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要to B還是 to C?

AI是互聯網2.0。之所以這麼說,因為二者其實都是服務大眾的。

許多人以為,AI是服務特殊企業特殊場景的黑科技。從表現看來的似乎如此,但是,那不是終點。

許多AI企業目前To B(服務企業),不是因為AI技術的能力僅限於此只是企業首先先得活著,而To B是相對來說產生業績最快的途徑。To B or Not To B ——是生存,還是作死呢。莎士比亞都猶豫過。

在我看來,最後,純粹的AI都要To C。

讓人無法自拔的AI

其實,今天許多互聯網公司都使用了AI技術,然而博士們研究的算法,是如何讓用戶點廣告。

你有沒有經驗,你一上了某個APP,就下不來了?——你被粘住了。你想買個連衣裙,發現旁邊還有幾個類似的連衣裙,你忍不住去搜一搜比一比。剛下定決心準備支付了不變了,又蹦出來幾個可以搭配在一起買的促銷品,讓你又要去算一算比一比。

你是否計算過,你在淘寶買東西是更省時間了,還是更浪費時間了?平均消費,是更少了還是更多了?你們在淘寶上省錢,不過是為了在淘寶上放任。不過,你們不知道,你們放任的地方,是廣告區。

嵌套在互聯網平臺之中的AI,就是讓你粘在裡面,不能自拔。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對大眾免費,並靠廣告或其他辦法賺錢。對於互聯網公司,流量是評估其價值的一級指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訪問頻次和停留時間則是更關鍵的指標。

哪個APP高頻次長時間粘住大部分人,誰就有機會潛移默化把一些廣告/遊戲/商品等等推送給大眾,然後從中收費。因此,AI技術對於互聯網公司的目標就是“粘住用戶”或“想各種辦法浪費用戶的時間並讓用戶不自知”。

對於互聯網公司,AI算法是提升收入的搖錢樹;對於用戶,AI算法是信息鴉片。曾幾何時,你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各種APP上。你向自己懺悔,下次不浪費時間玩手機了。但是,轉頭你又為自己辯護,這不是玩,是正事。

“我不是在看新聞嗎?我不是在買東西嗎?我不是在學習行業達人的朋友圈精神語錄嗎?我不是在跟緊時代的變化嗎?”——沒錯。越是正經八百的事情,越容易被拉長戰線,理直氣壯地浪費你的時間。

換個角度看,如果你一下子找到了你要的東西,互聯網一下子滿足了你的需求,那麼互聯網公司憑什麼賺錢呢?

羊毛出在豬身上,前提是得給小豬喂足了羊奶。

嵌套在互聯網平臺中的AI算法,其終極目的是奪取用戶的時間,換成平臺的收入。

這是AI在互聯網中的侷限,卻不是AI的侷限。

AI 2.0是用戶手中的終極武器

與互聯網AI完全相反,AI 2.0,就是讓用戶省時間,讓用戶可以快速決策,該幹什麼幹什麼,唯一區別是乾的更快更好。

AI 1.0,讓用戶重複在自己的歷史裡,不能自拔。AI 1.0的算法被嵌套在不同的平臺中,數據僅歸平臺所有。

AI 2.0,則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發現自己真正需要關注的人、事、物,算法和數據都直接為用戶所有,服務用戶自己。AI 2.0,是用戶的最堅實的盔甲和盾牌,擋在許許多多榨取用戶時間的應用和用戶之間,幫用戶最好的決策。

因此,AI 2.0的第一步並非個性化,而是判斷哪些信息是有效信息。舉個例子,一個吃了就會拉肚子的假貨商品,有人會喜歡嗎?這。一篇被證實為虛假消息的新聞,有人願意讀嗎?這還談不上也不需要個性化。

沒錯,互聯網是長尾的,但不是爛尾。切掉爛尾,留下來的才值得“個性化”。

真正的個性化推薦,其實沒那麼難。不同的算法或工程化問題,其實是細節。至於使用協同過濾還是深度學習,往往就是換個算法包調一調便可以熬製出來的。

個性化推薦的目標,並非“準”,因為“準”隨著人、事、物及時間的變化,根本沒有標準。

真正的個性化是在機器與用戶的交互中讓算法逐漸瞭解用戶。瞭解用戶,就是輔助用戶去掉無需進入眼簾的,加速用戶決策哪些是可以勾選判斷的,幫助用戶發現他們願意探索的。

一言以蔽之,個性化推薦的關鍵點在於交互,而非預測。這是一個產品問題,而非一個技術問題。

互聯網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數據,給我們打通了信息渠道,幫我們培養了用戶習慣。接下來,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應該幫助用戶找到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明清晰自己的需求,深刻認識自己。

AI 2.0應該是純粹To C的。是真正為用戶體驗所設計的技術,是用戶將心甘情願付費購買的技術。

0 0 0 9分鐘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