、重視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明代知縣蔣虹泉捐家財遷碧霞宮,知縣李永茂捐俸修城牆;清代知縣劉德新建呂祖祠,知縣梁通洛立文治閣……

如今,浚縣縣委、縣政府同樣對浚縣古城的保護建設高度重視。按照既定規劃,浚縣以“點”為基礎、“線”為紐帶、“全城”保護為終極目標,突出古城原真性保護的同時,也注重挖掘古城的內涵。

保護“點”,就是保護單獨存在的古建築、文物史蹟。浚縣先後對古城牆、云溪橋、古糧倉、文廟等進行了全面保護性搶修;對縣衙、城樓等進行了復原;修復了李公館等一批遺蹟,使浚縣古城的典型明清建築風格完整展現。

保護“線”,就是保護相連成線的歷史文化街區。以西大街為範例,浚縣啟動實施了西大街歷史街區綜合整治,形成古城完整的歷史脈絡。然後將東南北三條大街、縣前街、廟前街、南山街歷史街區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對建築體量、風格、色彩、高度進行了嚴格控制,同時配套建設了排水等設施。

“古城的保護建設僅憑一腔熱情是不行的,必須規劃先行,保護其形式的同時注重內涵的挖掘。此外,強化兩類文化資源組合,實現相互借勢、相互保護,形成相得益彰的優勢。”浚縣古城辦韓守富說。

浚縣對古城的深入開發,不僅體現在古城保護上,也體現在對古城內涵的挖掘上。

浚縣:古城換新顏,文脈永續傳

.浚縣黎陽創遺址距今已經有1400多年曆史,該倉約可存糧3360萬斤。

浚縣古城縣前街東側,緊鄰浚縣古縣衙,有50餘座明清建築,明清時期有許多縣衙公務人員和縣城富戶在此居住。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成為公房,每個四合院內住著四五戶人家。由於住戶多房子小,很多住戶就根據各自需求,在院子裡搭建了小房子,或作為儲物間,或作為廚房,這些小房子毀壞了四合院原有的佈局和美觀。拆除了違章建築,並對這些古建築進行加固等修復工作後,人們突然發現:這些市井之間的古建築中,不僅有浚縣兵役局遺址、著名數學家劉亞星故居,還有耕讀傳家的王家大院等。

在浚縣,這樣的明清古建築還有很多,圍繞它們的故事也有很多:有反袁志士張宗周投身民主革命的故事,有拔貢盧逢瑞創辦浚縣希賢學舍的故事,還有明朝武舉人李玉文一座宅院佔半條街的故事……

為了配合古城保護修復,傳承名城文脈,浚縣還編纂了《浚縣古城文史資料薈萃》,在該書的後記中,有這樣一段話:編纂《浚縣古城文史資料薈萃》的目的,不僅是為失去了的寶貴家當列清單,更是為古城重要節點的保護、修復、重建提供資料依據、文史支撐。這既是策劃此書的縣領導的初心所在,也是編纂者的心願。

依託歷史遺存,激發“活”的生機

循古向新,是浚縣激發古城生機活力的選擇。

浚縣:古城換新顏,文脈永續傳

“循古”,即按照古城發展的定位和特點,保留好最原汁原味的浚縣;“向新”,則是在傳統建築的“瓶子”裡裝入一些現代業態的“新酒”。

豐富的歷史遺存是傳承浚縣古城文脈的最大根基。“從南京到北京,抵不過浚縣城”這是浚縣老百姓的口頭禪,從這句話中便能聽出浚縣人的文化自信。

也難怪,浚縣境內保存了300餘處名勝古蹟,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4處16項、省級重點保護單位7處10項。

“浚縣古城的保護建設與旅遊開發是同時進行的,要想讓古城火起來,必須先讓古城‘活’起來,‘活’起來自然就火起來了。”對此,浚縣古城辦工作人員感慨良多。

按照規劃,浚縣古城西大街被劃定為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區。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遏雲樓就位於西大街南側。據當地老人說,這座古戲臺以前主要用於敬神、頌神、拜神、許願、還願,戲臺上唱的是“神”戲,跳的是儺(nuó)舞。現在這座戲臺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浚縣大平調展示的舞臺,路過此地的市民經常能聽到戲臺上傳來的鏗鏘有力的唱腔。

“對大平調這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保護,除了專項扶持資金,就是給他們舞臺讓他們去展示,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大平調,喜歡大平調。”浚縣古城辦韓守富說。

在浚縣西大街,除了能聽到浚縣大平調,還能找到許多浚縣老字號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的商鋪。吳二鍋花生米、憨刀泥塑、屯子石雕、木雕等都聚集在此。

張彩軍是鶴壁市書法家協會的一名會員,當了解到浚縣南小門裡街規劃為文化街,鼓勵書畫愛好者到該街成立工作室時,就在古縣衙斜對面開了一家書齋。隨著來浚縣古城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書齋的生意也越來越好。“這都是古城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張彩軍說。

為了避免傳統文化元素成為“盆景”,讓年輕人親近古城,浚縣古城還增添了民俗體驗、娛樂休閒、特色美食等業態。

現在的浚縣古城,正如70歲老人張愛真快板中描述的那樣:要說風光最秀美,哪兒都不如咱浚縣。城西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已數年。城內道路青石鋪,建築古樸實少見……感謝黨的好領導,人民愉悅賽神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