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揭示人性的矛盾与对立,作者去世后被定义为名著的作品

司汤达去世后多年,此本著作才被世人所肯定,更为广为流传定义为名著。正如序文中所讲,尽管在当时他没有被理解,但他深信自己日后会获得成功。“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仅仅是1900年被重新印刷”。如此坚定的自信,说明他对自己的时代做过何等深刻的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红与黑》揭示人性的矛盾与对立,作者去世后被定义为名著的作品

作者通过于连主人公一连串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写作背景,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矛盾凸显,正如马克思说的,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新兴生产力的关系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自我的观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红与黑》揭示人性的矛盾与对立,作者去世后被定义为名著的作品

于连出身卑微,但雄心壮志,一方面憎恨贵族阶级的思想与行为,主张平等、自尊,一方面又想获得那种高质量的体面生活,就在这种矛盾体中赘述了全篇。用序文中的描述就是,于连实际上又肯定了许多被自己否定过的东西,追求着自己所诅咒的东对象,他自身的行动与他对社会的指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自己也成为被讽刺对象,而这让我联想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比如:

一方面鄙视着体制内一眼望穿、风平浪静,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方面想获得那无忧无虑、收入稳定且安逸的生活。

一方面赞扬对爱的忠诚、不顾一切、敢于付出与坚持,来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一方面对爱背地里打着算盘、锱铢必较甚至生恨,不再相信爱了。

一方面鄙视炒房的,并大声疾呼人生的意义定不是买房;一方面关注楼市,想着借钱贷款早上车。

内心想的与现实行动所背离,这不证实了仅仅的反应了人性的矛盾面,也折射出了人性的七宗罪,同时赤裸裸的显示了你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否能够坚持初心而不变。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突出重围,不枉此生。

《红与黑》揭示人性的矛盾与对立,作者去世后被定义为名著的作品

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感受就是两面性,就像现在的两极分化,阶级固化,阶级阶层逆袭成本越来越高,而看完《忏悔录》后又再次让我感受到人生的希望,因为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美,而其中讲到的很多真善美,感觉都在下面,是不是上面太贪婪,被物质横流的繁荣所掩盖,我也有点找不到那些美了。

现在回想,那些美好都在小时候,村里通吃每一户,邻里街坊的家长里短,我感到的是温馨与人性好的的一面。你之前能感受到的美,现在却找不到了,是因为你在另一个层面找不属于这个层面存在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