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扒井沿上瞅瞅的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郭松龄反张作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军阀内部派系倾轧的结果。

军阀的特点,在于张作霖麾下有很多内部派系。

一来,这是军阀团体的必然,他们本来就是各种小团体组成的联盟;二来,这是张作霖的目的,部下分为几个团体互相斗争,就无法联合反对他。

张作霖的老兄弟形成老派,把持了当时军政主要力量。

新派也有一定实权,但主要的权力把持在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手中(主要是日本士官学校出身)。杨宇霆是张作霖的爱将,也是智囊,是可以压倒老派的权臣。

郭松龄一派叫做保定派,主要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

本来保定派没什么实力,但因张学良对郭松龄比较赏识,才有所复苏。

保定派的成员多为东北军中师长、旅长之流。虽不算很高的军衔,仍然有一定的军权。

其实,因杨宇霆的士官派比较嚣张,以张作霖为靠山,连张学良也不被放在眼里。

张学良为了扶持自己的力量,选择了不受宠的在野派郭松龄作为大将。

但是,郭松龄也不是善类,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和杨宇霆甚至老帅们争权夺利。

因为杨宇霆有张作霖的支持,所以郭松龄斗不过他。

本来在张学良的游说下,张作霖同意让郭松龄去当安徽督军,但在杨宇霆破坏下任命失败。

郭松龄极为恼怒,曾经对张学良这么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但张学良没有能力左右张作霖,更不能换掉杨宇霆。

这边,杨宇霆发现郭松龄处处和他作对,就尽全力排挤他,试图夺取他的军权,甚至派人暗杀他。

到了这种地步,郭松龄只有两个选择,第一隐退,离开东北军,几十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第二干脆兴兵造反,自立为王。

郭松龄选择了第二,和冯玉祥勾结,准备搞垮张作霖和他的主子张学良。

冯玉祥许诺,一旦推翻了张作霖,东北三省地盘交给郭松龄。

于是,郭松龄突然倒戈,率领部下7万大军奇袭张作霖。

郭松龄本事是有的,无论指挥还是练兵都是第一流的,对东北军的一切了如指掌。

在郭松龄起兵后,联合东北军军长李景林,趁虚而入,势如破竹。郭军顺利从河北杀入山海关,击破锦州,距离沈阳只有近在咫尺。

因东北军都知道郭松龄厉害,此时军队时期低落,已经无心作战。

同时,由于郭松龄是趁虚而入,张作霖措手不及,只能调动张作相的第五方面军5万多人去对付郭松龄的7万大军。

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张作霖的大本营沈阳肯定是守不住了。

那么,张作霖只能退守黑龙江。

但黑龙江当时开发比较差,又被苏联控制着中东铁路,恐怕退到那里也挡不住郭松龄的追击。

由此,张作霖情绪大变。

1925年12月5日,锦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奉天后,张作霖大失常态,“当即命令内眷收拾细软转移,府内上下手忙脚乱。10时检点就绪,即以电车27辆,往返输送(家私)南满货栈。然后令副官购入汽油10余车及引火木柴等,布满楼房前后,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况紧急,准备逃跑时付之一炬”。据目击者回忆,在得知郭军进入锦州后,张作霖“整天躺在小炕上抽大烟,他抽一会儿烟,又起来在屋里来回走动,口口声声骂小六子混蛋,骂一阵子又回到炕上去抽大烟。”

但就在这个时候,忠贞不二冯玉祥又玩花样。

他先是奇袭打跑了盟友、直隶督办军阀李景林,试图控制直隶省。

这还不够,他顺势占领了热河省,等于是抄了郭松龄的后路,失去了后勤补给来源。

盟友不可靠,列强也来搞事。

日本和张作霖达成了协定,以出卖东北的主权为代价支援。关东军随即出动空军轰炸,并且让守备队阻击郭松龄。同时,支援黑龙江的东北军赶到沈阳,东北军也增加到7万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外无救兵和粮草,正面又有张作霖尤其是日军的阻拦。

郭军人心散乱,士气低落,很快崩溃,将领纷纷倒戈。

于是,郭松龄战败,夫妻两人双双被杀死。

郭松龄反张作霖,不过是军阀内讧而已,他和张作霖没有谁是什么正义的一方,都不是什么好人。

郭松龄这一手,差点玩死了张学良。

在郭松龄叛变初期,张作霖误以为是张学良要学李世民,想要杀他上位,对儿子破口大骂。张学良差点就被他爸宰了,不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萨沙

郭松龄与张学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按道理有朝一日少帅接班,他必然高官厚禄的。所以他的反奉是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冯玉祥则是他着急反奉以及兵败的始作俑者。



一,郭松龄,字茂宸,是辽宁沈阳人,一说是郭子仪的后人。先后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大学等,是同盟会早期会员,1917年投奔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失败后转道回奉天谋生,因为有北京讲武堂和韶关讲武堂的教官经历,被张作霖聘用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由此结识在校学习的张学良。

不过因为跟随孙中山的历史,张作霖一直不信任他,甚至在东北讲武堂开学典礼上公开用这段历史挪谕他,这是郭松龄最终反奉的病根。

张学良与郭松龄一见如故,郭松龄也有意通过少帅实现政治抱负,所以二人自此焦不离孟。随着张学良在父亲的提拔下一路高升,从团长旅长到军团长,军中细务完全交与郭松龄打理,并给予完全信任,口头禅是: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二,由于郭松龄接触过孙中山的先进思想,对张作霖军阀混战和穷兵黩武的作派深恶痛绝,另外,张作霖能在关外做大,与日本势力的支持密不可分,作为交换,出卖民族利益的事情是有的,这些都引起郭松龄的强烈不满,一直希望通过更换东三省当家人来改变这种局面,他心目中的人选即是张学良。

要么熬到张作霖老死,要么就得武装夺权,况且人家那毕竟是父子关系,郭松龄对张学良的态度吃不太准,一直以话说半句的方法试图影响张学良,同时隐忍积攒实力和等待机会。



三,郭松龄的军事能力超群,在吉林剿匪和训练部队等方面表现突出,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奉军大败,唯有张学良麾下的第三和第八两个旅死战不退,最后全师而归,当然实际指挥员就是郭松龄,由此,张学良更加信任郭松龄,张作霖的态度也有所松动。

败回关外的张作霖卧薪尝胆,痛下决心整顿绿林习气较重的奉军,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以张学良为参谋长,郭松龄自然负实际责任,在此期间郭一边裁汰不良,一边提拔亲信,开始掌握一定的军事实权,为后面的起兵反奉创造了条件。



四,奉军内部分为三大派系,一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四梁八柱们,号成老派;二是总参议杨宇霆为首的一批留日将领,号成洋派;三是张学良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培养起来的少壮派军官,号成新派。老派和洋派在争权夺利过程中利用张学良羽翼未丰,一直打压新派,他们不敢直接把少帅怎么样,那郭松龄就成了首要攻讦目标。

郭松龄用今天的话说情商不高,不大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于另外二派关系紧张,尤其与掌握奉军中枢的杨宇霆更是水火不容。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的三军团在郭松龄指挥下势如破竹大败吴佩孚,奉系夺取北京政权,张作霖论功行赏时故意挤压了郭松龄,没有给他任何一省的地盘,连杨宇霆都外放了江苏督军。

张作霖恐怕想的是把郭松龄留给儿子去提拔使用,只任命郭松龄为津渝司令部参谋长,协助司令官张学良指挥奉军精锐第三军团,哪知郭松龄已经不满到极点。



五,愤怒之下的郭松龄与刚刚背弃直系的冯玉祥接触和阴结,恰好冯玉祥正被张作霖排挤出北京 ,两人一拍即合。经过秘密商谈,郭松龄与冯玉祥和奉军李景林部达成一致,共同出兵反回奉天,赶张作霖下台。郭松龄幻想与冯玉祥反直一样,用武力改变东北政局,不想最后被冯玉祥出卖。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发出讨伐张作霖和杨宇霆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惩办杨宇霆和拥护张学良接掌东三省,第三军团七万精锐一路杀出山海关占领锦州,前锋直抵巨流河边(今辽河),张作霖已经急的准备收拾细软逃离奉天了。

关键时刻,张学良站在了父亲一边,率军在巨流河阻挡三军团,同时用飞机撒传单说明郭松龄假冒张学良名义的真相。



六,冯玉祥非但没有依约出兵,反而在郭松龄出关后袭击夺取李景林的直隶老窝,李军愤怒地切断郭松龄部补给,掉头与冯玉祥开战,造成郭松龄部孤军作战。在张学良的宣传战下,第三军团大部官兵开始犹豫,同时日本关东军在要挟张作霖答应条件后也出兵助战,张作霖从吉林和黑龙江调来的援兵也到达战场,郭松龄兵败,逃亡途中被抓被杀。

顺便说一句,郭松龄夫妇被枪毙之日,冯玉祥部队夺得天津,这是个什么样的猪队友?

张学良本来想请求父亲留郭松龄一命,可张作霖在杨宇霆的怂恿下立即下达了处决令。张学良伤心不已,四年后枪杀杨宇霆。

世上之事,确有因果循环。


度度狼gg

郭松龄,字茂宸,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人,祖籍山西,郭松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裔,奉系军阀爱国将领之一。郭松龄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后又考入陆军大学。郭松龄早年受孙中山先生影响加入了新军同盟会,后来又投靠了奉系军阀张作霖,深得张氏父子的赏识,成为了奉系军阀中的骨干优秀的将领。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受大帅张作霖爱戴的一个人,后来为什么会倒戈开始反奉了呢?


郭松龄这个人呢,怎么说呢,他这个人在那个年代,算是一个比较前卫的人,思想比较进步,在奉系里面属于革新派元老级别,郭松龄是个有民族大义的人,对孙中山先生也特别仰慕,作为张作霖的得力助手,郭松龄是极力主张革新,对于旧军阀的作风很不赞同,尤其是后来看不惯张作霖的做法,对于张作霖主张进关内与国民党争地盘一事极力反对,郭松龄主张:息兵保民,闭关图志,改革内政,训练新兵,巩固国防。他认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与张作霖的想法截然不同。张作霖是个土匪出身的一代枭雄,他的野心极大,扩张地盘和势力是他一贯的作风,怎能听得进去郭松龄的意见。


一点点郭松龄在军政上,与张作霖的分歧越来越大,郭松龄也从张作霖最信任的手下大将慢慢的被孤立出来,以至于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都没有郭松龄的份,因此郭松龄的怨气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直到后来忍无可忍才爆发了郭松龄反奉的事件。

凡事都有因果,郭松龄反奉主要原因就是他看不惯张作霖的军阀统治,希望建立民主政治坚决主张革新。同时也反对张作霖出兵关内,他认为保住东北这块家园足矣,安定民生巩固国防才是最主要的。

另外也不排除张作霖后期对郭松龄的排挤,敢跟张作霖唱反调,你想想会有什么下场,虽然郭松龄有一定军事才能,一意孤行仗着手下也掌控着不少军队,并且还联盟了倒戈将军冯玉祥一起反奉,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郭松龄不仅失败了而且还被张作霖杀死暴尸街头三日,以警示世人。就算昔日被视为与他同穿一条裤子的少帅张学良都没能保的了他。

张作霖是什么人,有恩必谢,有仇必报的主。敢于公开反奉,那不就是明着找死吗,郭松龄出兵反奉此举实在是做的太草率了,不仅丢了自己的命就连自己心爱的老婆也被一起枪毙,随他共赴黄泉去了。




郭松龄反奉导致了人生一场悲剧,这真是“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名万古枯”啊。


任驰赢天下

郭松龄反对军阀混战



郭松龄是小家庭出身,老家(沈阳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在日俄战争中被炮火摧毁,对穷人同情,对日本人仇恨。张作霖参加军阀混战以及和日本人合作,他内心是抗拒的。而且郭松龄的老婆也是进步女性,一样抗拒军阀混战。有这种理想的人很多,但反叛也需要实力,所以这不是反奉的主要原因。

郭松龄的理念与张作霖有矛盾



郭松龄追随过孙文,有民主共国的追求。替张作霖效力,也没有泯灭这种追求。但是奉系和直系年年大战,郭松龄认为自己是为张作霖一人打天下,感慨自己理想无法实现。而冯玉祥又用苏联背景忽悠他,直接催生了反张的念头。应该这么说,没有冯玉祥煽风点火,郭松龄未必敢反。

在奉系受排挤



郭松龄是陆大派的老大,他的主张是“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而张作霖倚重的杨雨霆主张奉军向关内扩张。张作霖对杨宇霆非常信任,对郭松龄很刻薄。郭松龄为人刚愎自用,看不起杨雨霆等人。偏偏第二次直奉大战分封总督,张作霖给杨宇霆,就是不给郭松龄一个位置。这让郭松龄意见很大,觉得自己在奉系被排挤。张作霖防着郭松龄,是他反奉的直接原因。

张学良不争气



郭松龄对张作霖不抱任何希望,对张学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希望张作霖死了以后,张学良能承担起改造东北的责任,把东北改造成他理想中的社会。但张学良花花公子一个,又是富二代加官二代,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张作霖是混蛋,但好歹还有本事。张学良不仅混蛋,还没本事,没进取心。这让郭松龄丧失了对奉系所有的信心。

总的来说,郭松龄是东北人,对老家有感情,希望把东北建设好。他的这种理想与张作霖有矛盾。而张学良又不争气,杨宇霆这些人又天天挤兑他。所以郭松龄就有了反张的念头,但是碍于实力差距,他并没有反。遇上冯玉祥之后,被一顿忽悠,于是就反了。


Mer86

现在来看,郭松龄反奉并不完全是为了争权夺利。他应该是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不愿意再与老军阀们为伍了。

所以,他说的“为国为民”,并不完全是旗号。

诚然,郭松龄与奉军内部的很多人不和。比如,他与张作相等老家伙们不和,是看不惯他们无能却身居高位,深得张作霖的信任;比如,他与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不和,是因为毕业于不同军校,又都是能人,互相不服气。

但是不要忘了,郭松龄背后站着少帅张学良。他既是张学良的老师,又是张学良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不管杨宇霆受到张作霖多大的器重,最终奉系是要落到张学良手里的。

也就是说,只要耐心等待,所有的派系中,郭松龄必定是最终的胜利者。他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奉系二号人物。

郭松龄会不明白这点道理吗?如果单纯为了个人利益,他完全可以耐心等待。

但是,当时的中国不能等了。军阀多年混战,民不聊生。今天你和我一起打他,明天我又和他一起打你,没有正义,只有地盘的争夺。

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郭松龄,看透了军阀的腐朽。所以,他选择了与军阀决断。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反奉。

当然,他失败了,并且使得奉系元气大伤。但在与奉军激战时,他能拒绝日本人有条件的帮助,说明他和那帮只顾自己利益的老军阀还是不同的。


趣谈秘史

郭松龄,字茂宸,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祖籍山西太原,相传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代。1905年秋,盛京将军赵尔巽在奉天大北关设立奉天陆军小学堂,以培养陆军初级军事人才。郭松龄以优异的成绩受到主考官的赏识,1906年,郭松龄被选入奉天陆军,他在那里开阔了视野,也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1913年秋,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并且,在1917年,加入了孙中山的护国运动,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在变法运动失败后,只得无奈返回奉天,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在这里,他认识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信任他的人:张大帅的公子,张学良。最后经张学良的举荐,被任命为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之后,更是被张作霖提拔为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的第三旅一起组成了司令部。由张学良任军长,郭任副军长。

可以说,在郭松龄认识张学良之后,他的仕途之路就一马平川,从一个讲武堂的教官变成了执掌千军的副军长。而且在当时的第三军团,张学良只是挂一个军长的名头,根本不管任何的事物,第三军团其实是完全听命于郭松龄的。张学良的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他们的关系“我即茂宸。茂宸即我”,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是多么的亲密。可以想象,在大帅百年之后,那位少帅执掌了大权,郭松龄怕就是相当于古代的丞相,那可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这位郭松龄的耐心可能并没有这么好,也可能是他内心的野心根本不满足于此。所以,毅然决然的踏上反奉之路,到最后,却落得个功败垂成,遗臭千古,今天,就让我们深究一下为何这位深受少帅信任的大将为何会走上造反之路。

1、应该是与他的信念有关,他早年便接触了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新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应该不像那些北洋军阀们一样,割据地盘,控制中央政府,当他意识到为张家做事并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就想另立炉灶,想要自己带领军队做一番事业。

2、还有应该是就是与奉军的的内部格局有关了,整个奉军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为三个派系,以老一辈跟随张作霖打天下的“老派”,以郭松龄为首上过中国军事大学的“土派”,以杨宇霆为首的留过洋的“洋派”,杨宇霆打压郭松龄,若不是张学良器重他,郭松龄怎么可能会上位。

3、这与第一次,第二次直奉大战也有关,在两次大战中,郭松龄立下了赫赫战功,本想着成为进身之本。可是,在后来的“分赃”中,他却没有捞到一丝一毫的好处。而那些“洋派”们却纷纷成为了一省的督办,在当时,督办可以算的上是一方的土皇帝了。可想而知,郭松龄内心是有多不平。

4、最后,那位“倒戈将军”冯玉祥成为了他造反的最后一根导火索。当时,冯玉祥正好被张作霖赶出北京。所以,与郭松龄一拍即合。便约定同事举兵杀回奉天,夺取奉军最高的权力。可笑,最后还被冯玉祥给卖了。

这次战乱几乎推翻了张作霖的统治,也让奉军的精锐损失殆尽,以致在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奉军中已没有精锐能与之相抗。以此来看,郭松龄实为一个罪人。因为乌鸦尚且反哺,他受到张家的知遇之恩,却不思回报,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使得平静的东北变的血腥,让太多无辜的人死去。个人感觉时年《盛京时报》一副对联评价的很好:

“论权、论势、论名、论利,老张家哪点负你?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尔夫妻占得完全!”

小小呆萝卜

郭松龄为什么倒奉,原因众说纷纭,有多种多样的版本留存于世!

一、爱国爱民说

郭松龄早年作为清朝的军官,早年在四川经历过保路运动,对当时参加保路运动的群众是比较温和的。后来郭松龄又投奔过孙中山,参加过革命。直到最后,郭松龄才进入了张作霖的奉系。


在奉系中,郭松龄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说过:如果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作,他就打张作霖。而郭松龄发动倒奉战争,至少表面的导火线是因为张作霖和日本人商量采购军火。

按照郭松龄往年的经历,要说郭松龄是爱国爱民之辈,好像也是有那么一点道理。

二、野心勃勃,妄图自立

也曾看到过一些说法,郭松龄之所以会倒奉,是因为郭松龄一直想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东北王。

对于这个说法,我倒不那么认同。郭松龄倒奉之后,曾多次对外发电,要求张作霖下野,拥立张学良为总司令。


郭松龄和张学良私交甚好,二人长期合作,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郭松龄未必不会不知道奉系军就是老张家的私人军队,所以郭松龄才会打出拥立张学良的口号。但是也不排除郭松龄企图控制张学良进而控制奉军。

三、派系斗争,排除政敌

奉系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至少可以三大派系。一派是以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为代表的老派,一派则是以杨宇霆为代表的士官派(留洋派),另一派则是以郭松龄为代表的陆大派。

在这三大派系中,除了老派不说,士官派之间与陆大派之间矛盾重重。士官派的代表杨宇霆深受张作霖的信任,在奉军内部地位不断攀升;而陆大派的代表郭松龄,虽然和张学良关系非常好,却不受老张的待见,老张甚至经常嘲笑郭松龄曾经跟过孙中山。


面对这种局面,郭松龄自然也是心中不忿!想自己一身本事,却不受到张作霖重视。但相反的是,张学良和自己关系很好,不喜欢杨宇霆。只要张作霖一死 ,郭松龄就会反压在杨宇霆头上。

现在来说,郭松龄为什么要倒奉,理由已经很难说的清楚了,毕竟除了郭松龄,再不会有人得知当年郭的想法。但说到底,郭松龄倒奉,是一种政治上不太成熟的表现。


小镇月明

客观来说,郭松龄反奉,确实是有为国为民的目标,这一点,在他当年的旧部的回忆,以及张学良晚年的回忆中都可以看得出来,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理想与当时部下的价值观差距太大,才无从获得真正的支持。

至于说死了那么多东北人和内耗,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战况。

巨流河畔,张学良亲自出马正面抵御郭松龄部后,黑、吉两省援军云集,2万多郭军面对5万奉军迅速瓦解,

所谓的激战仅仅造成了1000多人的伤亡,郭松龄等人弃军逃亡。

事实上,哪怕在之前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虎将”郭松龄在战争中,坐拥7万奉军精锐,却害怕部队倒戈,只敢把军饷、经费和夫人、幕僚放在铁路上的一趟列车上,临战时,往往只用炮兵猛轰驱赶敌军而不敢出动步兵进攻。

当然,之前奉命抵抗郭军的奉军15师(张作相部)连这种炮火都经受不住,往往打过几轮不太激烈的炮火之后就放弃阵地溃散。

而郭军步兵的斗志低下也令人咋舌,根据参战者回忆,郭军的各旅旅长,绝大部分没有战斗欲望,下级军官在张学良的喊话下,整营、整连地倒戈。

在黑龙江骑兵突袭郭军后勤基地得手后,郭军已基本处于瓦解状态,郭军在战时的主要伤亡,主要是由于缺乏棉衣而冻伤导致的……

这种情况,今天的很多人是难以理解的,怎么会伤亡这么少?

事实上,当时军阀混战的烈度非常之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山海关九门口大战,双方数十万大军猬集,总共阵亡2000人左右,已经被当时的外国观战武官称为中国内战前所未有的惨烈战斗了。

这场战争的最直接后果,并不是死伤了多少东北军精锐,而是事后的内部清洗。

由于郭松龄的基干指挥官是陆大系的中高级军官,这些人在战后都受到了清洗,尤其是中级军官日后饱受排挤,不再成为主力部队的战斗力骨干,而代之以忠诚度上更加过硬的“讲武堂系”、“军士教导队系”的军官。

而“讲武堂系”的军官实际上坐了直升飞机,最典型的例子王以哲,1920年的秋季毕业于河北军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任直军的排长。1922年9月,被张学良任命为

军士教导队第一期中尉连副。192312月,王以哲被提为上尉连长。1925年教导队第四期成立,王以哲升任第三营少校营长。当年,郭松龄反奉,王以哲由第三营少校营长直升为第三团上校团长,抵抗郭松龄军进军。1927年6月,军团卫队扩编为卫队旅,王以哲升任少将旅长。1928年春,卫队旅在满城、望都扩编为师,番号为陆军第十九师,王以哲为中将师长。

1922年—1928年间短短6年,由中尉到中将。

少壮派军官的火箭升迁,必然伴随着东北军嫡系实际战斗力的下降,当然,同时上升的是对张学良个人的忠诚度。

以上是对一部分问题的解释,另一个问题是郭松龄能不能解决中国的军阀割据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郭松龄的一贯政见主张是巩固国防、建设东北,并没有武力统一中国这个选项。

而他的这种观念和奉系内部的一些稳健派是一致的,比如王永江。

1926年,也就是郭松龄反奉战争之后,奉系的钱袋子大管家王永江在对张作霖屡劝不改的情况下,也撂了挑子,回到了金州老家隐居,被张作霖称为:

郭松龄以枪杆子伐我,王永江以笔杆子伐我。

而日后奉系在北伐军面前的不堪一击,其实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无论是郭松龄,还是王永江,甚至后来主持河南主战场指挥的张学良,都深知奉系的外强中干,就连炸死张作霖的日本关东军军官河本大作都很清楚这一点:

蒋介石的早经军官学校培养的新式精锐军队和奉天旧军阀军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军纪等等也完全不同……蒋介石等的北伐一开始,奉军一定马上又要使用逃回关外这一招了。

奉系的完蛋,是早已注定的,并不能归结于郭松龄的反奉,恰恰相反,连张学良都知道,郭松龄的反奉可能正是奉系得以继续生存的一种解决方案。


刘三解

郭松龄反奉,实际上反的是以张作霖为首的一批奉系军阀中的旧派,同时也有一定的爱国成分。

郭松龄的倒戈,是奉系内部矛盾的公开化,原因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军阀内部的派系争斗越来越激烈

我们提到奉系军阀,一般都会先想起张作霖。但事实上,在奉系内部是存在多派势力的,只是张作霖的势力最大,掩盖了历史的真实现象。

起先,奉系内部便有新派和旧派之分,其中新派以杨宇霆为代表,旧派则以张作霖最首。但新派还是臣服于张作霖的。在新派内部,还有小的派系,即以杨宇霆、姜登选为代表的洋派,和以郭松龄、李景林为首的土派。

奉系军阀中的洋派和土派,历来存在积怨。就官职安排来看,杨宇霆等人身居要职,地位比较煊赫,而郭松龄则受到张学良的倚重,掌握有一定力量的军队,算是握有军权的一派人物。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获胜,奉系的势力急剧扩张,因而新派中洋、土之争也越来越激烈。

郭松龄认为张作霖过分倚重杨宇霆等新派人物,逐渐产生了不满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的一名悍将,精于练兵,善于打仗,作战勇猛,可以说是一位军功卓著的人物。但过多的功劳,也容易令人膨胀。他对杨宇霆、姜登选等人十分看不起,但张作霖却不断提拔他们。

事实上,在郭松龄眼里,连张作霖都算不上什么不容置疑的老大,不过是个靠着江湖义气称霸一方的军阀,更何况是杨、姜等人了。更为不满的是,不仅洋派中的杨宇霆做了江苏督办、姜登选当上了安徽督办,而且土派中的李景林也出任了直隶督办。可是郭松龄却一直被窝在军队里,没有得到像样的提拔。

这使得郭松龄极为不满。因而进一步激起了对张作霖的不满。当然,郭松龄的居功自傲也使得张作霖不得不提防他。况且,郭松龄早年曾追随孙中山,他的理念也和张作霖存在分歧。因此,郭松龄的处境十分尴尬。

张作霖准备承认“二十一条”,彻底激怒了郭松龄

1925年,张作霖派郭松龄前去日本参观学习。期间,郭松龄无意间得知,张作霖还派了特使前去同日本秘密签约,打算承认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


郭松龄回国后,立即与冯玉祥联系,打算公开反对张作霖。此后,经过一番筹备,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张运动开始了。事实上,当时奉系内部反对张作霖的不仅是郭松龄一人,连同李景林也曾公开要求张作霖下台。这事儿在当时算闹的沸沸扬扬。

但在日本人的配合下,张作霖最终击溃了郭松龄,这场斗争以张作霖的胜利为结果。此后,郭松龄夫妇被枪决,其余部一部分被张作霖收编,剩下的则投靠了冯玉祥。

以上就是郭松龄反对张作霖的前因后果。


我是老腊肉碣石樵子,希望与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和批评指正。


碣石樵子

郭松龄,字茂宸,辽宁沈阳人,祖籍山西,郭松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裔,奉系军阀爱国将领之一,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后又考入陆军大学,早年受孙中山先生影响加入了新军同盟会,后投靠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因为有北京讲武堂和韶关讲武堂的教官经历,被张作霖聘用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由此结识在校学习的张学良并一见如故,亦师亦友,张学良口头禅:

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奉军内部分为三大派系,一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四梁八柱们(老派),把持了当时军政主要力量。二是总参议杨宇霆为首的一批留日将领(洋派),因杨宇霆以张作霖为靠山,连张学良也不被放在眼里。三是张学良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培养起来的少壮派军官(新派),郭松龄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和杨宇霆甚至老帅们争权夺利。

郭松龄反奉主要有以下三点:

1、郭松龄及其夫人韩淑秀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愿再打内战。郭松龄看不惯张作霖的军阀统治,郭松龄主张息兵保民,闭关图志,改革内政,训练新兵,巩固国防。这一点,在他当年的旧部以及张学良晚年的回忆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2、在奉系中郭松龄曾多次公开说:如果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作,他就打张作霖。1925年,张作霖派郭松龄前去日本参观学习。期间郭松龄无意间得知,张作霖还派了特使前去同日本秘密签约,打算承认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

3、新洋二派关系紧张,尤其与掌握奉军中枢的杨宇霆更是水火不容。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的三军团在郭松龄指挥下势如破竹大败吴佩孚,奉系夺取北京政权,张作霖论功行赏时故意挤压了郭松龄,没有给他任何一省的地盘,本来在张学良的游说下,张作霖同意让郭松龄去当安徽督军,但在杨宇霆破坏下任命失败,而杨宇霆都外放了江苏督军,郭松龄已经不满到极点。

愤怒之下的郭松龄与被张作霖排挤出北京冯玉祥接经过秘密商谈,郭松龄与冯玉祥和奉军李景林部达成一致,共同出兵攻打奉天,赶张作霖下台。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通电讨伐张作霖和杨宇霆:要求张作霖下野、惩办杨宇霆、拥护张学良接掌东三省,第三军团七万精锐一路杀出山海关占领锦州,前锋直抵巨流河边(今辽河),张作霖已经急的准备收拾细软逃离奉天了。

冯玉祥非但没有依约出兵,反而在郭松龄出关后袭击夺取李景林的直隶老窝,李军愤怒地切断郭松龄部补给,掉头与冯玉祥开战,造成郭松龄部孤军作战。

张作霖以出卖东北的主权为代价和日本达成协议,关东军随即出动空军轰炸,并且让守备队阻击郭松龄。支援黑龙江的东北军赶到沈阳,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外无救兵和粮草,正面又有张作霖尤其是日军的阻拦。

郭军人心散乱,士气低落,很快崩溃,将领纷纷倒戈,郭松龄兵败逃亡途中被抓被杀并被张作霖杀死暴尸街头三日,以警示世人。

张学良本来想请求父亲留郭松龄一命,可张作霖在杨宇霆的怂恿下立即下达了处决令。张学良伤心不已,四年后枪杀杨宇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