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齡爲什麼反奉?

扒井沿上瞅瞅的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郭松齡反張作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軍閥內部派系傾軋的結果。

軍閥的特點,在於張作霖麾下有很多內部派系。

一來,這是軍閥團體的必然,他們本來就是各種小團體組成的聯盟;二來,這是張作霖的目的,部下分為幾個團體互相鬥爭,就無法聯合反對他。

張作霖的老兄弟形成老派,把持了當時軍政主要力量。

新派也有一定實權,但主要的權力把持在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手中(主要是日本士官學校出身)。楊宇霆是張作霖的愛將,也是智囊,是可以壓倒老派的權臣。

郭松齡一派叫做保定派,主要是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

本來保定派沒什麼實力,但因張學良對郭松齡比較賞識,才有所復甦。

保定派的成員多為東北軍中師長、旅長之流。雖不算很高的軍銜,仍然有一定的軍權。

其實,因楊宇霆的士官派比較囂張,以張作霖為靠山,連張學良也不被放在眼裡。

張學良為了扶持自己的力量,選擇了不受寵的在野派郭松齡作為大將。

但是,郭松齡也不是善類,利用張學良的支持開始和楊宇霆甚至老帥們爭權奪利。

因為楊宇霆有張作霖的支持,所以郭松齡鬥不過他。

本來在張學良的遊說下,張作霖同意讓郭松齡去當安徽督軍,但在楊宇霆破壞下任命失敗。

郭松齡極為惱怒,曾經對張學良這麼說:“東北的事都叫楊宇霆這幫人弄壞了,安徽、江蘇失敗,斷送了3個師的兵力,現在楊宇霆又纏著老帥,給他們去打地盤子,這個炮頭我不再充當了。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

但張學良沒有能力左右張作霖,更不能換掉楊宇霆。

這邊,楊宇霆發現郭松齡處處和他作對,就盡全力排擠他,試圖奪取他的軍權,甚至派人暗殺他。

到了這種地步,郭松齡只有兩個選擇,第一隱退,離開東北軍,幾十年的心血就這樣白費了;第二乾脆興兵造反,自立為王。

郭松齡選擇了第二,和馮玉祥勾結,準備搞垮張作霖和他的主子張學良。

馮玉祥許諾,一旦推翻了張作霖,東北三省地盤交給郭松齡。

於是,郭松齡突然倒戈,率領部下7萬大軍奇襲張作霖。

郭松齡本事是有的,無論指揮還是練兵都是第一流的,對東北軍的一切瞭如指掌。

在郭松齡起兵後,聯合東北軍軍長李景林,趁虛而入,勢如破竹。郭軍順利從河北殺入山海關,擊破錦州,距離瀋陽只有近在咫尺。

因東北軍都知道郭松齡厲害,此時軍隊時期低落,已經無心作戰。

同時,由於郭松齡是趁虛而入,張作霖措手不及,只能調動張作相的第五方面軍5萬多人去對付郭松齡的7萬大軍。

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張作霖的大本營瀋陽肯定是守不住了。

那麼,張作霖只能退守黑龍江。

但黑龍江當時開發比較差,又被蘇聯控制著中東鐵路,恐怕退到那裡也擋不住郭松齡的追擊。

由此,張作霖情緒大變。

1925年12月5日,錦州失守的消息傳到奉天后,張作霖大失常態,“當即命令內眷收拾細軟轉移,府內上下手忙腳亂。10時檢點就緒,即以電車27輛,往返輸送(傢俬)南滿貨棧。然後令副官購入汽油10余車及引火木柴等,佈滿樓房前後,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況緊急,準備逃跑時付之一炬”。據目擊者回憶,在得知郭軍進入錦州後,張作霖“整天躺在小炕上抽大煙,他抽一會兒煙,又起來在屋裡來回走動,口口聲聲罵小六子混蛋,罵一陣子又回到炕上去抽大煙。”

但就在這個時候,忠貞不二馮玉祥又玩花樣。

他先是奇襲打跑了盟友、直隸督辦軍閥李景林,試圖控制直隸省。

這還不夠,他順勢佔領了熱河省,等於是抄了郭松齡的後路,失去了後勤補給來源。

盟友不可靠,列強也來搞事。

日本和張作霖達成了協定,以出賣東北的主權為代價支援。關東軍隨即出動空軍轟炸,並且讓守備隊阻擊郭松齡。同時,支援黑龍江的東北軍趕到瀋陽,東北軍也增加到7萬多人。

在這種情況下,郭松齡外無救兵和糧草,正面又有張作霖尤其是日軍的阻攔。

郭軍人心散亂,士氣低落,很快崩潰,將領紛紛倒戈。

於是,郭松齡戰敗,夫妻兩人雙雙被殺死。

郭松齡反張作霖,不過是軍閥內訌而已,他和張作霖沒有誰是什麼正義的一方,都不是什麼好人。

郭松齡這一手,差點玩死了張學良。

在郭松齡叛變初期,張作霖誤以為是張學良要學李世民,想要殺他上位,對兒子破口大罵。張學良差點就被他爸宰了,不過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薩沙

郭松齡與張學良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按道理有朝一日少帥接班,他必然高官厚祿的。所以他的反奉是個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而馮玉祥則是他著急反奉以及兵敗的始作俑者。



一,郭松齡,字茂宸,是遼寧瀋陽人,一說是郭子儀的後人。先後畢業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陸軍大學等,是同盟會早期會員,1917年投奔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失敗後轉道回奉天謀生,因為有北京講武堂和韶關講武堂的教官經歷,被張作霖聘用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並由此結識在校學習的張學良。

不過因為跟隨孫中山的歷史,張作霖一直不信任他,甚至在東北講武堂開學典禮上公開用這段歷史挪諭他,這是郭松齡最終反奉的病根。

張學良與郭松齡一見如故,郭松齡也有意通過少帥實現政治抱負,所以二人自此焦不離孟。隨著張學良在父親的提拔下一路高升,從團長旅長到軍團長,軍中細務完全交與郭松齡打理,並給予完全信任,口頭禪是: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二,由於郭松齡接觸過孫中山的先進思想,對張作霖軍閥混戰和窮兵黷武的作派深惡痛絕,另外,張作霖能在關外做大,與日本勢力的支持密不可分,作為交換,出賣民族利益的事情是有的,這些都引起郭松齡的強烈不滿,一直希望通過更換東三省當家人來改變這種局面,他心目中的人選即是張學良。

要麼熬到張作霖老死,要麼就得武裝奪權,況且人家那畢竟是父子關係,郭松齡對張學良的態度吃不太準,一直以話說半句的方法試圖影響張學良,同時隱忍積攢實力和等待機會。



三,郭松齡的軍事能力超群,在吉林剿匪和訓練部隊等方面表現突出,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奉軍大敗,唯有張學良麾下的第三和第八兩個旅死戰不退,最後全師而歸,當然實際指揮員就是郭松齡,由此,張學良更加信任郭松齡,張作霖的態度也有所鬆動。

敗回關外的張作霖臥薪嚐膽,痛下決心整頓綠林習氣較重的奉軍,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以張學良為參謀長,郭松齡自然負實際責任,在此期間郭一邊裁汰不良,一邊提拔親信,開始掌握一定的軍事實權,為後面的起兵反奉創造了條件。



四,奉軍內部分為三大派系,一是跟隨張作霖起家的四梁八柱們,號成老派;二是總參議楊宇霆為首的一批留日將領,號成洋派;三是張學良郭松齡在東北講武堂培養起來的少壯派軍官,號成新派。老派和洋派在爭權奪利過程中利用張學良羽翼未豐,一直打壓新派,他們不敢直接把少帥怎麼樣,那郭松齡就成了首要攻訐目標。

郭松齡用今天的話說情商不高,不大會處理人際關係,因此於另外二派關係緊張,尤其與掌握奉軍中樞的楊宇霆更是水火不容。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張學良的三軍團在郭松齡指揮下勢如破竹大敗吳佩孚,奉系奪取北京政權,張作霖論功行賞時故意擠壓了郭松齡,沒有給他任何一省的地盤,連楊宇霆都外放了江蘇督軍。

張作霖恐怕想的是把郭松齡留給兒子去提拔使用,只任命郭松齡為津渝司令部參謀長,協助司令官張學良指揮奉軍精銳第三軍團,哪知郭松齡已經不滿到極點。



五,憤怒之下的郭松齡與剛剛背棄直系的馮玉祥接觸和陰結,恰好馮玉祥正被張作霖排擠出北京 ,兩人一拍即合。經過秘密商談,郭松齡與馮玉祥和奉軍李景林部達成一致,共同出兵反回奉天,趕張作霖下臺。郭松齡幻想與馮玉祥反直一樣,用武力改變東北政局,不想最後被馮玉祥出賣。

1925年11月,郭松齡在河北灤州起兵,發出討伐張作霖和楊宇霆的通電,要求張作霖下野、懲辦楊宇霆和擁護張學良接掌東三省,第三軍團七萬精銳一路殺出山海關佔領錦州,前鋒直抵巨流河邊(今遼河),張作霖已經急的準備收拾細軟逃離奉天了。

關鍵時刻,張學良站在了父親一邊,率軍在巨流河阻擋三軍團,同時用飛機撒傳單說明郭松齡假冒張學良名義的真相。



六,馮玉祥非但沒有依約出兵,反而在郭松齡出關後襲擊奪取李景林的直隸老窩,李軍憤怒地切斷郭松齡部補給,掉頭與馮玉祥開戰,造成郭松齡部孤軍作戰。在張學良的宣傳戰下,第三軍團大部官兵開始猶豫,同時日本關東軍在要挾張作霖答應條件後也出兵助戰,張作霖從吉林和黑龍江調來的援兵也到達戰場,郭松齡兵敗,逃亡途中被抓被殺。

順便說一句,郭松齡夫婦被槍斃之日,馮玉祥部隊奪得天津,這是個什麼樣的豬隊友?

張學良本來想請求父親留郭松齡一命,可張作霖在楊宇霆的慫恿下立即下達了處決令。張學良傷心不已,四年後槍殺楊宇霆。

世上之事,確有因果循環。


度度狼gg

郭松齡,字茂宸,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人,祖籍山西,郭松齡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後裔,奉系軍閥愛國將領之一。郭松齡畢業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後又考入陸軍大學。郭松齡早年受孫中山先生影響加入了新軍同盟會,後來又投靠了奉系軍閥張作霖,深得張氏父子的賞識,成為了奉系軍閥中的骨幹優秀的將領。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受大帥張作霖愛戴的一個人,後來為什麼會倒戈開始反奉了呢?


郭松齡這個人呢,怎麼說呢,他這個人在那個年代,算是一個比較前衛的人,思想比較進步,在奉系裡面屬於革新派元老級別,郭松齡是個有民族大義的人,對孫中山先生也特別仰慕,作為張作霖的得力助手,郭松齡是極力主張革新,對於舊軍閥的作風很不贊同,尤其是後來看不慣張作霖的做法,對於張作霖主張進關內與國民黨爭地盤一事極力反對,郭松齡主張:息兵保民,閉關圖志,改革內政,訓練新兵,鞏固國防。他認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與張作霖的想法截然不同。張作霖是個土匪出身的一代梟雄,他的野心極大,擴張地盤和勢力是他一貫的作風,怎能聽得進去郭松齡的意見。


一點點郭松齡在軍政上,與張作霖的分歧越來越大,郭松齡也從張作霖最信任的手下大將慢慢的被孤立出來,以至於後來論功行賞的時候都沒有郭松齡的份,因此郭松齡的怨氣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直到後來忍無可忍才爆發了郭松齡反奉的事件。

凡事都有因果,郭松齡反奉主要原因就是他看不慣張作霖的軍閥統治,希望建立民主政治堅決主張革新。同時也反對張作霖出兵關內,他認為保住東北這塊家園足矣,安定民生鞏固國防才是最主要的。

另外也不排除張作霖後期對郭松齡的排擠,敢跟張作霖唱反調,你想想會有什麼下場,雖然郭松齡有一定軍事才能,一意孤行仗著手下也掌控著不少軍隊,並且還聯盟了倒戈將軍馮玉祥一起反奉,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郭松齡不僅失敗了而且還被張作霖殺死暴屍街頭三日,以警示世人。就算昔日被視為與他同穿一條褲子的少帥張學良都沒能保的了他。

張作霖是什麼人,有恩必謝,有仇必報的主。敢於公開反奉,那不就是明著找死嗎,郭松齡出兵反奉此舉實在是做的太草率了,不僅丟了自己的命就連自己心愛的老婆也被一起槍斃,隨他共赴黃泉去了。




郭松齡反奉導致了人生一場悲劇,這真是“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名萬古枯”啊。


任馳贏天下

郭松齡反對軍閥混戰



郭松齡是小家庭出身,老家(瀋陽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在日俄戰爭中被炮火摧毀,對窮人同情,對日本人仇恨。張作霖參加軍閥混戰以及和日本人合作,他內心是抗拒的。而且郭松齡的老婆也是進步女性,一樣抗拒軍閥混戰。有這種理想的人很多,但反叛也需要實力,所以這不是反奉的主要原因。

郭松齡的理念與張作霖有矛盾



郭松齡追隨過孫文,有民主共國的追求。替張作霖效力,也沒有泯滅這種追求。但是奉系和直系年年大戰,郭松齡認為自己是為張作霖一人打天下,感慨自己理想無法實現。而馮玉祥又用蘇聯背景忽悠他,直接催生了反張的念頭。應該這麼說,沒有馮玉祥煽風點火,郭松齡未必敢反。

在奉系受排擠



郭松齡是陸大派的老大,他的主張是“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而張作霖倚重的楊雨霆主張奉軍向關內擴張。張作霖對楊宇霆非常信任,對郭松齡很刻薄。郭松齡為人剛愎自用,看不起楊雨霆等人。偏偏第二次直奉大戰分封總督,張作霖給楊宇霆,就是不給郭松齡一個位置。這讓郭松齡意見很大,覺得自己在奉系被排擠。張作霖防著郭松齡,是他反奉的直接原因。

張學良不爭氣



郭松齡對張作霖不抱任何希望,對張學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希望張作霖死了以後,張學良能承擔起改造東北的責任,把東北改造成他理想中的社會。但張學良花花公子一個,又是富二代加官二代,吃喝嫖賭抽,樣樣精通。張作霖是混蛋,但好歹還有本事。張學良不僅混蛋,還沒本事,沒進取心。這讓郭松齡喪失了對奉系所有的信心。

總的來說,郭松齡是東北人,對老家有感情,希望把東北建設好。他的這種理想與張作霖有矛盾。而張學良又不爭氣,楊宇霆這些人又天天擠兌他。所以郭松齡就有了反張的念頭,但是礙於實力差距,他並沒有反。遇上馮玉祥之後,被一頓忽悠,於是就反了。


Mer86

現在來看,郭松齡反奉並不完全是為了爭權奪利。他應該是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不願意再與老軍閥們為伍了。

所以,他說的“為國為民”,並不完全是旗號。

誠然,郭松齡與奉軍內部的很多人不和。比如,他與張作相等老傢伙們不和,是看不慣他們無能卻身居高位,深得張作霖的信任;比如,他與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不和,是因為畢業於不同軍校,又都是能人,互相不服氣。

但是不要忘了,郭松齡背後站著少帥張學良。他既是張學良的老師,又是張學良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不管楊宇霆受到張作霖多大的器重,最終奉系是要落到張學良手裡的。

也就是說,只要耐心等待,所有的派系中,郭松齡必定是最終的勝利者。他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奉系二號人物。

郭松齡會不明白這點道理嗎?如果單純為了個人利益,他完全可以耐心等待。

但是,當時的中國不能等了。軍閥多年混戰,民不聊生。今天你和我一起打他,明天我又和他一起打你,沒有正義,只有地盤的爭奪。

受到新思想影響的郭松齡,看透了軍閥的腐朽。所以,他選擇了與軍閥決斷。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反奉。

當然,他失敗了,並且使得奉系元氣大傷。但在與奉軍激戰時,他能拒絕日本人有條件的幫助,說明他和那幫只顧自己利益的老軍閥還是不同的。


趣談秘史

郭松齡,字茂宸,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祖籍山西太原,相傳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後代。1905年秋,盛京將軍趙爾巽在奉天大北關設立奉天陸軍小學堂,以培養陸軍初級軍事人才。郭松齡以優異的成績受到主考官的賞識,1906年,郭松齡被選入奉天陸軍,他在那裡開闊了視野,也接觸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1913年秋,郭松齡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並且,在1917年,加入了孫中山的護國運動,後被委任為粵贛湘邊防督辦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在變法運動失敗後,只得無奈返回奉天,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在這裡,他認識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信任他的人:張大帥的公子,張學良。最後經張學良的舉薦,被任命為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之後,更是被張作霖提拔為第八旅旅長,與張學良的第三旅一起組成了司令部。由張學良任軍長,郭任副軍長。

可以說,在郭松齡認識張學良之後,他的仕途之路就一馬平川,從一個講武堂的教官變成了執掌千軍的副軍長。而且在當時的第三軍團,張學良只是掛一個軍長的名頭,根本不管任何的事物,第三軍團其實是完全聽命於郭松齡的。張學良的一句話很好的詮釋了他們的關係“我即茂宸。茂宸即我”,可以看出他們的關係是多麼的親密。可以想象,在大帥百年之後,那位少帥執掌了大權,郭松齡怕就是相當於古代的丞相,那可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這位郭松齡的耐心可能並沒有這麼好,也可能是他內心的野心根本不滿足於此。所以,毅然決然的踏上反奉之路,到最後,卻落得個功敗垂成,遺臭千古,今天,就讓我們深究一下為何這位深受少帥信任的大將為何會走上造反之路。

1、應該是與他的信念有關,他早年便接觸了孫中山民主革命的新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應該不像那些北洋軍閥們一樣,割據地盤,控制中央政府,當他意識到為張家做事並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就想另立爐灶,想要自己帶領軍隊做一番事業。

2、還有應該是就是與奉軍的的內部格局有關了,整個奉軍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為三個派系,以老一輩跟隨張作霖打天下的“老派”,以郭松齡為首上過中國軍事大學的“土派”,以楊宇霆為首的留過洋的“洋派”,楊宇霆打壓郭松齡,若不是張學良器重他,郭松齡怎麼可能會上位。

3、這與第一次,第二次直奉大戰也有關,在兩次大戰中,郭松齡立下了赫赫戰功,本想著成為進身之本。可是,在後來的“分贓”中,他卻沒有撈到一絲一毫的好處。而那些“洋派”們卻紛紛成為了一省的督辦,在當時,督辦可以算的上是一方的土皇帝了。可想而知,郭松齡內心是有多不平。

4、最後,那位“倒戈將軍”馮玉祥成為了他造反的最後一根導火索。當時,馮玉祥正好被張作霖趕出北京。所以,與郭松齡一拍即合。便約定同事舉兵殺回奉天,奪取奉軍最高的權力。可笑,最後還被馮玉祥給賣了。

這次戰亂幾乎推翻了張作霖的統治,也讓奉軍的精銳損失殆盡,以致在後來的九一八事變,奉軍中已沒有精銳能與之相抗。以此來看,郭松齡實為一個罪人。因為烏鴉尚且反哺,他受到張家的知遇之恩,卻不思回報,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使得平靜的東北變的血腥,讓太多無辜的人死去。個人感覺時年《盛京時報》一副對聯評價的很好:

“論權、論勢、論名、論利,老張家哪點負你?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爾夫妻佔得完全!”

小小呆蘿蔔

郭松齡為什麼倒奉,原因眾說紛紜,有多種多樣的版本留存於世!

一、愛國愛民說

郭松齡早年作為清朝的軍官,早年在四川經歷過保路運動,對當時參加保路運動的群眾是比較溫和的。後來郭松齡又投奔過孫中山,參加過革命。直到最後,郭松齡才進入了張作霖的奉系。


在奉系中,郭松齡不止一次在公共場合說過:如果張作霖和日本人合作,他就打張作霖。而郭松齡發動倒奉戰爭,至少表面的導火線是因為張作霖和日本人商量採購軍火。

按照郭松齡往年的經歷,要說郭松齡是愛國愛民之輩,好像也是有那麼一點道理。

二、野心勃勃,妄圖自立

也曾看到過一些說法,郭松齡之所以會倒奉,是因為郭松齡一直想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東北王。

對於這個說法,我倒不那麼認同。郭松齡倒奉之後,曾多次對外發電,要求張作霖下野,擁立張學良為總司令。


郭松齡和張學良私交甚好,二人長期合作,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郭松齡未必不會不知道奉系軍就是老張家的私人軍隊,所以郭松齡才會打出擁立張學良的口號。但是也不排除郭松齡企圖控制張學良進而控制奉軍。

三、派系鬥爭,排除政敵

奉系軍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至少可以三大派系。一派是以張作霖的結拜兄弟為代表的老派,一派則是以楊宇霆為代表的士官派(留洋派),另一派則是以郭松齡為代表的陸大派。

在這三大派系中,除了老派不說,士官派之間與陸大派之間矛盾重重。士官派的代表楊宇霆深受張作霖的信任,在奉軍內部地位不斷攀升;而陸大派的代表郭松齡,雖然和張學良關係非常好,卻不受老張的待見,老張甚至經常嘲笑郭松齡曾經跟過孫中山。


面對這種局面,郭松齡自然也是心中不忿!想自己一身本事,卻不受到張作霖重視。但相反的是,張學良和自己關係很好,不喜歡楊宇霆。只要張作霖一死 ,郭松齡就會反壓在楊宇霆頭上。

現在來說,郭松齡為什麼要倒奉,理由已經很難說的清楚了,畢竟除了郭松齡,再不會有人得知當年郭的想法。但說到底,郭松齡倒奉,是一種政治上不太成熟的表現。


小鎮月明

客觀來說,郭松齡反奉,確實是有為國為民的目標,這一點,在他當年的舊部的回憶,以及張學良晚年的回憶中都可以看得出來,甚至可以說,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理想與當時部下的價值觀差距太大,才無從獲得真正的支持。

至於說死了那麼多東北人和內耗,其實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戰況。

巨流河畔,張學良親自出馬正面抵禦郭松齡部後,黑、吉兩省援軍雲集,2萬多郭軍面對5萬奉軍迅速瓦解,

所謂的激戰僅僅造成了1000多人的傷亡,郭松齡等人棄軍逃亡。

事實上,哪怕在之前順風順水的情況下,“虎將”郭松齡在戰爭中,坐擁7萬奉軍精銳,卻害怕部隊倒戈,只敢把軍餉、經費和夫人、幕僚放在鐵路上的一趟列車上,臨戰時,往往只用炮兵猛轟驅趕敵軍而不敢出動步兵進攻。

當然,之前奉命抵抗郭軍的奉軍15師(張作相部)連這種炮火都經受不住,往往打過幾輪不太激烈的炮火之後就放棄陣地潰散。

而郭軍步兵的鬥志低下也令人咋舌,根據參戰者回憶,郭軍的各旅旅長,絕大部分沒有戰鬥慾望,下級軍官在張學良的喊話下,整營、整連地倒戈。

在黑龍江騎兵突襲郭軍後勤基地得手後,郭軍已基本處於瓦解狀態,郭軍在戰時的主要傷亡,主要是由於缺乏棉衣而凍傷導致的……

這種情況,今天的很多人是難以理解的,怎麼會傷亡這麼少?

事實上,當時軍閥混戰的烈度非常之低,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山海關九門口大戰,雙方數十萬大軍蝟集,總共陣亡2000人左右,已經被當時的外國觀戰武官稱為中國內戰前所未有的慘烈戰鬥了。

這場戰爭的最直接後果,並不是死傷了多少東北軍精銳,而是事後的內部清洗。

由於郭松齡的基幹指揮官是陸大系的中高級軍官,這些人在戰後都受到了清洗,尤其是中級軍官日後飽受排擠,不再成為主力部隊的戰鬥力骨幹,而代之以忠誠度上更加過硬的“講武堂系”、“軍士教導隊系”的軍官。

而“講武堂系”的軍官實際上坐了直升飛機,最典型的例子王以哲,1920年的秋季畢業於河北軍官學校第8期步兵科,任直軍的排長。1922年9月,被張學良任命為

軍士教導隊第一期中尉連副。192312月,王以哲被提為上尉連長。1925年教導隊第四期成立,王以哲升任第三營少校營長。當年,郭松齡反奉,王以哲由第三營少校營長直升為第三團上校團長,抵抗郭松齡軍進軍。1927年6月,軍團衛隊擴編為衛隊旅,王以哲升任少將旅長。1928年春,衛隊旅在滿城、望都擴編為師,番號為陸軍第十九師,王以哲為中將師長。

1922年—1928年間短短6年,由中尉到中將。

少壯派軍官的火箭升遷,必然伴隨著東北軍嫡系實際戰鬥力的下降,當然,同時上升的是對張學良個人的忠誠度。

以上是對一部分問題的解釋,另一個問題是郭松齡能不能解決中國的軍閥割據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郭松齡的一貫政見主張是鞏固國防、建設東北,並沒有武力統一中國這個選項。

而他的這種觀念和奉系內部的一些穩健派是一致的,比如王永江。

1926年,也就是郭松齡反奉戰爭之後,奉系的錢袋子大管家王永江在對張作霖屢勸不改的情況下,也撂了挑子,回到了金州老家隱居,被張作霖稱為:

郭松齡以槍桿子伐我,王永江以筆桿子伐我。

而日後奉系在北伐軍面前的不堪一擊,其實並不是什麼偶然事件,無論是郭松齡,還是王永江,甚至後來主持河南主戰場指揮的張學良,都深知奉系的外強中乾,就連炸死張作霖的日本關東軍軍官河本大作都很清楚這一點:

蔣介石的早經軍官學校培養的新式精銳軍隊和奉天舊軍閥軍隊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軍紀等等也完全不同……蔣介石等的北伐一開始,奉軍一定馬上又要使用逃回關外這一招了。

奉系的完蛋,是早已註定的,並不能歸結於郭松齡的反奉,恰恰相反,連張學良都知道,郭松齡的反奉可能正是奉系得以繼續生存的一種解決方案。


劉三解

郭松齡反奉,實際上反的是以張作霖為首的一批奉系軍閥中的舊派,同時也有一定的愛國成分。

郭松齡的倒戈,是奉系內部矛盾的公開化,原因比較複雜,但概括起來,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軍閥內部的派系爭鬥越來越激烈

我們提到奉系軍閥,一般都會先想起張作霖。但事實上,在奉系內部是存在多派勢力的,只是張作霖的勢力最大,掩蓋了歷史的真實現象。

起先,奉系內部便有新派和舊派之分,其中新派以楊宇霆為代表,舊派則以張作霖最首。但新派還是臣服於張作霖的。在新派內部,還有小的派系,即以楊宇霆、姜登選為代表的洋派,和以郭松齡、李景林為首的土派。

奉系軍閥中的洋派和土派,歷來存在積怨。就官職安排來看,楊宇霆等人身居要職,地位比較煊赫,而郭松齡則受到張學良的倚重,掌握有一定力量的軍隊,算是握有軍權的一派人物。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獲勝,奉系的勢力急劇擴張,因而新派中洋、土之爭也越來越激烈。

郭松齡認為張作霖過分倚重楊宇霆等新派人物,逐漸產生了不滿

郭松齡是奉系軍閥中的一名悍將,精於練兵,善於打仗,作戰勇猛,可以說是一位軍功卓著的人物。但過多的功勞,也容易令人膨脹。他對楊宇霆、姜登選等人十分看不起,但張作霖卻不斷提拔他們。

事實上,在郭松齡眼裡,連張作霖都算不上什麼不容置疑的老大,不過是個靠著江湖義氣稱霸一方的軍閥,更何況是楊、姜等人了。更為不滿的是,不僅洋派中的楊宇霆做了江蘇督辦、姜登選當上了安徽督辦,而且土派中的李景林也出任了直隸督辦。可是郭松齡卻一直被窩在軍隊裡,沒有得到像樣的提拔。

這使得郭松齡極為不滿。因而進一步激起了對張作霖的不滿。當然,郭松齡的居功自傲也使得張作霖不得不提防他。況且,郭松齡早年曾追隨孫中山,他的理念也和張作霖存在分歧。因此,郭松齡的處境十分尷尬。

張作霖準備承認“二十一條”,徹底激怒了郭松齡

1925年,張作霖派郭松齡前去日本參觀學習。期間,郭松齡無意間得知,張作霖還派了特使前去同日本秘密簽約,打算承認賣國求榮的“二十一條”。


郭松齡回國後,立即與馮玉祥聯繫,打算公開反對張作霖。此後,經過一番籌備,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張運動開始了。事實上,當時奉系內部反對張作霖的不僅是郭松齡一人,連同李景林也曾公開要求張作霖下臺。這事兒在當時算鬧的沸沸揚揚。

但在日本人的配合下,張作霖最終擊潰了郭松齡,這場鬥爭以張作霖的勝利為結果。此後,郭松齡夫婦被槍決,其餘部一部分被張作霖收編,剩下的則投靠了馮玉祥。

以上就是郭松齡反對張作霖的前因後果。


我是老臘肉碣石樵子,希望與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學習!歡迎大家參與討論和批評指正。


碣石樵子

郭松齡,字茂宸,遼寧瀋陽人,祖籍山西,郭松齡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後裔,奉系軍閥愛國將領之一,畢業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後又考入陸軍大學,早年受孫中山先生影響加入了新軍同盟會,後投靠了奉系軍閥張作霖,因為有北京講武堂和韶關講武堂的教官經歷,被張作霖聘用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並由此結識在校學習的張學良並一見如故,亦師亦友,張學良口頭禪:

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奉軍內部分為三大派系,一是跟隨張作霖起家的四梁八柱們(老派),把持了當時軍政主要力量。二是總參議楊宇霆為首的一批留日將領(洋派),因楊宇霆以張作霖為靠山,連張學良也不被放在眼裡。三是張學良郭松齡在東北講武堂培養起來的少壯派軍官(新派),郭松齡利用張學良的支持開始和楊宇霆甚至老帥們爭權奪利。

郭松齡反奉主要有以下三點:

1、郭松齡及其夫人韓淑秀受進步思想的影響,以民族大義為重,不願再打內戰。郭松齡看不慣張作霖的軍閥統治,郭松齡主張息兵保民,閉關圖志,改革內政,訓練新兵,鞏固國防。這一點,在他當年的舊部以及張學良晚年的回憶中都可以看得出來。

2、在奉系中郭松齡曾多次公開說:如果張作霖和日本人合作,他就打張作霖。1925年,張作霖派郭松齡前去日本參觀學習。期間郭松齡無意間得知,張作霖還派了特使前去同日本秘密簽約,打算承認賣國求榮的“二十一條”。

3、新洋二派關係緊張,尤其與掌握奉軍中樞的楊宇霆更是水火不容。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張學良的三軍團在郭松齡指揮下勢如破竹大敗吳佩孚,奉系奪取北京政權,張作霖論功行賞時故意擠壓了郭松齡,沒有給他任何一省的地盤,本來在張學良的遊說下,張作霖同意讓郭松齡去當安徽督軍,但在楊宇霆破壞下任命失敗,而楊宇霆都外放了江蘇督軍,郭松齡已經不滿到極點。

憤怒之下的郭松齡與被張作霖排擠出北京馮玉祥接經過秘密商談,郭松齡與馮玉祥和奉軍李景林部達成一致,共同出兵攻打奉天,趕張作霖下臺。

1925年11月,郭松齡在河北灤州起兵,通電討伐張作霖和楊宇霆:要求張作霖下野、懲辦楊宇霆、擁護張學良接掌東三省,第三軍團七萬精銳一路殺出山海關佔領錦州,前鋒直抵巨流河邊(今遼河),張作霖已經急的準備收拾細軟逃離奉天了。

馮玉祥非但沒有依約出兵,反而在郭松齡出關後襲擊奪取李景林的直隸老窩,李軍憤怒地切斷郭松齡部補給,掉頭與馮玉祥開戰,造成郭松齡部孤軍作戰。

張作霖以出賣東北的主權為代價和日本達成協議,關東軍隨即出動空軍轟炸,並且讓守備隊阻擊郭松齡。支援黑龍江的東北軍趕到瀋陽,在這種情況下,郭松齡外無救兵和糧草,正面又有張作霖尤其是日軍的阻攔。

郭軍人心散亂,士氣低落,很快崩潰,將領紛紛倒戈,郭松齡兵敗逃亡途中被抓被殺並被張作霖殺死暴屍街頭三日,以警示世人。

張學良本來想請求父親留郭松齡一命,可張作霖在楊宇霆的慫恿下立即下達了處決令。張學良傷心不已,四年後槍殺楊宇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